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技巧

2015-05-30 23:18金泗玲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角形面积思维

金泗玲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会让教育教学改革大打折扣。新课程强调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此可以看出现今的课堂教学必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一剂强力催化剂,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本文我将对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及课堂提问的技巧做简单的阐述。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

其表现形式如下: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3)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4)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5)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通过问题的切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有个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2)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⑤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的关键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我校陆小霞老师上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这位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底和高”不对应的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的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的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犹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原来4和6不是相对应的底和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的对象性。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叫中等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中等生答得八九不离十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提问的民主性。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看他。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问题,不仅表扬他敢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6)提问的情景性。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景、能够唤起a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7)提问的实践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的和跑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8)提问的开放性。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那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样的题目,答案存在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猜你喜欢
三角形面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怎样围面积最大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