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真实性

2015-05-30 10:48李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私密性公共空间公共性

摘 要:艺术创作强调个体性,但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公众分享,与艺术本身的个体性相矛盾。公共空间艺术的个体创造与群体欣赏之间的关系,令艺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在这个传统和现代交叠的时代,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以及评价的标准将重新定义变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真实性;公共空间;艺术;公共性;私密性

《淮南子·齐俗训》 中说,“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其中“宇”字被用来指代一切的空间。“宇”本义为从两端向天空翘伸的横梁,而后借代引申为无限伸展的空间。中国人将安身立命的屋宇家庭延伸向外的维度,一个与地貌、人群、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存环境。当我们不假外物,面对亘古不变的自然风光,人与自然主客体互动产生的真实样态,将自身的技艺、想象、情感融汇了空间感知的重构,创造了公共空间的艺术。艺术此时的含义、功能及其价值因所处的不同环境而发生变化,对于艺术的定义、理解以及艺术的真实性也值得重新商榷。

一、公共性与私密性

公共空间从广义上是指称不专属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的空间,而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密而言的。赫曼·赫茨伯格在《建筑学教程》中阐述的公共概念,他认为“公共”和“私有”的概念在空间范畴内可以用“集体的”与“个体的”两个属性来表达。公共空间无疑与公共场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广场、街道、公园等都可以理解为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用的地方,具有集体的公共性。

然而艺术作为对美的追求,首先从人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出发,是人情感的真实体现,为自我而创作,是个人独特发现基础之上的创造,以传达个人情感。艺术和美究其本性而言,审美创造和鉴赏的个体性,是抗拒公共性的。而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其表现手段和使用媒介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影响公众。一旦艺术进入公共视野,必然要面临与公众趣味的妥协和艺术价值的磨损,甚至是对艺术家原初表达思想的误读。艺术创作强调个体性,但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公众分享,与艺术本身的个体性相矛盾,公共空间艺术的个体创造与群体欣赏之间的关系,令艺术的真实性[1]遭到质疑。

二、公共空间的艺术真实性

“真实性”一词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从希腊语authents一词演化而来,除有authorative权威的,与original 原初的含义等。在《新韦伯学院词典》第九版里,authenticity(真实性)有original原初的,real 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重内涵。

公共空间艺术这一命题中的“公共”,它在与“私密”的对峙中展开其特定空间和场合的描述能力。然而在审美这一单程判断过程中,艺术强调个性,但公共艺术要求分享,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公共空间艺术的非真实性。如何协调个体创造与群体欣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艺术,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原初的(original)

由于每个人处于不同年龄、性别、阶级等群体之间,因此每个个体的审美取向因人而异,表现出审美趣味的巨大差异,然而公共空间艺术正是要在无限差异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找到所谓的共同点、平衡点。公共空间艺术表现为开放性和参与性的艺术形式。这必然意味着美将丧失它最值得珍视的个别性,艺术改变了原初的私有性含义,成为一种无深度,能引起公众共鸣的产物。就像肯德基、麦当劳类的快餐一样,为适应人类味觉的普遍性而成为公共食品,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遍适用的公共性,使其作为食品的价值无限减损。

公共空间还涉及到艺术传达的问题,艺术家在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中,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做出与环境相协调且影响公众的作品,这种公共展开的艺术形式,将作品创作意图直观地传达给公众,同时需要对欣赏者做出必要的解释,但是,按照现代艺术的需借助解读的看法,艺术传达的过程往往是其意义被无限误读的过程。这种误读会使艺术品摆脱了创作者的意义控制,同时其原初的本义也将在无限他人化的诠释解读中隐匿不见。由此可见,建立在公众感觉基础上的审美公共性,必然是一种飘离于艺术之外的虚假的公共性。

(二)真实的(real)

公共与私密也具有相对性,与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家庭是私密的,个体在家庭内部,每个房间进而包含着成员的隐私。古代私人园林是私密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公众开放,进而成为公共性质的,公共也是相对而言。社会公共空间的敞开,如广场、集市、公园,这类克服个体对他者的神秘感空间,使人在交往中获得心理的安全感的敞开。私密永远是本己的,而公共永远是外在的。公共性给人提供的是一种社会表象,一种权利分享的幻景,以景观艺术这类抹平社会等级差异粉饰社会表层的装饰感,无一不显示出艺术分享的非本质性、非真实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景观改造来形成独特的公共空间艺术,以迪斯尼乐园为例,它是人造的梦幻乐园,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城市的虚拟景观合成了自身的真实性。因此,科恩预测到:富于想象的,近乎于幻象的创新,将取代现代人对前现代优越性的追求,并作为真实性的新类型而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由此可见,虚拟景观这一吸引物商品化的过程中,是拒绝真实性的。艺术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成为建筑和环境的“点缀”,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弱化到了极致。

(三)可信的(trustworthy)

艺术作为私人化表达,往往是艺术家在工作室里自由创作,一旦将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作品都必须接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公众道德诉求的检验,其所有权和解释权都必须考虑到政治权利阶层,市民阶层的承受能力,避免和任一阶层的价值与观念发生冲突,因此,公共空间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艺术家与社会妥协的产物。

公共艺术的介入首先从设计层面入手,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一体。当高超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在设计的逐利性中,伴随着背后潜藏的巨大利益玄机,设计暴力的泛滥暴露无疑。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如今都在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献礼工程和“拍脑袋”工程的设计狂躁症中饱受烂尾城市境遇的煎熬,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设计趋利下的城市豆腐渣化。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必然是一个庞大的动态整体,是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主体集合性的同时在场,因此遴选设计者以及权利机构采用的优化方案都将深层地制约着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有效性,社会正义性,文化独特性,道德共识性以及生存可持续性,所以公共空间艺术也就一定是永不间断的动态博弈过程[2]。然而当艺术变成了生活,美成为城市的物态现实,那么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而论,艺术在古典时代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距离,传统的建筑以完美的造型与周围非美的环境形成对比,艺术崇尚的自由与现实的专制性形成美与反美,理想与现实的二分,由此来划定艺术的区域与价值,而在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了人的艺术,艺术品成了城市,艺术将在全面实现中走向终结。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与现实同质而变得多余,艺术走向失语而不可信。艺术家屈从于政治权利和受众的妥协逻辑,呈现出的艺术品必然是磨平了一切棱角,失去了对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撼动。

三、公共空间的艺术功能与价值

从传统个体创造艺术到现代基于大众共识的公共艺术,回望艺术的真实性,审美下降是必然的,如此来比较公共艺术必然永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是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在这个传统和现代交叠的时代,艺术评价的标准将重新定义变得十分重要。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成为公共空间艺术评价的重要尺度。在改善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过程中,将街道或广场等物理性空间艺术化,拉近人与空间的距离,重建人与空间的联系,令空间变成一个赋予精神意义的场所。在公共理想中艺术传达的普遍性,任何资源的分享成为可能,对公共权力的共享可能只是表象的,但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其对社会资源的深度分享,为社会权利的公正分享展开了新的维度,其公共空间的功能得以拓展,价值得以提升。

现代城市崇尚速度和效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试图用艺术寻找到自然原生的状态,过去的景物不仅意味着精神的回归与休憩,而且代表了某种恒久价值的沉淀。以城市为例,其自身的历史代表着时间的凝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北京胡同,云南的吊脚楼这些都随着其实用价值的弱化成为审美记忆的艺术品。然而公共空间艺术正是很好地将这种历史和自然进行人工复观,以引起公众产生联想、达成认同,保持了艺术化的现实张力。

公共空间艺术由于受众、媒材、展示空间的不同,其评价标准也有所改变,以温和的感性形式,喜闻乐见的直观性给公众留下一目了然的直观视觉印象,传统艺术表现深度模式趋于平面模式,传统艺术的费解性让位于直白性,使得公共空间艺术成为功能有效性,社会正义性,文化独特性,道德共识性以及生存可持续性的聚合体。

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已从审美问题位移到震惊问题,现代艺术设计之所以将丑的要素大量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中,正是要以挑战传统的方式来保持艺术的超越品格。公共空间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如何在保持艺术自律的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其艺术效能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公共空间因艺术的特异性而遭到破坏,但艺术的多样性也使得环境保持自身张力,因此其冲突必然与周围环境形成互补,艺术家放弃个人立场与公众达成共识,会造成一方面艺术理想的下降和一方面生活理想的上升,在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双向互动中,生成的这种既非纯粹艺术又非纯粹生活的杂合形态,称之为文化。公共空间更属于这种文化。公共空间的艺术根本问题不在于如何强调其艺术性,而是在于艺术向文化转型上重新放大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边界。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M].中国社会科学,2006(02):1025-138.

[2] 王列生.“设计”的形而上学追问[J].美术观察,2010,(06):102-107.

作者简介:

李芳,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艺设计。

猜你喜欢
私密性公共空间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打造花园式办公空间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