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治疗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

2015-05-30 00:57刘爱霞王雅娟韦光孟艳敏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6期

刘爱霞 王雅娟 韦光 孟艳敏

【摘要】阐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指导作用。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具体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临床多与起居无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不遂,素体虚弱有关,中医治未病理论,重点在“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几个方面,对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未病先防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4-01

中医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三层含义。 1、“未病先防”,防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疾病的时,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它包含着适时养生、合理饮食、调养精神、体格锻炼、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2、“已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素问·四时调神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在患病以后,采取积极措施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轻变重,由表入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要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淮南子》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損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脾主肌肉及四肢,脾的功能低下,则表现为四肢困倦、乏力,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明确指出肝脏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中载“诸筋者皆属于节”,而《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若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则易出现疲劳。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若肾虚,骨失所养,则易出现腰膝酸软,行走无力。阴阳学说认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阴阳无时不在互动,互动不平衡就是病症,特别是不及与匮乏、更是病症表现的佐证。因此,中医把倦、乏、怠、惰、困、惫、疲、无力,重、酸软、弱等症候的描述,都归类于疲劳的范畴。疲劳的发病原因很多,有外因、有内因、也有外、内因合为之者。在外因中,风寒暑湿均可致成人体疲劳,但又以暑湿为多。内因致成疲劳较外因为多,其中饮食不节、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安逸过度以及七情过度等等,均可致成人体疲劳。根据治未病理论我们既可以把CFS看成是“末病”——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又可以将其看成是“已病”——已经出现了中医辨证意义上的疾病,如乏力、失眠、头晕等;还可以将其视为“瘥后”阶段——大病或久病初愈,身体状态还未恢复,气血阴阳不足而易产生疲劳状态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症状。故而我们可以“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指导CFS的防治。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肝脾功能失调在CF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脾与肢体活动、肌肉力量有直接关系。肝主升发,喜调达而恶抑郁,并通过调畅周身气机,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所以古人有“气为百病之长”之说。肝主疏泄与情志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肝气调畅,自我调节能力也强,我们在临床观察到许多CFS患者发病前多有应激事件的发生,发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可见肝气调畅与否在CFS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时调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管是虚或实,应不同程度地考虑疏畅气机,改善情绪,治疗及防止疾病的进步发展。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

总之,中医药防治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大纲,借鉴古人的经验,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观察中药的临床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分析中药治疗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理.寻找有效的中药制剂,改善中药剂型,以便于青年患者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