希望的种子

2015-05-30 10:48魏清潮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列宁格勒罗列德军

魏清潮

这是二战中令人怦然心动的彪炳一笔!七十年后的今天,这座城市的人们一提起这事件,仍然泪流满面……

饥饿把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整座城市逼疯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把这座城市围困得像铁桶一样,密不透风。战争狂人希特勒站在宽敞明亮的指挥室,手中转动着地球仪,唾液四溅地咆哮:“列宁格勒一千架!”每天成百上千架轰炸机轮番轰炸苏联这座英雄的城市。希特勒狂妄叫嚣不接受列宁格勒的投降,一定要把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围攻从1941年9月9日开始,在尔后的九百天里,海港、铁路、河运枢纽等交通要道都被炸烂了,地面建筑有一半被夷为平地。

人们赖以生存的公共设施、粮食、电力能源、供气都遭受极大的破坏。粮食供应更是惨不忍睹,只能实行配给制。1942年的秋季以后,有优先权的工厂劳工每天最低仅供给面包375克,工程师和技工每天只有250克,公务员、家属、儿童每天仅供给125克,而且供给正在逐步减少,到最后几乎断粮。德国人企图把守城军民活活饿死,让其自动消失,空前的大饥荒造成65万人饿死。

列宁格勒城里能吃的东西几乎都吃光了,城市里生存下来的平民,饿得眼睛放出绿光,昼夜躲避轰炸,到处捕捉鸟雀、老鼠,下河捕捞鱼虾,摘树叶、剥树皮、挖草根,连心爱的宠物狗、猫、鸽子等都给杀了,填进了肚子,一切为了生存。每天在工厂的机器旁,在机关、在街上、在路边都有许多人饿死。到了冬天,在零下二三十度下,更是有大批的老人小孩冻死、饿死。人们为了得到一点食物,铤而走险,越过德军封锁线,许多人死在德军的枪口下。血腥的侵略战争把列宁格勒的居民逼入绝境。

战争的硝烟弥漫着列宁格勒的郊区,这里坐落着一座八层楼高的种子研究所。战争爆发之前,整个研究所聚集了一群科学家,五十多个人,专门研究麦子的遗传基因、杂交、花粉传授,高光效生理、培育良种和病虫害抗体等科学研究。为列宁格勒和全苏联十几个大农庄提供大量良种,年年实现了增产计划。

战前,集体农庄风景如画,笔直的大片白桦林耸立在山那边,秋季,田野上,微风轻拂,大片的金黄色的麦浪翻滚,在夕阳的照射下,耀金掠影。沉甸甸的麦穗,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饱满的麦穗彰显着科学家们用心血凝结的丰硕成果。每当看到这场景,科学家们都会露出满足的微笑,这是对他(她)们劳动的最大奖赏。

残酷的战争并没有粉碎他们的希望和梦想,研究所里十多名青壮年教授响应国家的号召,拿起枪投入前线防空旅的战斗,所里三十多名年纪较大的科学家,坚守着岗位,守护着希望,继续工作,同时也肩负着保卫储存着十多吨麦子良种的仓库。

尽管大楼的周边被德军炸得坑坑洼洼,命运之神眷顾了这所研究所,空袭和炮火没有炸到这座建筑物。

1942年的初冬,满天飞雪,天色灰暗,寒风刺骨,列宁格勒保卫战进入了最艰苦卓绝的阶段。研究所所长普罗列夫一筹莫展,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补充2000卡路里的热能,而研究所的科学家每天每人只能领到250克面包,按计算不足400卡路里的热能,只是正常人热能补充的五分之一,饥饿威胁着每一个人,而且粮食供给还在逐步减少。几个年老体弱的科学家倒下饿死,已经是饿死第六个人了。种子仓库就在他们那里,钥匙就攥在普罗列夫手里,开仓吃种子粮,当然能救活所里的人,十几吨粮食还能救活一大批最急需粮食的人。但是不能,那是战争结束后全市人民的希望啊!耕耘什么,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况且这批杂交优质粮种,是不知花了他们多少昼夜和心血的研究成果。

普罗列夫这位热爱长跑运动,五十多岁的老头,本来身体素质就不错,这时候也饿得头脑有些发晕,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桌子下面的抽屉,拿出他夫人送给他唯一的一小瓶伏特加酒,喝了两口,感觉身体暖和多了。他想起十多天前去区委开会时遇到的一幕:

一辆载着面包的卡车,在第七大道拐弯处,为了躲避一辆吉普车,卡车倾倒了,许多面包从车里滚了下来,闻着香喷喷的面包味道,很多饿得发慌的居民围了上来,犹如严冬里的一群饿狼嗅到了肉香,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已经站满了两个包围圈的饥民。司机紧张地从倒下的驾驶室爬了出来,铁青着脸色,大声吼道:“这是前线将士的口粮!”顿时,这声音就像一群战士接到命令,一张张饿得黑瘦干瘪的脸,摇晃着像麦秆似的身体,弯下腰,捡起了一片片面包,轻轻拍掉面包在地上沾满的雪花和尘埃,往麻袋里装,尽管有人边捡边啖着口水。拾完了,众人把倾斜的车推了起来,又把面包一袋袋装进车里,司机迅速地跳上驾驶室,向前线的方向开走。车开走后,一位头上包扎着黑头巾的老妇人有气无力地干脆坐在地上,用手沾起地上一点点的面包碎屑夹着雪花,往嘴里送,嚼得津津有味。老太婆那张皱巴巴的脸在他的头脑里老是挥之不去。他被深深地感动着,灵魂仿佛得到了升华。

在区委开会时,区委书记巴托洛夫盯着普罗列夫的眼睛,郑重地说:“种子是战后生产的源泉,是人民的希望,一粒都不许动,不管是谁都无权动它,这是党交给你的战斗任务!”普罗列夫毫不犹豫地把任务接下来,并传达到研究所的每一个同志。

1942年仲冬,列宁格勒进入了极其艰难的时期,苏联的前方将士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打退了德军对列宁格勒一次又一次进攻。全市人民在饥饿中坚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军工厂生产武器装备源源不断送上前线。随着粮食供应的逐步减少,对列宁格勒的军民来说,这是雪上加霜,每天平均有4000名居民被饿死冻死。

种子研究所里能吃的麦皮、糠粉、甘蔗渣都快吃完,所长普罗列夫,副所长塔莉亚是一位长得很白皙秀气,身材高挑的中年妇女。他(她)们决定带领所里剩下的二十五个人凿冰捕鱼。当然由于经验不足,收获甚微。望着装得满满的种子仓库,他(她)们都在死亡线上挣扎,靠着对人民的忠诚,凭借超凡的毅力和精神在坚持着。

人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时候,意志和信念是活下来的精神食粮,其力量无比巨大。正当前线德军的炮弹排山倒海地向列宁格勒前沿阵地倾倒过来时,瞬间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德军正在等待苏军的报复行动。这时前线和列宁格勒全市所有的广播一波又一波地,同时播出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新创作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即第七交响曲,分为战争、回忆、祖国的原野、胜利四个乐章。

悠扬激昂的主旋律在城市的上空飞舞,时而低沉,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苏联人民遭受德军侵略的苦难;时而激越高昂,象征着苏联人民浴血奋战,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战斗的必胜信心。全曲气势宏大,震耳欲聋,催人奋进,渗透到列宁格勒每个人的细胞,深入骨髓和心里。

种子研究所二十五个科学家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坚持肃立在广播喇叭前,听着激动人心的乐章,一个个泪流满面,祖国、人民在他们的心中重如千斤。

所长普罗列夫带领二十五个科学家,举起拳头,庄严宣誓:为了苏维埃,人在种子在,决不丢失一颗种子。

当全列宁格勒的人们都饿疯了的时候,人们开始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到处寻找食物,在一幢幢被波次轰炸,炸塌炸翻的民舍和大楼里面寻找遗留的食物。同时,人们眼光开始关注储存在种子研究所里的10多吨麦种子。

为防发生意外,区委配发给了种子研究所四把冲锋枪,两把手枪,研究所的每个人忍受着饥肠辘辘,加强了对种子仓库的巡逻站岗、安全保卫工作。

一天早晨起来,化验师安德烈再也起不了床了,尸体变得僵硬;负责研究种子基因变异的伏罗加在巡逻路上被绊倒了,再也没有起来,牺牲了;还有做麦种病虫害研究的莫霍夫死在了厕所里面……短短一个月内又饿死了五个人。

最让人伤心的是丹妮亚这位两年前从大学教授调到研究所的女副研究员已经怀孕,并将要临产了,每人每天都在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供给面包里面挤出一点给她,单位里也把仅剩下的一小袋麦皮留给她。她含着泪水,盯着食物说:“这不是食物,是同志们的生命,我不能接受。”大家盯着她的肚子坚定地说:“这不是食物,是新生的希望,新生的生命,应该收下。”丹妮亚哽咽了,热泪奔涌而出。

列宁格勒保卫战打得异常激烈,为了每一寸土地,敌我双方进行着艰难的“拉锯战”。每一公里土地都洒满成千上万苏维埃战士的鲜血。

漫天大雪的一个早晨,当地驻军一位少将军衔的指挥官披着军大衣,带着一队战士来了。他们找到所长普罗列夫,说:“当地驻军粮食严重不足,饥饿使战斗力急剧下降,仓库粮食必须调走,我给你写下收条。”科学家们都围了上来,普罗列夫说:“少将同志,这是苏维埃将来的希望,把种子吃了,希望也破灭了,饥荒会更严重!”少将深思了片刻,立正向在场的二十位科学家敬了个军礼,带领士兵走了。

又过了四天的晌午,一阵急促的吉普车喇叭声夹杂着整齐的跑步声惊扰了种子研究所,普罗列夫和科学家们急忙跑出来,看见一队士兵已经包围了种子仓库,一位穿着呢子服军装,中将军衔的大胡子将军,气势汹汹地走过来,边走边大声喊道:“所长在哪里?”普罗列夫踉踉跄跄地走到他面前。“所长同志,我们是前线第七军团的,粮食作为战时物资被调用了,你们要服从命令!”大胡子中将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呀!中将同志……”,普罗列夫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中将给打断。“为什么不行?前方将士正在浴血奋战,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去,将士们现正挨饿受冻,调点粮食,你敢说不行!”大胡子将军脸色紫胀,气愤地吼道。“中将同志,这不是粮食,是粮种,是科学家们的心血,打退了德国人,我们要用这些种子,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也是列宁格勒人民的希望啊!”普罗列夫掷地有声地说。“真的动不了?”将军的音调低得多了。副所长塔莉亚用轻柔的女中音说:“将军同志,你看看这些科学家们,也都快饿死了,我们一颗种子都不敢吃,因为这是希望!这是人们活下来的精神支柱啊!”塔莉亚边说边指着脸黄肌瘦,只剩下一副骨架地站在旁边的十几个科学家。将军深情地望着科学家们,热泪盈眶。

将军突然喊了一声“集合!”包围种子仓库的一排士兵啪啪地整齐列队,站在科学家们面前。“敬礼!”将军和士兵们向科学家们投去了敬佩的眼光,立正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转身走了。

在德军几个波次的轰炸之后,列宁格勒的黎明静悄悄。一百来号饥民不顾门卫的阻挡,冲进了种子研究所。像饥饿的猫嗅到了腥味,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这里有种粮仓库,立马扑了过来。普罗列夫撑着一根拐杖出来了,勉强能走路的科学家们也都迎了上来。不同的是,这次副所长塔莉亚腰间佩带着手枪。饥民和流浪汉大声嚷嚷,用石块猛砸紧锁着的种子仓库,库门的铁板很厚很坚固,哪里砸得动。这次塔莉亚站到了仓库门前,拔出手枪,朝天上开了几枪,随着啪啪啪的枪声,顿时,空气像凝固了一般,安静了下来,塔莉亚用沉重的声音不紧不慢地说:“同志们,这批种子连前线正在流血的将士都不敢动,谁吃了它,就吃掉赶走德军之后人民的希望!我们和你们一样,宁愿饿死,也绝不吃一粒种子。”听到这里,有一伙饥民即刻冲进了粮堂和伙房,打开大锅一看,一锅热气腾腾清汤,里面飘荡着粉碎了的甘蔗渣和玉米秆粉,这就是科学家们的早餐。饥民们开始不吭声了,一个个变得像木头一样呆呆的。

这时有人发现在研究所后面的菜地里,屹立着一排新修的坟墓,大雪纷纷扬扬,在太阳光下,白色的墓碑闪烁晶莹的银光。普罗列夫指着墓碑说:“他们是为保护粮种,保卫新希望,活活饿死的科学家。”

研究所里,一边是装满粮种的仓库,一边是活活饿死的科学家。饥民们有的已经泣不成声,他们肃立向一排坟墓深深地鞠了一躬,像潮水般退走了。

列宁格勒在1941年至1942年骇人的严冬中坚守着。苏维埃继续加固这座城市的防御网,经历了千难万阻,建立了横越拉多加湖这条被称为“冰上公路”的补给运输线,一车车的粮食和装备开始运进城市,一车车的饥民,首选的是妇女儿童,开始运往后方。不过天上的炸弹和地上的炮弹从头到尾持续地轰炸这座英雄的城市。

还没有等到粮食供应的缓和,所长普罗列夫死在粮食仓库门口,临死前,他把仓库的钥匙郑重地交到副所长塔莉亚手中……

经过九百多个日日夜夜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惨烈的反围城战,在1944年1月14日,苏联三个方面军向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这座英雄的城市终于迎来了彻底解放。

当胜利的礼炮打响时,种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除了上前线参战以外,只剩下饿得没了人形的副所长塔莉亚、研究员古德里安、副研究员丹妮亚。研究所的菜地里整齐地排列了二十九座坟茔。

科学家们用生命换来的粮种,在战后,列宁格勒集体农庄恢复生产的时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些科学家,列宁格勒的市民把这座种子研究所命名为“希望的种子”。

猜你喜欢
列宁格勒罗列德军
俄列宁格勒一期2号机组永久关闭
俄列宁格勒二期2号机组即将装料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俄纪念列宁格勒解除封锁
125克黑面包打垮希特勒
罗列计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游在城市里的鱼
使用广泛的“出”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