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肩部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2015-05-30 03:58李青山刘海平王爱宝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李青山 刘海平 王爱宝

关键词:肩部手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08-01

臂丛神经阻滞是肩部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常常易出现部分麻醉阻滞效果不全的现象,我们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高位选点再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麻醉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肩部手术患者204例,ASA分级1-2级,男18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5岁。其中锁骨开放骨折28例,闭合性骨折114例,取内固定32例,综合性损伤30例。选优化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107例为观察组,传统臂丛神经阻滞97例为对照组,两组手术前用药(鲁米那钠0.1g和阿托品0.5mg)和麻醉阻滞用药(2%利多卡因10ML加0.75%盐酸罗哌卡因10ML)均相同。

1.2麻醉方法 优化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的术前准备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相同。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病人平卧,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向对侧约30°,双臂靠于身侧。传统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在锁骨上两横指处,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沟内呈垂直向内、向下和向后的方向进针,深约1-2cm,如手臂处有异感,回抽无血无液后缓慢注入麻醉阻滞药20ML。优化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入路:取锁骨中点与乳突连线中点下3cm(平环状软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外缘)定点,用球后针头,针尖向前与皮肤呈60°角找异感,如有异感传至肩部与上臂后回抽无血无液后缓慢注入麻醉阻滞药15ML,拔出针后局部轻轻按压,使药液扩散,然后在颈丛C4深丛处注入麻醉阻滞药5ML,5min后病人感觉肩部麻木,上肢抬举无力,血管扩张,阻滞完善。

2.观察与结果

观察组(n=107):被动活动5例,占4.7%;使用輔助药3例,占2.8%;出现不良反应8例,占7.5%。对照组(n=97):被动活动30例,占30.9%;使用辅助药24例,占24.7%;出现不良反应29例,占29.9%。将观察数据输入微机Apple- Ⅱ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中被动活动、使用辅助药、出现不良反应三项比较均P<0.01,提示有明显差异。

3.讨论

臂丛神经起源于C5-C8及T1脊神经节前支组成,有时C3C4及T2脊神经的小分支也加入。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麻醉方法,但作用不全常见。C3C4神经浅支部分分布肩上区,C5分布于三角肌区及臂外侧面,传统的臂丛阻滞点位置较低,适用于肩部以下的上肢及上肢疼痛的治疗,以手部和前臂的手术效果最佳。为克服传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不全的缺点,我们采用优化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的方法,此臂丛阻滞高位选点平环状软骨上缘,此处有C5C6神经分布,当药液向上扩散,再辅助加上颈丛有C1-C4组成,整个臂丛及C3C4可同时阻滞,向下可达T1水平,麻醉范围与传统臂丛阻滞有所扩大。经临床观察,优化臂丛联合颈丛阻滞有以下优点:1)体表标志清楚,定位确切,容易掌握。2)安全易行,能避开颈静脉与肺尖。3)比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好,阻滞范围广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中病人清醒,呼吸血压平稳。经临床观察认为,优化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是可行的,比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孙增勤 实用麻醉手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

[2] 郭曲连 临床麻醉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盛卓人 麻醉解剖学 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