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及临床意义

2015-05-30 03:58刘敏郭晓英曹艳菲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嗜酸染液单核细胞

刘敏 郭晓英 曹艳菲

摘要: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DLC)包括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细胞仪三分群法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细胞仪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主要用于血液造血系疾病、感染性疾病、过敏性和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诊断、辅助诊断和筛查,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和感染性疾病预后评价。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6-01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把血液制成薄血涂片,按照形态特征分类计数白细胞,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1]。

1标本来源

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50例,其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3岁。

2 计数方法

2.1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1.1标本采集 可使用毛细血管采血法所取的样本或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

2.1.2试剂 瑞氏染液。

2.1.3操作 将血液滴加在洁净的玻片上,用推片将其推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血涂片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于血涂片上,使之覆盖整个血涂片,固定0.5~1min。滴加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匀,染色5~10min。用清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即可镜检。

2.1.4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1~0.05(1%~5%)分叶核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2.2血细胞仪三分群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2.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2.2试剂操作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2.3参考值 仪器的报告方式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及大细胞。小-细胞代表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胸及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大细胞代表中性分叶核以及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2]。小细胞群(1.0~3.3)×109/L。中间细胞群(0.2~0.,7)×109/L。大细胞群 (1.8~6.4)×109/L。

2.3血细胞仪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3.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3.2试剂方法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操作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3.3参考值 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报告方式同手工法,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故参考范围如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虽然仪器法白细胞五分类采用了多种技术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仪器是依靠细胞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来进行细胞分类,与手工方法利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不同,故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准确性不如手工方法。手工方法仍然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金标准。

3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

3.1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和激活补体功能,能吞噬细菌和组织细胞碎片,激活的补体成分(C3a、C5a、C567)具有粒细胞趋化作用。

3.1.1增多 ①反应性增多 见于:a.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全身性或严重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阑尾炎、急性肾盂炎或肾盂肾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b.炎症,化学性如腐蚀性或刺激性化学品损伤、急性胰腺炎、化学性腹膜炎;免疫性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脉管炎等。c.急性中毒,化学品或药物中毒,自身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d.急性失血,尤以内脏出血如肝、脾、宫外孕破裂出血;1~2小时开始升高,2~5小时达高峰。e.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肺、肾、脑等脏器梗死,肌肉挫伤、大手术后。f.排异反应。g.恶性肿瘤,尤其合并感染、坏死或骨髓转移时。②肿瘤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1.2减少 ①感染 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如流感、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机体反应性降低时的严重感染。②造血功能障碍 缺乏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造血原料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③骨髓病 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肿瘤骨转移、苯中毒、辐射损伤。④破坏过多 自身抗体如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⑤药物 多种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奎诺酮类、万古霉素、磺脲类、氨基比林、非那西汀、保太松、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类、氯丙嗪、奎宁等药物使用。⑥特發性粒细胞减少症、Felty综合征。

3.2嗜酸性粒细胞 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受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调节,吞噬免疫复合物和异体蛋白。

3.2.1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②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外感染如华支睾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病。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肿瘤性疾病,如肿瘤转移坏死时、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⑤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⑥酸细胞浸润性疾病,如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伴有肺浸润的嗜酸细胞增多症如L0f. fler综合征、嗜酸细胞性肺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以及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等。⑦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传染病恢复期。⑧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3.2.2减少 见于急性严重感染如伤寒、肺炎、败血症,各种急性应激如创伤、大手术后,皮质醇增多症或皮质激素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3.3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有IgE的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发生颗粒释放反应,颗粒含有组胺、慢反应物、肝素、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3.3.1增多 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也见于慢性溶血、脾切除术后、淋巴瘤、骨髓转移癌、铅中毒、过敏反应。

3.3.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4.1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6岁前儿童期伴随免疫功能成熟过程。②感染,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病、布鲁菌病;螺旋体感染如梅毒。病毒感染可见胞体大、核不规则、胞浆丰富或泡沫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有时也见于药物过敏、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前。⑤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4.2减少 主要见于皮质醇或烷化剂治疗,辐射损伤、免疫缺陷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3.5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坏死细胞和异物、向T细胞传递免疫信息功能。

3.5.1增多 ①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②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梅毒、疟疾、黑热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④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3.5.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133,137-138.

[2] 唐滬强,许凯声,吴敏良,等.库尔特STKS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异常提示的可信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3):176-177.

[3] 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猜你喜欢
嗜酸染液单核细胞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苏木红/栀子黄/靛蓝染色天丝水刺非织造布初探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意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单核细胞的成熟/分化有利于跨越血脑屏障和被艾滋病毒感染
肾脏嗜酸细胞瘤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