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15-05-30 23:18周丽英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理性思考出路

周丽英

【摘 要】中国的汉字具有音乐式节奏美感,母语的教学首要任务就是用“读”方式把语言的美感传达出来。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现状令人堪忧!语文教师要对朗读现状进行理性地认识与思考,坚守“语文朗读”的阵地,拿出研究对策,寻找朗读的出路。

【关键词】朗读现状;理性思考;出路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和培养语感。”① “整体感知”的“体味”,主要方式自然是“朗读”,朗读重在“味”。王荣生教授说过,“朗读”若仅得其声,算哪门子“朗读”?滋味索然。②朗读关键则是用声音表情达意。老舍先生也说过,汉字的生命一半在音韵中。很可惜没有技巧,以声代字的朗读现象普遍存在!纵观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令人担忧!

一、课堂朗读之现状

1.不咋读,应试教学导致的

中考指挥棒指向理解、分析、感悟。考点不设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水平高低都无关中考成绩。因此,我们语文课堂自然淡化了语文朗读,造成当前课堂把学生的“多读”的素养遗落在考试的路上,朗读终不得落实。③朗读教学不被师生重视,源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 “朗读教学又费时又费力,还不如去多做点题目来的实际。”这种错误想法导致农村教师不想抓朗读,学生不愿读。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多读“过时”了,与其让学生读,不如多讲一些。即使课堂教学有朗读环节,也草草收场。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声韵带来愉悦的生命体验,兴趣也没了。

2.读得少,苦于分析课文的内容

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认知的习惯,过分引导分析课文内容,导致课堂也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社戏》看戏归来,月夜行船景物描写片断教学为例。教师从修辞和赏析优美的语言角度,进行辛苦讲解,足足20分钟的透彻分析替代了学生的朗读。朗读形同虚设,也没深层触动语感神经。朗读如空中楼阁,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要求。

3.不愿读,滥用时尚多媒体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年代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的新课堂也嫁接时尚多媒体,花样繁多。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情境朗读、视频等以其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感官,教师认为多媒体能增加课堂容量更快让学生接受超大信息,以简单省时方式代替了繁琐的课堂讲解。久之,教师依赖多媒体,学生迷恋绚烂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美妙录音,也替代了学生的朗读。可想而知,与我们的朗读目标背道而驰,滥用媒体,喧宾夺主,也走入与反传统的极端。

4.不会读,缺少正确有效指导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写百草园景物片断。教师让学生概括百草园景物特点,接着把优美语段齐读一遍。学生轻柔地读。教师只是简单指导让学生读得响亮点,让学生读N遍。(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响亮且欢乐)类似这样的课堂我们见得确实很多。从表面上看,教师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但形式大于内容,文字确实在读中读熟练了,但对学生缺少朗读指导,采取的朗读方式单一,大都是全班齐读,忽视学生个性化朗读,忽视对朗读技巧的训练。

二、语文课堂朗读的出路

1.明确朗读目标

新课标指引下语文学科的目标,首先就是要落实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表情、声调、心灵及肢体动作确切感受文中语言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其次则是在识记理解鉴赏写作等,都有朗读相伴。笔者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朗读前先明确要求,弄清楚本文写了什么事情?再组织学生朗读。(群体读、男女生读、小组朗读)反复朗读读出语感。适当指导,读描写“月光似水”语句语速要求慢,音调放略低一些,读出安详和宁静。定下学习目标,才能在读中感悟文辞之美。

2.提高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有兴趣就会积极参与,精神愉快,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如《秋天》一课教师范读并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作者对秋天的赞美,感悟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美。接着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唤醒学生的美感体验。如《黄河颂》《沁园春·雪》《木兰诗》这些感情强烈语言凝练的文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逐渐进入美的情境。朗读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男女生配乐朗读。笔者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鲁提辖三拳打镇关西的片断,让学生用地方方言尝试朗读,这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兴趣颇浓,方言读古典,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孙权劝学》一文,让学生扮演文中三个角色,演读文中人物对话。(用不同的人物身份、口吻、语气语调去读体味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笔者还尝试促进课堂更有效朗读方法:如课前3分钟增设朗读展示环节、专门一节课进行课堂朗读比赛、课外组织练习朗读等,来激发朗读兴趣。

3.给你朗读时间,还我精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正处于记忆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诵读的好时期,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多读”并积累一定的量。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如上《安塞腰鼓》这节课就以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为主线(领读、合读、轮读、分角色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给学生充足朗读的时间,学生会还你精彩的课堂。

4.指导朗读技巧

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天就能练就的,朗读的训练贯穿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朗读要从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走出来,并把学生的朗读感悟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对于朗读基本技巧指导,从五个方面简单阐述:①停顿表现节奏。七言诗的节拍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朗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读起来会抑扬顿挫了,找好节奏就能体会语言的缓急。②重音能准确表达语意和感情。如: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重音读出美好恬静自在忧郁的感情基调。③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感。如:“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那句微弱的台词,语调明显轻声,一个能理解幼小的孩子但又丧失话语权的老人。“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朗读,读出紧张、急促的语气,也体会语言的对称美。④语速表示音节连接的紧松。如: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语速要加快)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延长,停顿)而(停顿)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停顿)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当然,语速的快慢还和说话的语境及人物的年龄性格等其他因素有关。⑤朗读中尝试融入想象感悟,把握作品的情境,准确表达情感。“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跟随作者一同感受,体会诗人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情感。可见朗读技巧能力能更好地完成从诵读、理解、鉴赏、感悟的渐渐过渡深化。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她拥有非凡的魅力!敢问“路”在何方?在中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中,语文老师就要热爱朗读、多朗读,会朗读。 让“多读”“美读”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破解“读”的要义,多多找寻“读”方法对策。我坚信!经过每位语文老师的努力,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让美文在“朗读”中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期待琅琅书声迎接语文朗读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2001版.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国行.《中国校外教育》.中国儿童期刊社,2013.

猜你喜欢
理性思考出路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