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礼佛仪式的左旋与右旋

2015-05-30 10:48刘艳燕吴军
敦煌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莫高窟

刘艳燕 吴军

内容摘要:旋绕礼拜是古印度历史悠久的传统仪式,后来成为佛教的礼佛形式。文章对学者们所关注的敦煌莫高窟古代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旋绕礼佛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莫高窟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典型洞窟中塑像和壁画内容进行调查,结合莫高窟第23窟绕塔礼佛壁画中的图像资料及佛教典籍关于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规范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古代佛教信徒旋绕礼佛遵循了以主尊佛为准的右旋礼佛仪轨。

关键词:莫高窟;礼佛窟;佛教仪轨;右旋绕

中图分类号:K879.21;B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6-0047-07

Clockwise or Counter-Clockwise

Circumambulation in the Buddha Worshipping

Ceremony at the Mogao Grottoes

LIU Yanyan WU Jun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Worshipping by circumambulating was a time-honored traditional ceremony in ancient India that was later adopted by Buddhism as a way to show respect for Buddha. 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ancient Buddhist followers at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worshipped Buddha by circumambulating clockwise or counter-clockwise. By investigating statues and murals in caves from different times and structures at the Mogao Grottoes, in particular the visual material on this ceremony in Mogao Cave 23, and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regulations for worshipping Buddha in Buddhist texts,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ncient Buddhist followers paid their respects to Buddha by circumambulating clockwise around a central statue of Buddha.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assembly cave; Buddhist ceremony; clockwise circumambul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引  言

旋绕礼拜是古印度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仪式,佛教沿用了这一仪式,并且逐渐演变成佛教徒礼佛的一种重要方式。佛教认为围绕佛或佛塔进行旋绕礼拜,能体现信徒对佛的崇敬之意,也可以表达希望获得功德的愿望以及得到佛陀护佑的心理需求。

关于旋绕礼拜这一佛教礼仪,学者们在敦煌石窟的研究中常常会谈及,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万庚育先生指出早期的中心塔柱窟,中心柱四面开龛安置佛四相、八相等内容的彩塑,是为了佛教徒右旋绕塔观像的[1]。宁强、胡同庆二位先生研究莫高窟第254窟千佛榜题名号的排列顺序时指出,此窟千佛的排列顺序是按照顺时针方向右旋排列的[2]。施萍婷、贺世哲二位先生研究莫高窟第428窟时,关注到窟顶飞天的方向时指出,右绕如果是以主尊佛为准的话,从其左手往右绕,以礼拜者为准的话,从自身的右手往左绕。只有这样,窟顶的飞天才能向礼拜者飞来,否则,飞天飞的方向是倒飞的。他们根据窟顶飞天飞行的方向来判断,认为此窟的礼拜观像顺序是由北壁到西壁到南壁再到东壁[3]。王惠民先生在对古代莫高窟洞窟营建活动研究时认为,中心柱窟旋绕礼拜的方法是右绕,就是从礼拜者的右手一侧绕塔。同时,他还指出佛教也有绕佛右绕、绕坛左绕之说,即左绕右绕都有理由,敦煌石窟对左绕右绕似乎没有严格规定[4]。李崇峰先生认为,石窟寺礼佛以石窟本身的方位来定位,右绕礼拜是从石窟右侧开始旋绕的[5]。

从以上学者们的观点来看,有的学者认为礼佛时对旋绕方向没有规定,左旋右旋均可,多数学者认为礼佛时应右旋绕。但在以谁为标准旋绕,右绕究竟是“绕者之右”还是“尊者之右”,古代就曾有过争议,今天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以莫高窟的典型洞窟和壁画中的图像资料为基础,结合佛教典籍规范来探讨旋绕礼佛这一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佛教典籍中的规范

佛教典籍中有大量关于右旋绕礼佛的记载,我们从中摘录几条来讨论右旋绕的问题。

1.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15品《从地涌出品》: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6]

第28品《普贤菩萨劝发品》: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唯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6]61-62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佛经,流传甚广,经文中有关礼佛绕旋的礼仪就是右绕旋礼佛。

2. 《法苑珠林》卷37《旋绕部》:

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佛言:“旋塔有三法,一足举时当念足举,二足下时当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顾视唾寺中地。”右绕者,经律之中制令右绕,若左绕行为神所诃。[7]

以上经文讲述绕旋佛塔的福报和功德,旋绕佛塔来世可以生得端庄秀丽的容貌,可以生得美妙的嗓音,能够投胎转世到王侯将相家中。经律明确要求绕塔时须右旋绕才是正确的,左绕的话会遭到神的怒责。

3.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3《施右观时》:

言施右者,梵云钵喇特崎拿。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拿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拿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矣。[8]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就已经提出,右旋绕时以谁为标准来右绕这一问题。佛经中的从其右边,即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尊者左手边,是为右绕。此外,佛教辞典中对“右绕”解释为: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

佛教典籍中大量的关于右旋绕礼佛的记载,和以上列举的几条规范说明,礼佛时右旋绕是表示对佛的敬意,是一种功德。那么拜塔时右旋绕同样也是对佛的敬意亦是功德,因为,塔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佛教特有的建筑,汉字原本没有“塔”字,是在佛教传入以后到魏晋时期才造出的。中国古代的塔就指佛塔,塔中供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都是佛的象征,所以拜塔和拜佛都是表达对佛的尊敬之意。总之,从佛教典籍中的规范来看,佛教信徒礼佛拜塔时,绕佛和绕塔都须右旋绕,而且右旋绕是以佛的右边为基准,即“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尊者左手边,是为右绕”。

另外,左绕或左旋的说法虽古今皆有,但在佛教典籍中并没有相关的证据能说明遵循左旋绕礼拜的仪轨。罗宏才先生研究指出,道教也有旋绕的礼拜方式,遵循的是左绕。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道教文书以及道教经典中载有“左回”“左行”的仪程[9]。历史上佛教和道教之争,道教为了与佛教划清界限,旋绕礼拜的形式,遵循的就是与佛教截然相反的左旋仪轨[10]。

二  《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

与莫高窟绕塔礼佛图

唐代释叉难陀译的《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是专讲佛教徒绕塔的佛经,主要讲右绕佛塔的功德,经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余无量众俱,前后围绕。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大威德世尊,愿为我等说,右绕于佛塔,所得之果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右绕于佛塔,所得诸功德,我今说少分,汝等咸善听。一切诸天龙,夜叉鬼神等,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在在所生处,远离于八难,常生无难处,斯由右绕塔。于一切生处,念慧常无失,具足妙色相,斯由右绕塔。住往来天人中,福命悉长远,常获大名称,斯由右绕塔。仪貌常端正,富贵多财宝,恒食大封邑,斯由右绕塔。财宝常盈积,而无悭吝心,勇猛广惠施,斯由右绕塔。色相净微妙,见者皆欣仰,所住常安乐,斯由右绕塔。或为忉利王,妻子悉具足,威势力自在,斯由右绕塔。或作大长者,豪贵多财产,仓廪常丰足,斯由右绕塔。”[11]

《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虽然唐代才被翻译成汉文,但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唐朝之前。该经讲述了右绕佛塔的诸多好处。右绕佛塔可以获得种种福报,如富贵平安、丰衣足食、远离各种灾难、获得无量功德等等。《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传入中国后广为流传,成为指导规范佛教信徒礼佛拜塔的主要经典,对中国古代佛教信徒旋绕礼佛仪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开凿的第23窟中,我们看到了有关佛教徒右绕佛塔的壁画。该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正面开一佛龛。窟顶为团花藻井,窟顶西披画弥勒经变,北披画一佛五十菩萨图,东壁、南壁、北壁及窟顶的南披均绘制法华经变,堪称“法华洞”。东披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一幅,东披东北角绘有一幅佛教信徒礼佛拜塔的画。此画对应的经文应该是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12]画面中央绘一座佛塔,塔内有一尊坐佛像。佛塔周围有六位比丘身着袈裟,足穿云头履,依次排成一队,双手合十,非常虔诚地绕着塔礼佛(图1)。对画面仔细观察分析,可以确认这六位比丘绕塔礼佛时旋绕的方向,是以佛塔内供奉的这尊坐佛像的右方为基准的右旋绕礼佛。这幅保存完好的画面,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佛教信徒礼佛的情形,为我们了解古代敦煌莫高窟的佛教信徒,在礼佛拜塔时所遵循的礼佛仪轨提供了图像资料。在对莫高窟洞窟调查时,我们发现唐代洞窟中有不少佛教徒信徒拜塔的画面,如第217窟南壁经变和第103窟南壁经变中都有多幅佛教信徒围绕着佛塔礼拜的画面。这反映了《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中所宣扬的右旋绕塔的诸多好处,无论对佛教徒还是广大信众,都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同时说明了《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对当时敦煌佛教活动的影响。

第23窟的这幅比丘绕塔礼佛图中,佛教信徒右旋绕拜塔礼佛时,以佛塔中佛像的右方为基准来绕塔礼拜的,表明了佛教信徒在礼佛拜塔时遵循的是右绕旋,并且是以主尊佛像的右方为基准来绕旋(图2)。

三  中心塔柱窟与佛教旋绕礼仪

中心塔柱窟来源于印度的支提窟。支提在印度最初是表示佛塔,支提窟就是塔庙窟。这种建筑形式传到了敦煌以后,与传统的汉文化相结合,加入了汉式仿木结构的人字披和平棋顶,形成了具有敦煌特色的中心塔柱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的主要窟型。中心塔柱四面开龛,龛内均供有佛像,四周有可供佛教信徒旋绕礼拜、入塔观像的通道,塔前较大的空间是佛教徒聚会的场所。可见,敦煌莫高窟的中心塔柱窟,把礼佛和拜塔融合到一起了。中心塔柱窟在莫高窟自北魏出现一直延续到了晚唐,成为敦煌石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13],北朝的第254窟、第257窟是其中的代表性洞窟。

第254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主室的平面呈纵长方形,正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开龛,洞窟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南北壁上层各开五龛。四壁绘天宫伎乐、千佛、本生、佛传、金刚力士等,内容丰富。四壁均画千佛图像,共有千佛1235身。东壁门南至西壁中部,表现过去世千佛,根据千佛名经分类,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都属于现在贤劫千佛,而他们的形象是用彩塑的形式表现在洞窟中的佛龛内,是整个洞窟的主体内容。结合龛内的塑像,第254窟的整体内容是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表现三世三千佛信仰。据考证,现存第254窟千佛榜题名号的排列顺序是,先从东壁门南起往南,经南壁往西,西壁往北,北壁往东,东壁再往南,这个旋转方向就是右旋。从第254窟的千佛来看,古人在此窟绘制一千余身千佛像时,是严格按照佛经中千佛名号的顺序来排列的。这就说明了当时洞窟中的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布局,而不是随意排列的(图3)。

第257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主室中央设中心塔柱,中心塔柱四面开龛。四壁的壁画大体分为三段式布局,上段在天宫栏墙内绘天宫伎乐,中段绘千佛、佛经故事及说法图,下段绘金刚力士。南壁是依据《贤愚经》绘制的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这幅连环故事画自东而西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共绘了七个情节,依次为:长者送儿子出家剃度为沙弥;老和尚吩咐沙弥去乞食;少女开门迎沙弥;沙弥守戒自杀,少女哀痛;少女向父亲叙述事由;少女父亲向国王交罚金;火化沙弥,起塔供养。南壁西段紧接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的是弊狗因缘故事,这个故事画由东向西仅绘了弊狗低头舔比丘及请求作沙门两个情节。西壁是依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的九色鹿本生故事,这幅横卷式连环画的构图较为独特,画家绘了九个情节,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画面依次为:溺人落水,九色鹿河边经过,九色鹿救起溺人,溺人跪地谢恩,九色鹿山中高卧,王后说梦,国王悬赏,溺人告密,溺人引导国王率军捕鹿,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人调达。在这幅故事画中,第一至第五情节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画家从第六个情节开始对顺序做了调整。为了把故事发展的高潮安排在整幅画面的中央,展现在观众的视觉中心,特意把表现九色鹿被国王军队包围、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人调达这一情节安排在画面中部,充分表现了九色鹿正义凛然的气概,倾注了画家对九色鹿的情感。虽然,这幅故事画在构图上做了调整,但根据故事画的情节,我们还是可以看做是从南向北的顺序。西壁北段和北壁绘了须摩提女故事画,这幅故事画是根据三国时期支谦译《须摩提女经》绘制的。故事画先从西壁紧接着九色鹿本生故事画自南向北延展到北壁,然后再自西向东按照故事的进展依次描绘了14个情节。通过对第257窟故事画情节发展顺序的分析,显然第257窟的四个佛经故事画是前后衔接绘制的,其排列次序是从南壁向西,西壁向北,北壁向东,这个顺序正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绕方向(图4)。

从第254窟、第257窟这两个典型洞窟来看,在莫高窟早期的中心柱窟礼佛时,信众绕塔礼佛观像的绕旋方向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

四  中心佛坛窟与佛教旋绕礼仪

殿堂窟,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这种洞窟隋代已有雏形,唐代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延续到元代,是莫高窟归义军时期的代表窟型。它是由覆斗形殿堂窟派生出的另一种类型,主室平面呈矩形,覆斗顶,窟顶四角常有稍凹进的弧面,绘四大天王;四壁不开龛,后部中央建马蹄形大佛坛,坛上塑像,四周与四壁之间保持距离,形成的通道供佛教信徒旋绕礼佛。第98窟、第61窟是莫高窟中心佛坛窟的代表窟。

第98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一层,北大像南侧,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又称大王窟。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主室中央设背屏式中心佛坛,四壁绘有11幅经变画,甬道两侧及主室四壁下方均绘供养人像。此窟的窟顶四披上方绘十方诸佛赴会,下方绘千佛。千佛画中央绘各绘说法图一铺。窟顶共绘703身千佛。千佛不仅保存完整,而且每身千佛旁边都有对应的佛名榜题,绝大多数榜题都清晰可读。此窟的千佛名出自敦煌本《佛说贤劫千佛名经》。佛名的顺序是从窟顶南披开始,自东向西排列,然后到西披,自南向北排列,再到东披,又从东披到北披再到西披北段[14]。从此窟千佛名的排列顺序来看,虽然没有严格按照从南披开始,到西披,再到北披,从北披由西向东到东披结束这样的顺序排列,但千佛排列顺序大体是遵循右旋绕方向。此窟旋绕礼佛方向仍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绕(图5)。

第61窟是宋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此窟为覆斗形顶,设中心佛坛,佛坛后部有背屏连接窟顶。洞窟南壁西侧、西壁和北壁西侧的下部,采用联屏的形式,详细描绘了佛传故事。此窟佛传故事画是依据《佛本行集经》绘制的,是莫高窟壁画中情节最多、表现内容最丰富的佛传故事,共绘了128个情节,由33扇屏风画连接而成。南壁下部9扇屏风画由东向西依次绘了云童子求师至树下诞生等情节;西壁下部的15扇屏风画由南向北依次绘了击鼓报喜、九龙灌顶至出游四门、决心出家等情节;北壁下部的9扇屏风画由西向东依次绘了夜半逾城至均分舍利等情节,详细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从诞生到80岁涅槃。佛传故事画的情节发展顺序是从南壁开始,从东向西到西壁,再由南向北到北壁,再由西向东结束。从这幅佛传连环故事画的情节顺序来看,此窟的旋绕礼佛方向是以主尊佛为准的右旋绕(图6)。

通过对第98窟、第61窟这两个洞窟的讨论,我们认为佛教信徒在莫高窟佛殿窟礼佛时,绕佛坛礼佛的旋绕方向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

五  涅槃窟与佛教旋绕礼仪

涅槃窟,是指以佛涅槃像为主体,洞窟整体空间类似于棺椁形状。莫高窟第148窟和第158窟是涅槃窟的代表。

第148窟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是李氏家族的功德窟。主室长方形,窟顶为拱形,南北两壁各开一龛,西壁佛床上是石胎泥塑释迦牟尼佛涅槃像。佛涅槃像头南脚北,右胁而卧,是莫高窟第二大涅槃像。南壁、西壁、北壁绘制了莫高窟最大的一铺连环式涅槃经变画。经变画从南壁西端开始绘制释迦牟尼佛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即临终遗教;然后到西壁,依次绘制纯陀等最后供养、诸天王最后供养、诸禽兽最后供养、牛王最后供养、三十三天最后供养、入般涅槃、佛体入殓、棺盖自启为母说法、金棺自举、香楼焚棺、求分舍利、帝释天取佛牙舍利;到北壁八王分舍利结束。涅槃经变画的顺序是从南壁开始到西壁再到北壁结束,其画面布局次序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说明此窟旋绕礼佛的方向,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绕(图7)。

莫高窟第158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窟,此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7—848)。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西壁设长方形佛坛,佛坛上塑了莫高窟最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佛涅槃像头南脚北,右胁而卧。涅槃像的两侧,南壁为过去佛迦叶佛立像、北壁为未来佛弥勒佛倚坐像,这两组佛像与西壁佛坛上的涅槃像共同构成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布局顺序,也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绕(图8)。

我们对莫高窟所有有涅槃塑像的洞窟进行了调查,包括第158、148、332、46、39、225窟等窟,发现所有洞窟,不论佛涅槃像塑在那一壁,佛头总是向右方,这个右就是以主尊佛像的右方为准的右。也就是说,礼佛者进入洞窟后,只有以主尊佛像的右方为准右旋绕礼佛,才能总是先看到是佛头,反之,则先看到的是佛的脚。因此,在涅槃窟礼佛时,旋绕方向也是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

六  结  语

以上所讨论的典型洞窟,涵盖了莫高窟大多数礼佛窟的洞窟形制,贯穿了从早期到晚期各个不同朝代的洞窟。其中不乏一些王公贵族所建的功德窟和世家豪族的家窟,这些洞窟中所反映出的古代信徒礼佛时所遵循的佛教仪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然而,敦煌莫高窟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覆斗顶形窟,这种洞窟平面呈方形,正壁开龛,中央不设供信徒旋绕礼拜的中心塔柱或中心佛坛。有的小型洞窟甚至只能容一两个人进窟礼佛。像这样的中小型覆斗顶形礼佛窟如何礼拜的问题,本文虽然没有进行讨论,但我们认为右旋绕礼拜的规范应该是一个针对佛教信徒一切礼拜活动的普遍性佛教规范。对莫高窟而言,只要是礼拜窟,佛教信徒礼佛都是遵循以主尊佛为基准的右旋绕礼佛之规。推而广之,对在石窟寺、寺庙、佛堂、佛塔及单独的佛像礼拜时,佛教信徒应该也是遵循右旋绕礼佛的规范。

综上所述,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典型洞窟的塑像和壁画内容布局的考察,结合佛教典籍中的礼佛规范,以及莫高窟第23窟中比丘绕塔礼佛的图像资料等方面讨论分析,我们认为古代佛教信徒旋绕礼佛和绕塔礼拜时,遵循以佛尊像的右方为基准的右旋礼佛的佛教仪轨。

摄影、绘图:吕文旭

参考文献:

[1]万庚育.敦煌壁画中的构图[J].敦煌研究,1989(4):25-32.

[2]宁强,胡同庆.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千佛画研究[J].敦煌研究,1986(4):22-36.

[3]施萍婷,贺世哲.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二八窟[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4]王惠民.敦煌佛教与石窟营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66-67.

[5]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1-75.

[6]大正藏:第9册[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39-41.

[7]大正藏:第53册[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6:587-590.

[8]大正藏:第54册[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6:225.

[9]道藏:第6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926.

[10]罗宏才.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考察中心[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223-225.

[11]大正藏:第16册[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801-802.

[12]大正藏:第19册[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6:349-352.

[13]赵声良.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J].敦煌研究,2006(5):1-11.

[14]刘永增,陈菊霞.莫高窟第98窟是一忏法道场[J].敦煌研究,2012(6):29-40.

猜你喜欢
莫高窟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莫高窟第95窟水月观音图为西夏考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装束及身份再探
莫高窟第196窟窟檐建筑艺术探析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中唐早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