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5-05-30 10:48张正宝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定势创造性想象

张正宝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要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引发想象,还可在文章“空白”处进行。所谓“空白”,就是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和结局等。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这里两个‘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就属于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除了从正面分析讲解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从反面启发学生,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作文教学中,给一段材料,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列出几种思路不同的写作提纲。在具体训练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发散式疑问是成功的关键;一般而言,设计的发散式疑问必须是开放的,不存在最佳或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如要解决一实际问题就要求学生讲出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如教《望庐山瀑布》,将记忆性的问题:作者是谁?改为“请尽可能多地举出考证《望庐山瀑布》作者的方法”。用“《望庐山瀑布》使你联想到那些事物?”能激荡发散思维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好发散式疑问,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正式开始动脑之前,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好发散式疑问,然后教师向参与者讲清规则,一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先求数量,参与者想出的主意越多,得到的好主意可能性就越大;②在进行过程中,不能批评别人的主意,任何消极评价都不利于创造潜力的发挥;③参与者可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对已列出的主意进行综合和改造。当学生明白了要解决的问题及活动规则后就可以按一定顺序轮流发言。轮流发言几圈,当某个同学发言而他却想不出任何主意时,教师可以把他空过去,待下轮再发言。两三轮过后,如果他不能从别人发言中受到启发,还是想不出新主意时,就不要再空过去,而要启发他思维和想象。即使所有参与者都临近穷途短计时,教师也要让每个人轮流发言几圈,必须让学生体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顿悟的成功乐趣。

猜你喜欢
定势创造性想象
定势思维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的想象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