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2015-05-30 02:46胡旖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护理

胡旖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以在我科接受治疗的52例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将这52例肿瘤病人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病人则在常规措施基础上,接受相应的心理护理,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前SDS 评分及SAS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后SDS 评分及SAS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接受护理后,与接受护理前相比较,SDS 评分及SAS 评分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接受护理后,SDS 评分及S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接受护理前(P<0.05)。结论 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肿瘤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肿瘤病人;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2-02

肿瘤(Tumor) 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进而形成的异常病变。目前,学界通常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等两大类[1]。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严重的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我科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针对肿瘤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肿瘤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将相关护理经验和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52例肿瘤病人资料,将这52例病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病人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为28~79岁,平均年龄为(49.8±2.7)岁。对照组26例病人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为30~79岁,平均年龄为(50.3±3.2)岁。两组病人在例数、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病人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病人则在常规措施基础上,接受相应的心理护理,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评价和比较。

1.3 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在接诊肿瘤病人时,应通过与病人多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有效分析病人的心理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提供确切依据[2]。一般而言,依据肿瘤病人的疾病进程,可将其心理状态变化分为4个时期,即怀疑否认期、愤怒发泄期、认可依赖期和悲伤抑郁期等。

护士应结合肿瘤病人的具体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当病人突然得知罹患肿瘤,通常心理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现实打击,多会选择否认或抵制的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因此会怀疑医生所作出的诊断与检查结果。针对处于怀疑否认期的病人,护士应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平复病人的不良情绪,并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使病人对自身疾病形成正确认识,并以平静心态接受这一事实,积极接受治疗[3]。

针对肿瘤病人,当病情得以证实后,多会有被命运捉弄及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因此会借故向周围的人发泄不满情绪。护士在接诊处于愤怒发泄期的病人时,不应疏远这类病人,应多同情病人的心理感受,关怀病人的生活细节,以赢得病人的信任。并通过沟通交流,帮助病人实现角色转换,逐步消除肿瘤不良情绪[4]。

认可依赖期病人主要表现在治疗过程中希望家属多些时间陪护,并且对药物具有较大依赖性,对医护人员寄予较多的期望。针对此期病人,护士应多建议家属抽时间陪护病人[5]。当病人存有疑虑时,护士应及时加以解决,并鼓励病人积极的面对疾病,正视疾病。

伴随病人的病情日益恶化及病痛的折磨,病人多会对生活丧失希望,并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对处于悲伤抑郁期的病人,护士应采用鼓励暗示等心理护理方法,多向病人介绍成功案例和病情改善的状况,以使病人树立正向的生活信念,并积极配合治疗。

1.4 疗效评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肿瘤病人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价,如肿瘤病人得分≥53分则可界定为抑郁状态。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肿瘤病人的焦虑状态加以评估,如肿瘤病人得分≥50分则可界定为焦虑状态。分数越高,则表明肿瘤病人抑郁或焦虑状态越严重[6]。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数以(x±s)表示。

2.结果

两组肿瘤病人接受护理前后SDS 评分及SAS 评分情况如表1所示,经比较,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前SDS 评分及SAS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后SDS 评分及SAS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接受护理后,与接受护理前相比较,SDS 评分及SAS 评分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接受护理后,SDS 评分及S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接受护理前(P<0.05)。

3.讨论

现代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否,与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發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针对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也引起了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7]。我科经过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发现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肿瘤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惠娟,袁心慧,高琦,等. 护理干预对首次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7):107-108

[2] 王晓敏,李军辉. 心理因素对肿瘤的影响及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4):2705-2706

[3] 张彩霞,庄桂花,王艳. 针对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产生的效果调查与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14):1457-1458

[4] 孙智莲. 浅谈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2):205-205.

[5] 陈俊玲, 田丽, 山东省滕州市精神病防治院,271500.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J]. 职业与健康, 2005, 21(1):154-155.

[6] 姜春丽. 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8(6):144-144.

[7] 路云青, 黄珍, 等等. 124例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J]. 中国基层医药, 2003, 10(3):273-27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护理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改革探索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