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2015-05-30 02:08甘存良何海霞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甘存良 何海霞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大小选择恰當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模式。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镇痛泵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麻醉科24h联系电话,负责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 PCA泵)参数的调整和副作用处理,填写术后镇痛登记表。B组患者除A组患者的镇痛管理外,还增加两名经过专业训练的疼痛护士(编制在麻醉科),负责疼痛日间查房(每日上、下午各一次),麻醉科医生参与查房并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和处理镇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实行24小时指导负责制和24小时热线寻呼。开展疼痛知识的培训:麻醉医生和疼痛护士对病房(特别是外科病房)医务人员进行镇痛泵的使用、一般故障的观察和处理、疼痛评分的方法和意义、术后病情和镇痛效果观察等知识的培训。

1.2.2 自制术后镇痛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认知度、副作用处理及时与否、副作用处理有效率等。

1.2.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安静和活动)的疼痛程度,以了解镇痛效果。时点分别设为术后4小时、8小时、24小时、36小时。

1.2.4 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 PSS10.0,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组间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 P1.2.5护理

1.2.5.1 术前疼痛护士常规访视手术患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镇痛治疗知识的讲解,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镇痛治疗的意义和可能的副反应,消除药物成瘾的顾虑,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得到患者及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配合。

1.2.5.2 术后患者回病房时,由麻醉医生和疼痛护士向病房护士和管床医生交班,如:镇痛方法、镇痛泵的运行情况、镇痛药物的名称和剂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一般处理方法等。之后疼痛护士日查房两次,评估患者各时点的疼痛程度,有无药物副反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装置,疼痛时如何追加药物剂量,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VAS),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认知度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处理及时性及有效率比较,见表3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导致机体一系列功能紊乱,影响疾病转归。WHO提出: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与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相提并论。2004年10月11日被定为第一个全球镇痛日,“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近年来,术后镇痛方法由传统的口服给药或肌注发展到至今的病人自控镇痛(PCA)、多模式术后镇痛等,但国内外资料显示,术后镇痛效果仍显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及家属、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治疗的认识不够,对药物副反应过度担心,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处理不及时等有效的镇痛管理和护理。但通过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认识提高;疼痛护士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评估,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提高;同时,通过疼痛知识培训,病区护士对疼痛评估,疼痛引起病情变化和镇痛效果的观察,病人心理护理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而且B组在术后4小时及更长时间内安静和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A组a P<0.05,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不仅为患者解除了术后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峰,唐吉伟,钱自亮.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规范化管理措施[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2.

[2] Szczukowski MJ , Hines JA , Snell JA , et al .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total knee art hroplasty patient s :a met hod to cont rol postoperative pain[J ] . Jarthroplasty ,2010 .

猜你喜欢
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氯诺昔康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分析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基础工作有效途径探析
解读互联网金融中的“庞氏骗局”或“跑路公司”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癌根治术后镇痛
不同方式的镇痛方法对于老年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医院收费员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