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5-30 03:58李霄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青光眼疗效

李霄

摘要:目的:探讨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术联合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复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术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可调整缝线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08-0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光眼的发病率亦在逐年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因此,对青光眼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术联合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诊断标准[2];②均经临床症状、房角检查、激发试验及眼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③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1~45岁,平均32.7±3.5岁。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2~47岁,平均33.9±4.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术联合治疗,具体包括:给予筋膜下和球后浸润麻醉,固定上直肌,以鼻上方角膜缘和穹窿部位作为基底做结膜瓣,于12点位置作1版层巩膜瓣,将浸有0.2mg/mL的、4×4mm的MMC棉片放置在巩膜瓣或结膜与巩膜之间约3.0~4.0min,取出棉片之后使用150mL的平衡盐溶液反复冲洗角膜、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等位置,颞侧位于3点或9点位置作1前房穿刺口,将角膜小梁切除后,周切虹膜,使用10/0的尼龙线对巩膜瓣两角进行较为稳固的缝合,在巩膜瓣两侧切口边缘作一对张力较大的外露可拆除缝线,术后3~14d内给予表面麻醉,最后于裂隙灯下准确拆除可调整缝线。对照组患者单纯待用符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滴眼液和抗生素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眼部疼痛完全消失,无感染,视力>0.5,眼压处于10~21mmHg范围;②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眼部有轻度疼痛及感染,视力处于0.2~0.5范围,眼压处于21~30mmHg范围;③无效:患者视力<0.2,眼压>30mmHg,眼部具有严重疼痛和感染[3]。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方法进行比较,以率(%)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非常顽固的剧烈眼部疼痛,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视野减小和眼球萎缩等症状,甚至直接导致患者失明,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相关报道显示,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使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术联合治疗,可通过对缝线进行调整的方式有效控制复合小梁切除术的过滤量,进而有效降低由于过滤量异常而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病率[5]。此外,联合可调整缝线有助于患者术后前房的早期恢复,复合小梁切除术在调整缝线、控制远期眼压及功能性滤泡的形成等方面均具有优秀的疗效,疗效已获临床认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术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春玲,吴丽萍,方宗君等.上海市社区青光眼患者局部降眼压药物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24-1626.

[2] 汤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32(2):178-181.

[3] 孙兴怀.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青光眼治疗的新选择[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32(2):97-100.

猜你喜欢
青光眼疗效
睡眠不好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青光眼问答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二 激素性青光眼,离我们有多远?
改善青光眼 吃什么好呢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