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构念理论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2015-05-30 09:26魏琳琳漆昌柱
求知导刊 2015年6期

魏琳琳?漆昌柱

摘 要:近年来,关于自我构念(self-construal)的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自我构念是指个体如何理解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本文对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综述,一方面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文化对自我构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不同的自我构念所导致的认知过程差异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自我构念;自我参照效应;认知加工;思维风格;心理距离

关于自我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三句箴言之一。根据第欧根尼·拉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很多领域都对自我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James W,1892;Marsh H W,Shavelson R,1985;Harter S,1985;Shrauger J S)。其中的一个角度便是从国家或民族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研究,也就是自我构念。心理学对自我构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开始涌现。近年来关于自我构念与认知的相关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对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一、自我构念的含义及理论发展

自我构念首先由心理学家Markus 和Kitayama(1991)提出,他们认为东西方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在自我构念上的差异,进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自我构念:独立型自我构念(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和互依型自我构念(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西方人的自我构念是一种典型的独立型自我,像西欧、美国、澳洲的文化中都是这种独立型自我构念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自我构念里,自我跟其他人是独立的,自我构念里只包含诸如我的名字、职业、性格等内容。人们追求独特的自我、成功和业绩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而东方人的自我是一种互依型自我,强调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像亚洲、南欧及南美地区的集体主义文化占据主导,所以是一种互依型的自我构念。在这种自我构念下,人们强调自己和别人的联系,自我构念中包含了母亲、父亲及亲戚等较亲密的人,强调集体偏好,行为处事会考虑别人的背景和各种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构念指的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身与他人联系或者区分。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仅用两个维度是无法解释一些现象的。Cross,

Bacon和Morris(2000)提出了自我构念的第三个维度:关系型自我构念(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关系型自我构念更加强调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将与自己有关的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及其关系纳入到自我构念系统中,建立并发展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是其思考问题和行为的基本准则。互依型自我构念和关系型自我构念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把他人纳入到自我中,但不同之处是所纳入的关系类型。互依型自我构念更多地针对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强调的是处于内群体中的关系(如某俱乐部成员)和社会角色(如家中的长子);关系型自我构念更多针对的是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强调的是成对关系(如母子关系)。

二、自我构念的研究方法

早期对自我构念的研究主要是跨文化研究,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个体主要是独立型自我构念,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被试主要是互依型自我构念。据此,学者们编制了一些量表,如Singelis(1994)编制的 “自我建构量表(SCS)”,Gudykunst和Lee(2003)编制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量表”以及Cross,Bacon和Morris(2000)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定义出发编制了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Relational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简称 RISC)。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独立型自我并不是西方文化所独有的,互依型自我也并不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个体可以同时拥有这两种自我构念,只不过在不同文化下,某种自我所占的优势不同,可以通过文化启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现在针对自我构念的研究主要有两类:

特质型自我构念和状态型自我构念。

三、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的相关研究

1.自我构念差异的神经生理学证据

一些行为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证明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个体自我构念是不同的。 朱滢(2001)的研究在“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实验的经典范式基础上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

结果发现,中国被试不仅对与自己有关的内容记得好,与母亲有关的信息也记得很好,也就是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也即东方被试的自我构念中含有母亲成分。朱滢(2007)比较了中西方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和公众人物参照上的脑成像差异。结果表明,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中国被试的腹侧内侧前额叶都被激活了;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

那么这种差异仅局限于中国人还是中国人的脑结构比较特殊呢?有研究对双文化群体(香港人)进行了研究,西方文化启动的自我比母亲和重要而无认同感的他人(non-identified person,NIP;如上司)参照加工都更强地激活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右侧纹外皮质;中国文化启动的自我—母亲、自我—NIP和母亲—NIP的全脑分析均无差异(Ng,Han,Mao,& Lai,2010)。也就是说,东方文化下,自我跟母亲是在一个脑区,而西方文化下,自我跟母亲在不同的脑区。这些研究都表明,文化确实在神经生理层面上对我们的自我构念产生了影响。

2.自我构念差异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的自我构念对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空间判断、心理表征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自我构念与记忆。MacDonald,

Sandry和Rice(2002)的研究考察了独立型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启动后对短时记忆任务提取的影响。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独立型、互依型、控制组)完成启动任务。然后使用随机数字串(如,591263)或者有固定模式的数字串(如,897897)让被试完成一个短时记忆提取任务。研究表明,启动独立型自我构念将会导致个体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速度加快。

(2)自我构念与空间判断。研究表明,自我构念跟不同的思维风格相关。独立型自我构念与分析型的思维风格相关,个体集中关心中心客体而忽略背景信息,将导致在依赖于背景的空间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而在独立于背景的空间判断上不容易出现偏差;互依型自我构念与整体型思维风格相关,关注中心客体和其他方面如背景因素,那么个体将在依赖于背景的空间判断上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在独立于背景的空间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Krishna,Zhou 和Zhang(2008)的研究考察了中美两国被试在空间知觉偏差任务上的表现,判定的正确与否需要依赖于背景因素。研究证实,美国被试比中国被试表现出更多的空间知觉偏差。

(3) 自我构念与注意的抑制机制。Springer 等(2012)的研究表明,不同自我构念个体的认知差异可以归因于高级认知功能对正在进行的心理操作的控制(如,执行功能)。研究把面孔和房子叠加到一起,在每个试次中,这些维度中的某一个充当目标(如面孔),其他的充当分心物(如房子)。结果表明, 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的被试比互依型自我构念启动的被试在目标存在的情况下很少被分心物所干扰。重要的是,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的被试显示出了对分心物的心理抑制能力,表现为当先前忽略过的分心物随后变成目标时在反应时间上更长。研究揭示了在认知控制基本过程上的差异,也即对自动触发的反应倾向的抑制是先前很多报告了启动了不同自我构念后个体差异表现的驱动力。

(4)自我构念与整体—局部知觉加工。Lin,Lin和Han(2008)的研究检验了是否在对复合刺激的整体—局部知觉中的纹外视皮层的神经活动可以被不同的自我构念启动所调节。在启动了独立型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后,要求被试对复合刺激中的整体—局部进行辨认,同时用ERP记录被试头部的活动。结果发现,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后会导致在对局部比对整体辨认时p1波增强。而启动互依型自我构念后结果相反。研究证实了自我构念启动能够调外视皮层中的视知觉加工。

(5)自我构念与视觉注意。有研究检验了自我构念启动对视觉注意范围的调节。实验分别考察了在启动了独立型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后被试在Flanker任务和整体—局部知觉任务中的辨认情况。在Flanker任务中,尽管对不一致的刺激比对一致的刺激反应要慢,但启动了互依型自我构念后的个体比启动了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的侧抑制一致效应要增强了;在整体—局部知觉任务中,启动了互依型自我构念后,在复合刺激中个体对整体的反应要比对局部的反应要快。而启动了互依型自我构念后,结果正好相反。这两个实验表明,不同的自我构念确实会影响个体的视觉注意范围(Lin &Han,2009)。

(6)自我构念与心理距离。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除了受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影响外,还与心理表征有关。也就是说,知识或信息在我们头脑中并非完全按照其本来面目客观存在,还可能会受到表征方式的不同而影响对事物的感知。典型的一个代表性理论是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真实性)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

Spassova和Lee(2008)对差异自我构念启动后与心理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检验了是否情景性地激活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互依型自我构念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距离从而影响到被试在对事物分类上的差异。按照解释水平理论,高水平抽象分类比低水平具体分类包容性更强(Liberman,Sagristano and Trope 2002)。启动独立型自我构念,将导致人们以更抽象的水平理解事物,那么个体在对物体分类时将使用更少和更宽泛的标准。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启动了独立型自我构念后个体比启动了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在分类任务上形成了更少的组。Lee, Lee和Kern(2011)等的研究检验了不同的自我构念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任务的评价。研究表明,高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比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会把未来时间感知为最接近的。当把任务的时间距离跟他们的自我构念匹配后,他们的对任务的反应增强了。

四、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展望

1.在理论领域的研究

从以上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自我构念与认知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在认知过程上的差异跟不同的自我构念有很大关系。未来这一领域可以深入考察自我构念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比如对一些记忆现象如自传体记忆、错误记忆等与自我构念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ERP、fMRI等工具对这些心理过程进行多水平、多层次的考察。

2.在应用领域的研究

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中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决策、消费、广告等领域,人们如何建构自我从而影响到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并最终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是值得深入去研究的,未来相关的研究还将继续。

总的来说,自我构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个体心理现象差异的新视角。目前,关于自我构念与认知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了解这种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对于形成文化的包容性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如何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与身心的健康,将是很有价值的一个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去关注这种转变。

参考文献:

[1]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y Review, 1991,98(02):224—253.

[2]Cross S E,Bacon P L,Morris M L.The 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04):791.

[3]Zhu Y,Zhang L,Fan J,et al. 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self-representation[J]. Neuroimage,2007,34(03): 1310—1316.

[4]Ng S. H,Han S,Mao L. H,etal. Dynamic bicultural brains: 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es[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13): 83—91.

[5]MacDonald J A,Sandry J,Rice.Self-Construal Priming Affects Speed of Retrieval from Short-Term Memory[J].2012,7(11).

[6]Krishna A,Zhou R,Zhang S.The Effect of Self-Construal on Spatial Judgment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8,35(02):337—348.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