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

2015-05-30 19:38刘燕
求知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校大学生

刘燕

摘 要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学校教育功利主义和学校人文氛围缺失等外部因素导致大学生对人文教育认识具有偏见性,同时大学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缺乏开拓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继承中国古代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人文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构建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型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实现人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大学生;高校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和谐的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公民人文素质素养的提高。人文素养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高校教育不能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否,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如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在教书育人中要注重培育学生传承优良的人文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一、人文素养教育范畴

人文素养教育,是指人的文化、修养教育。其包括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的传承,也包括了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形成。

1.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1)重理轻文,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具有偏见性。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提高的途径并不明确,但是他们都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今后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大学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很高,但同时更容易忽视对人文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对如何提高综合素养了解不够。尤其理科生表现明显,理工科高等教育被一些大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寻求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

(2)重利轻修,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20世纪80年代我国发展经济以期国家富强,并在技术层面上追赶西方国家,人们开始对科学顶礼膜拜并将它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在科技,在理工科,而文科却成为了“餐后甜点”。“重实用技能、轻精神文化”的观念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随之而来的是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慢慢地缺失。因为在社会大众的眼中,人文课程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也不能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到高职高薪。在学习中总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功利的心考取各种证书,为谋取高分成绩,又不惜运用作弊、请人代考等手段。英语几乎成为衡量文科能力的最高和最终标准,中文水平反而无关紧要。于是校园里学生手里拿的常常不是英语,就是专业书籍,而一到写论文或报告时就错别字连天,学生们对此反却不以为然。因忽视文学等方面的艺术修养,甚至出现了连四大名著都不知道的情况。又有几人能在大学闲暇时间里阅读朗诵过唐诗宋词呢?着实可悲。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缺失表现出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逐渐流失。

(3)重技轻道,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由于大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文化礼仪与伦理道德修养的学习,不讲道德、不讲文明的行为及违法乱纪的行为明显增多,诚实守信、谦逊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更是表现欠佳。不爱护公物、不遵守校纪校规随意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个人卫生看来讲究却对宿舍的脏乱习以为常;满口脏话,随意吐痰等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重者如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抢劫、吸毒等违法犯罪案件犯案率不断攀升。大学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成型的摇篮,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为“空想主义”,理想天天都有,行动却迟迟无;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作为上大学的目标,毕业后靠“关系”以谋求一份好工作;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混日子。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远不及父辈,思想较为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人际交往也更容易出现问题;他们更追求个性化、自由化,

但思想意志力薄弱易受外界干扰影响,精神更为脆弱;有极端的自负或自卑。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结果。

2.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主导因素

(1)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人民的道德水平却未能得到不断提升,反而滋长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将道德与实际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让大学生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越来越多少,他们开始缺乏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信奉个人主义,相互利用与排斥,甚至是欺诈,缺乏真诚与关爱。受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影响。这种现实情况对传统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

(2)高校教育本身的影响。出于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着重强调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教育, 人文教育的空间不断缩小,人文教育被人们彻底忽视了。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比重失衡状况日益加重。

(3)高校人文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塑造人文素养的外部环境。作为人文氛围营造中的主体兼客体,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直接影响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学校营造人文氛围缺少充足的师资力量及资源。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客观条件直接制约着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学校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交流活动为主,形式和内容单一,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持续有效的组织性。学生作为参与者,本身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学校在对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宣传和引导不足。

(4)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大学生对文化的选择渠道常因判断力、价值观的不成熟而产生困惑。一方面, 某些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换的人才流动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最高层次的道德和价值系统以及方法论的学习。

二、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的探讨

1.继承中国古代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的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丰富而深厚。儒家思想强调人的责任意识,人的积极进取;道家思想强调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而且还要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信任。提升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提倡每个人都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例如: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却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从泡一杯清茶中开始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和生活质量,以茶“礼”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借鉴国外人文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靠加强德育工作来实现的。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形成了某些有效作法,因此,借鉴、吸收其成功经验是创新我国人文教育的一条捷径。如: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 提高德育效果;重视校园各种软硬件传播媒介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组织与社团的指导,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重视心理咨询指导工作等。

3.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构建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型的教育模式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根本在于观念的转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改变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和谐发展观。改革人文教育,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学科课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带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拥有更多的业余可支配的时间,然而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他们却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选择,阅读目的不明确,势必导致阅读收效甚微,对阅读物的内容抑或是一知半解的。对于这种现状,学校要建立多种阅读平台,以供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通过引导、激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改善阅读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充图书馆书籍种类,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学习和阅读的资源,引导他们把课外阅读的重点从消遣娱乐转移到有益于培养宏观决策、危机处理和心理调适等能力上来。把阅读方式从网上“一过式”或浏览式转移到选择性精度上来。让学生从网络游戏、消遣聊天等业余活动中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以此培养大学生成熟健康的思想。

5.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

通过开展欣赏古典诗词和历史名著,人文讲座,诗歌朗诵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开展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 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桂署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之一[J].教育与职业,2008(32).

[3]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02).

[4]蒋玲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再认识[J].天府新论,2006(04).

[5]沈佐民,曹 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2(02).

[6]耿 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06).

(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