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的影响

2015-05-30 22:10解卫华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负性情绪血糖

解卫华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的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状况,同时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水平。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的SDS及SA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DS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FPG、2hPG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对血糖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理干预;负性情绪;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9-01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左右。由于其病程长,需要终身治疗和易出现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特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存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情绪等。黄杏芬等[1]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中15%~40%合并有抑郁或焦虑。而这些负性情绪会引起血糖波动,对血糖控制极其不利,最终影响疾病的转归。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在负性情绪的改善和血糖控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粗浅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Ⅱ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2] ,且神智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病、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患者。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5.3±8.4)岁;病程1~18年。治疗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7.8±9.7)岁;病程1~2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情绪、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护理、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指导血糖监测,患者被动服从。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由年资较高的护士进行实施,共3月,对出院患者每周2次进行电话随访,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上门指导。同时开通24小时热线咨询电话接受病人的咨询,主要内容包括:①入院评估:入院时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交流,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全面了解和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了解其焦虑、抑郁的原因。②心理疏导: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之后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系统化的疏导,恰当地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要进行及时纠正,对疾病存在的误区要及时予以化解,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向患者讲解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战胜疾病、促进康复中的作用,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减轻或消除其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缓冲负性情绪:利用“正性的体验感染”、“负性认知的克服”等心理学原理,采用渐进性放松训练、音乐治疗、静坐冥想等方法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④家庭的支持: 鼓励患者在出现困难时主动与家人交流,家庭成员彼此劝慰,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院定期组织患者和家属参加小组座谈会,互相交流自我的经验和体会。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护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进行评定,问卷选用Zung编制的SAS[31] 和SDS[3]两种,均含有20个项目,按1~4级进行评分,>50分即判断为抑郁或焦虑状态;问卷由每个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共发放问卷140份,当场收回140份,有效回收率100%。同时测定FPG、2hPG。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的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的比较 本文7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随访,3个月后,在FPG、2hPG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SDS与SA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P >0.05);3个月后,治疗组的SDS及SAS评分明显减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P >0.05));3月后后,治疗组SDS及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长,迁延难愈,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改变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同时,患病后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精力都显著下降,收入减少,加之终身治疗所带来的巨额医疗费用,慢性并发症的长期存在,部分糖尿病会出现负性情绪。潘雪霞等[4]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负面情绪显著高于正常人群。Song MK等[5]的调查发现,年龄<44岁、自费、婚姻不幸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疗效之间还存在负相关,有研究表明,长期抑郁的患者胰岛素的分泌量可进一步减少,葡萄糖利用曲线下降。糖尿病与焦虑、抑郁并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和加重,引起激素紊乱导致血糖控制不良[6]。另外,负性情绪可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仅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还应重视对患者心理治疗,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在本研究中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通过多次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让患者对疾病形成了比较客观的认知,并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的痛苦,为其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和科学的控制方法,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重建心理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心理干預3月后,治疗组SDS及SA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FPG、2hPG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性情绪,改善血糖情况,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杏芬,钟慧红,钟福华,等.门诊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24—25.

[2] Bradway C,Hirschman KB.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hospital—ized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caregivers are useful resourcesand should be part of the care team [J].American Journal ofNursing,2012,34(4):299—300.

[3]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24—125,131—132

[4] 潘雪霞,赵红,徐瑞娥,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38—39.

[5] 高小华,周文君,裔粉娣,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非专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干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杂志,2012,27(23):2155—2156.

[6] 楼青青,杨丽黎,邵爱仙.行为改变与糖尿病[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5-936.

猜你喜欢
负性情绪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