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开启环保产业盛宴

2015-05-30 10:48郑秀亮
环境 2015年6期
关键词:污泥考核环境

郑秀亮

“水十条”对于环保产业来说,将带来无限商机。然而“水十条”提出的量化指标以及环境质量考核标准,意味着水处理行业要求更高的环境服务水平。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需要在核心设备、技术以及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

“不负众望、姗姗来迟,‘水十条必将促进环境产业大发展。”5月15日,在E20环境战略沙龙(广州)——“水十条”的解读与环境产业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水污染防治法》(简称“水十条”)将进一步拓宽水环境产业需求。特别是“水十条”开篇即明确提出“政府统筹、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16字方针”,表明国家以环境治理为契机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决心,环境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将从理想照进现实。

“水十条”激活环境产业

根据相关测算,“水十条”涉及工业水污染治理、城镇水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而且每项工作均提出明确要求,预期到2020年要完成相应目标需要投入资金4~5万亿元(其中近三年投入约2万亿元),这对于相关环保企业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利好消息。

“‘水十条,其实是环保法的延续,万亿级环保需求天花板将因此而打开。”傅涛表示。

“‘水十条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环保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水平等措施,将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元,间接带动约5000亿元。”环保部在“水十条”的解读中提到,随着“水十条”相关政策的落实,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随着投融资、建设管理等模式创新,将持续提升相关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咨询部副主任逯元堂表示,根据模型估算,“水十条”带动的1.4万亿元市场中,水污染防治专业设备制造、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制造及水处理专用药剂制造等占比约为70%,环境咨询、建设运营服务等占比约为30%。

从产业角度来看,“十大”重点行业(造纸、印染、制革、农药、电镀等)专项整治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防治,将推动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清洁化改造综合服务发展。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置与在线监控等要求,将带动园区水环境监测、污染防控、环保设施运营等第三方治理服务发展。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 污泥处理处置, 将为相关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等产业带来机遇。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然而与“水十条”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以污泥处理处置工作为例,“水十条”提出的目标是: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然而我国当前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率仍在处于较低水平,与“十一五”末期相比,未有较大起色。

据E20研究院预测,在“十二五”收官之际的2015年,城镇湿污泥(含水率80%)年产量将突破3500万吨,到“十三五”末期,湿污泥年产量将增加至约5800万吨。若达到无害化处置率90%的目标,则日处理污泥量需达到14万吨以上。按照这个规模,2015年到2020年,污泥处理处置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其中,建设资金需求约在1000亿元,运营总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年均160亿元。

此外,在工业污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地下水、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监测等领域,按照“水十条”设定的目标,未来每个领域的市场投资需求都在百亿以上,商机无限。

蛋糕大了,门槛高了

“水十条”提出的量化考核指标,标志着以环境质量和环境效果为核心的环保时代已经到来,这也意味着要求有更高的环境服务水平,如果企业认识不到这点,很可能面临在产业重构和竞争模式升级中被淘汰的风险。

“‘水十条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将环境质量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考核标准,这直接带来的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让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初现端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凯军分析指出,如果质量考核的机制真正建立起来,环保产业将有可能从当前的“伪产业”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和大产业。

傅涛还提出,量化指标是“水十条”的另一个重要亮点,这说明国家对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考核不再停留在减排量、排放标准等旧时代的手段上,而直接将河流等水体的改善程度作为考核标准,包括七大水系的水质标准、地级市以上城市黑臭水体的数量和发达区域的水体断面标准等刚性指标,彰显了中央选择绿水青山的决心,标志着以环境质量和环境效果为核心的环保时代已经来到。“环保产业自身,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个变革,依然停留在已有的项目开拓方式和对市场的认知上,将很可能面临在产业重构和竞争模式升级中被淘汰的风险。”

“‘白纸黑字的量化指标意味着更大的环境服务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需求变大的同时要求也在变高,除一级A排放标准更广泛地施行外,环境质量改善的强调也意味着更高的环境服务水平。蛋糕变大,入席的门槛也在提高。”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史方标表示说。

史方标同时指出,对于参与治污的环保企业来说,“水十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让水处理行业出现分化。具体来说,一部分资金实力强、运营水平高的投资运营商将向环境服务商转变,将在更加深入的层面参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工作(这也意味着一些运营商将被淘汰或被迫转型)。而另一方面,体量较小、较轻的环保企业将在垂直化、专业化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些企业将凭借核心设备、技术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获得竞争优势。

影响产业发展方面的另一个因素是公众参与和效果服务的要求,“水十条”明确提出了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严格目标任务考核等措施。通过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约束企业依法治污,健全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相结合的环境监管体系。强调公众参与,也就要求环境治理必须与公众的感观相一致,这要求环保行业需要越来越注重百姓的感知。

“以往,环保企业只要满足政府的治理需求,完成考核目标就可以了。现在不同,企业的治理效果还必须经得起公众的考核。”傅涛表示,这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将带来环保产业从B2G业务转向B2(G+C)的过渡,即原来的“企业——政府”向“企业——政府——公众”的模式转变,环保企业不仅要满足政府治污需求,还要经得起公众的考验,这也会促使环保产业向品牌化和极致化发展。

用好资本做大产业

金融与环保融合、开发经营利益捆绑、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的三大融资战役是产业做大的重要路径。在巨大的市场机遇及极致化的治理要求面前,环境企业必须用好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合作,搭建自身的企业生态系统,才能不断领跑。

根据据财政部公布的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中央对地方节能环保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中,水污染防治资金预算数为130亿元,比2014年执行数增加60亿元,增长85.7%。财政的支持不可谓不大,然而相对于污染整治需要的万亿级投入,财政资金投入仍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水十条”也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进行了设计,提出要打好三大融资战役。一是金融与环保融合。当前,环境金融对环保工作助力不够,金融与环保融合不足,重要原因是排污企业和环保企业抵押担保手段缺乏,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进入环保领域。因此,“水十条”提出,积极推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将推进环保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消除金融资本进入环保领域的融资担保障碍,撬动金融资本投入环保事业。

其次是开发经营权益捆绑。“水十条”提出,采取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环保投入。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湖滨河滨缓冲带建设、河流生态修复等项目公益性强,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收益。要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必须让其有利可图,如通过与周边土地开发、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经营性较强的项目组合开发,即可创新捆绑经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第三是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水十条”提出,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促进多元融资。市场主体以合同方式,向政府提供环境综合服务,并以环境效果为基础收取服务费,这样有利于建立基于绩效的政府环保支出方式,提升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期支付方式,降低财政一次性支出压力。按照这一模式,环保企业将进行包括环境问题诊断、规划和治理等多个维度工作,为政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政府按照效果付费。

在E20环境战略沙龙广州站论坛,与会环保企业均表示,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日益重视,特别是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未来资本将会大量涌入环保产业领域,这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企业该如何用好资本呢?傅涛表示,要加强环保实体经济与金融合作。环保产业持续增长、高市盈率等特性,引导着社会资本投向。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上市融资、再融资,促进资本层面的整合与并购升级,打造行业龙头。

中小环保企业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业务范围。还有就是要注重技术研发引进与成果转化。水务是环保产业中最大也是发展最成熟的行业,环保企业应进一步研发核心技术、打造精品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行业典范,做领域内的“领跑者”。

猜你喜欢
污泥考核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内部考核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环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发达国家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