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

2015-05-30 19:41张红霞马秀琴叶凤云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控制

张红霞 马秀琴 叶凤云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4例。结论: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做好病因治疗及其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控制体内的钠和水。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控制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66-02

急性的心脏病变使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心室负荷突然加重,导致严重的循环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通常因高血压危象、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急性瓣膜破损、乳头肌断裂、腱索断裂、静脉输液过多过快等引起肺静压力骤升和急性肺水肿[1]。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一般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心力衰竭一旦发展为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会在短期内危及患者生命,应及时、准确、系统的抢救治疗。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6例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冠心病9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风心病1例。心功能按心脏病协会(NYHA)的标准判定,心功能Ⅱ级6例,心功能Ⅲ级10例,心功能Ⅳ级10例,

1.2 方法

1.2.1一般治疗 一般采取坐位,双腿下垂,有利于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尽量采用高流量吸氧,流量≥5L,min。效果不好可采用面罩给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如果患者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应高流量吸氧,而应低流量吸氧。保持患者镇静,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1.2.2药物治疗

1.2.2.1镇静 吗啡2~3mg静脉注射,或10mg皮下注射或哌替啶50~100mg肌注。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感染、呼吸抑制者禁用,老年患者慎用,可先予半量观察后调整。

1.2.2.2扩张血管 对于血压不低的急性左心衰患者,硝普钠仍然是首选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静脉点滴,开始5-20μg/min,以后每10~15分钟增加一次,每次增加10~20μg/min,直至血压有所降低、呼吸困难缓解等。也可使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用法与硝普钠类似。前者更适合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静脉应用血管扩张剂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压。静脉滴注硝普钠时应避光,4~6小时重新配制、更换。

1.2.2.3 快速利尿 可静脉给予强效利尿剂(袢利尿剂)。呋塞米,每次20~40mg,静脉注射,可反复多次使用,每日剂量小于500mg。布美他尼,静脉注射0.5~1mg,必要时隔2~3小时重复,最大剂量为每日10mg。托拉塞米,首次剂量20mg静脉注射,以后可于30分钟后重复给药。

1.2.2.4正性肌力药物 急性左心衰,尤其是合并有快速心房颤动是合适的应用强心苷。但不适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24小时以内[2]。常用毛花苷c(西地兰)0.2~0.4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隔2~4小时可重复使用,24小时总量不宜超过1.2mg。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者急性心力衰竭伴低血压患者,应首先考虑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起始剂量为2~3μg/(kg·min),持续静脉注射,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逐渐增加至15~20μg/(kg·min)。病情好转后,药物应逐渐减低剂量[每两天减少2μg/(kg·min)]再停药,不可骤停。多巴胺用法与多巴酚丁胺相似。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与多巴胺类的作用相似,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顽固性心力衰竭。常用的药物为米力农。此药物有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无改善及恶化。

2 结果

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显效16例,显效率为61.54%;有效6例,有效率23.1%;无效4例,无效率为15.38%。心电图好转ST段较前抬高≥0.05mV,T波升高≥0.05mV达89%以上。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出院后的进一步随访就落在门诊或社区医师身上。门诊随访的目的是了解患者情况,完善和调整一些药物的治疗方案,了解病情演变,在病情变化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门诊医师应向患者或住院管床医师索要患者住院期间的基本资料,包括诊断、主要检查的结果,以了解患者的心力衰竭原因、心功能的状况、住院期间治疗的反应以及后续治疗计划等。由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短,病情相对稳定后就需要转到门诊或社区治疗,因此在出院后的6~8周,需要加强随访,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阶梯式调整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剂量(主要是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指南的要求剂量,保持治疗的延续性。在调整药物阶段,需要患者1~2周就诊一次。ACEI剂量调整每1~2周调整一次,每次剂量倍增或增加正在服用药量的50%,视患者耐受情况、血压情况而定。直到患者最大耐受剂量,或者患者症状改善比较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3]。在调整剂量过程中,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电解质、肾功能、心力衰竭表现和药物不良反应。达到稳定剂量后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每1~2周调整一次,每次剂量倍增或增加正在服用药量的50%。在调整过程中,注意患者血压、心率、水肿和疲乏、呼吸困难等情况。如果出现体重增加、疲乏,暂停增加药物剂量,严密观察。同时增加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的剂量,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在缓解后可继续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如果达到目标剂量、心率≤50次/分、血压~<90mmHg、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则考虑停止加量。如果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加重,或心率<50次/分,应考虑减量或停用β受体阻滞剂。达到稳定剂量后长期服用。硝酸酯类,如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以长期应用,尤其是对ACEI或ARB不适合使用的情况下。利尿剂,应长期、间断服用。如果症状缓解彻底,病情相对稳定,可每2日服药1次至每周服药2次。地高辛,可考虑长期应用,尤其是心率偏快或合并快速房颤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多种药物都有相互作用,安全范围小,容易中毒。应注意监测患者心电图、地高辛浓度。现在已不作为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2.180-185.

[2] 付研,马炳辰,张萌. 2005-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概要[J].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30-1037.

[3] 王景全,左瑞云.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12):1453-1454.

猜你喜欢
急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控制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疗效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重组人脑钠肽对心肌梗死所致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肾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