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落地

2015-05-30 09:26傅云鹤
求知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友校园文化大学

傅云鹤

1.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已初成体系,可谓成果纷呈。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性研究,一类是本体研究。就高校校园文化本体的研究又分为:文化视角、教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和传播学视角。本文属于传播学视角,没有细化传播要素,而侧重于传播方式。希冀理论联系实际,用传播的理论深化校园文化的落地,避免校园文化研究偏理论化。孙庆珠在《高校校园文化概论》中说:“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与控制功能,等等。这些功能产生的作用都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结果,没有传播,也就不会有这些功能的产生。”也就是说,没有传播,再优秀的校园文化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关于传播的研究,再严谨的校园文化本体论研究都将束之高阁。

2.新形势下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四个因素

(1)边缘文化对主流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大学历来就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近年来,由于社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部分缺失,高校校园文化更多地受到了边缘文化的冲击,以致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失去阵地。

(2)大学生个体性的张扬和主动性的提高。新的时代鼓励大学生独立性和创新性,但这势必打破高校校园文化单向不对等传播的套路。大学生不再是简单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接受者,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拓宽了校园文化传播的渠道,但也增加了校园文化传播的难度。

(3)大学与社会的联动。一方面, 大学是高深学术、高新科技的聚集地,也往往是社会思潮和前沿思想的迸发地;另一方面,只有植根于社会、关心社会发展的大学才具有强大的底蕴和生命力。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的联合互动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探索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和落地的一条路径。

(4)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专家认为,微博和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新媒体占据了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半壁江山。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模型图

下面就这个模型图做几点说明:

(1)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目的应该是育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必须以“大学育人”为引领。

(2)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四个主体既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参与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在传播上不存在主客体或不对等的关系。

(3)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必须打破内部传播的藩篱,注重与社会的联动,形成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双翼划动。

(4)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和传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必须要紧紧抓住阶段强化和长效渗透这条主线。

4.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落地对策研究

(1)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使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更为具体、系统和完整,因而必须作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才能建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致信仰丧失、存在感缺失。

(2)注重学生群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建和传播作用。大学生日益萌发的主动性和个体性促使了学生参与和传播的热情。一方面,学校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设计或学校规划决策,增强学生的母校认同感;另一方面要避免硬性的号召,打消大学生的“反权威意识”,以学生影响学生。

(3)注重校友群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化和传播。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和落地的重要助推力量。首先校友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其次校友是高校校园文化外部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校友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的一个重要连接。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友的登记和联系,开展校友联谊和校友返校、感恩母校、回馈母校等活动。

(4)面向地方经济和文化,注重学校品牌和形象的塑造。大学精神既要张扬学术独立性更要融合社会进步需求,大学文化既要有教育教学的底蕴更要有引领社会的价值。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既要立足地方文化、汲取营养,又要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价值。反过来,社会的认可和认同又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影响高校文化品牌和精神的塑造。

(5)学校领导者要注重阶段强化和长效渗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传播受内容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随传播内容或是社会影响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因此传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主题。二是高校校园文化重在内涵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不能因领导或决策的变迁而中断,建立健全机制,注重无形的影响和渗透。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校友校园文化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友风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