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2015-05-30 02:46陈桂香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效果评价急诊科

陈桂香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月急诊科病人200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无缝组与常规组,每组各有病人100例。常规组病人采用常规方式行护理干预;无缝组病人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完好度和护理合格率。结果:①无缝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②无缝组病人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抢救物品完好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③无缝组护理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④无缝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t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无缝隙护理模式方法应用于急诊科病人护理中,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视度,有效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能够提高抢救物品完好度,以更好实施抢救工作;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各项护理工作的合格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提供基础;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纠纷情况。

关键词:急诊科;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1-02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现代临床护理理念也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1]。无缝隙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法,其极具人性化,在保证护理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效果[2]。急诊科病人疾病复杂,且病情危重,多数病人属抢救病人,在治疗时间性上要求较高,增加了临床护理难度[3]。为了探讨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本文选取急诊科病人100例,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比较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月急诊科病人200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无缝组与常规组,每组各有病人100例。100例无缝组病人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在17—80岁,平均年龄为(41.64±10.42)岁。100例常规组病人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在23—79岁,平均年龄为(42.52±10.3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显示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常规组病人采用常规方式行护理干预: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急救电话时由120救护站出车进行患者的接诊,并与此同时与患者家属联系,进行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目前身体状况的进一步了解,并做好治疗准备。在救护车到达后迅速给予患者吸氧等治疗,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联系急救室做好治疗准备。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对患者家属进行患者详细病史的问诊的同时将患者迅速转移至急诊抢救室,并迅速帮助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测、生化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心电图检查、血压检测等,并迅速通知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影像科等科室医师,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在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后及时汇总检查结果。在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及其家属入院治疗期间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要的相关疾病知识介绍,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治疗环境保持舒适通风和整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护士每天按时查房,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常规检测病人疾病的相关指标,统一进行饮食指导,常规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将病情告知病人。

无缝组病人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行护理干预:①病房的重组与优化。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培训工作。③制定具有條理性的抢救流程。④建立急诊绿色通道。⑤风险评估。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完好度和护理合格率。其中,满意度:将我院自行设计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发放病人,其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内容[4],病人在相应选项下划勾即可,护理人员不在场情况下,由病人采用不记名方式自行完成填写。风险事件:观察两组病人压疮、坠床、跌倒、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静脉外渗等发生情况并统计。护理合格率:护理合格率包括医疗考试合格率、医疗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记录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病人一般资料和护理结果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均数±标准差为年龄、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数据表示方法,均数组间比较行t检验,百分率为性别、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数据表示方法,百分率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将P<0.05为标准,判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满意度比较

无缝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风险事件和抢救物品完好度比较

无缝组病人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抢救物品完好度(98.0%)明显高于常规组(64.0%),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无缝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t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4护理合格率比较

无缝组护理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3、 讨 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也越多。急诊患者疾病发生突然、患者病情不稳定,可能发生恶化或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能够尽量缩短确诊和救治时间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很多患者发生病情误诊或病情忽视未能够接受及时治疗和处理,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急诊科中良好有效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在本次研究中,对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而无缝组病人实施了无缝隙护理模式,措施为: ①病房的重组与优化。首先,将散布于各个科室的常用于急诊的检查和检验设备进行重组,并汇集在一起,以确保病人顺利完成各项所需的检查项目。第二,将电子病歷管理系统、检验结果共享系统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的用于急诊工作,以便于相关的医护工作者对病人的诊疗结果共享[5]。第三,由急诊科与其他的各个科室组建一个重症急救团队,并设置急诊科专用通道,若有此类病人,则由急救团队进行救护、手术等流程的服务。第四,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的记忆,制作急救流程图表并张贴在急诊科内[6]。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培训工作。护理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病人沟通的一些技巧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③制定具有条理性的抢救流程,提高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性,一旦病人到达医院需尽快进行病情的评估,尽快确诊并迅速确定抢救计划。④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保证病人到达后可以及时得到接诊。⑤风险评估。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病人潜在风险、压疮、坠床、跌倒、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静脉外渗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订相应的措施[7]。经过干预,无缝组病人在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和护理合格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模式方法应用于急诊科病人护理中,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视度,有效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能够提高抢救物品完好度,以更好实施抢救工作;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各项护理工作的合格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提供基础;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纠纷情况。

参考文献:

[1] 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4-15.

[2] 王敏兰.无缝隙护理对 ICU 患者感染及停留时间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501-1503.

[3] 苏琴,顾琴,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39-141.

[4] 曾亮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97-1798.

[5] I. Landa-Torres,D. Manjarres,S. Salcedo-Sanz et al.A multi-objective grouping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 for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24-hour medical emergency uni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13,40(6):2343-2349.

[6] 顾琴,张红,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109-110.

[7] 张学菊,陈晓梅.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224-225.

猜你喜欢
效果评价急诊科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社区医生与二级综合医院专科联动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急诊科护士的压力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