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取亦予 心之善矣

2015-05-30 10:48盛佳丽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哲思玉雕医者

盛佳丽

宗炳有言:山水以形媚道。那半落青天外、淡然复兀然的山,那一夜疾雨后走势狂劲不能自止的水。用山的绵延起伏,赋予水曲折灵动的曼妙之形;以山的万丈悬崖,赋予水陡转直下的奔腾之势。如此,便以山之旷达给予,水之坦荡接受,将取与予的艺术留在山水之间。

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人难以做到所谓的孤僻自持,即使圣人,也难说自己只予不取。换言之,取与予乃心之两面,慷慨给予,坦然接受,这是人生的哲思。

一句口口相传的箴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其淡淡的芬芳诉说着:给予,总是那么美好。西方医者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他们为此后的给予与奉献最美丽的宣告。正如中国医学者所说:“竭尽自己之全力,除全人类之病痛。”医者,以其高尚的德能成为一个神圣的职业,其精髓只在给予二字。给予,是生于两岸,烂漫不能自止的春色。弯腰,低头,便可攫取,擦身而过,便沾染芬芳。

或许只是一代佳人黛德丽的《花儿到哪儿去了》,缥缈悠扬的歌声在烽火硝烟的岁月,为士兵搭起心灵的归宿。正是因为黛德丽,世人才知道,不仅有戈培尔与希特勒的德国,更有被放逐者与反法西斯人士的德国。歌声就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番恳恳切切的诉说,以满心的关切把内心最炙热的感情给予。而这种给予是不寻求回报的。即使你只在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中,匆匆瞥了一眼,它也愿意当一根暗中耐心为你数钟点的发条。给予如一杯苦茗,啜饮一口,齿颊萦绕厚而醇的味道,沉香甘甜。

有给予者,就有接受者。而接受是对别人的给予的莫大告慰。生活的坎坷决定我们不会一味给予。正如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而他终究不是,他发了疯。人是需要接受的。果戈理在灵感遍寻不着时,也会接受普希金的建议,得以写出《死魂灵》这般巨著。约翰·巴勒斯从不抗拒自然对心灵的馈赠,相反,他主动寻求作为一个农夫流露的清淡、沉静与质朴。

我们总在接受前人的哲思、自然的馈赠。那些能给人启迪的思想家,那些人类社会的独行者,正是他们构建了这个世界永不会沉没的岛屿,留下哲学的启蒙之光,指引后人。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慷慨给予,坦然接受,是人生的必修课。顾城曾叹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坦然接受命运的“垂青”,又用心灵之光点亮世界。此情理当深谙于心。就如年轻的玉雕大师在十几年如一日的打磨雕琢中,悟得了“人雕玉,玉雕人”的道理,在给予专注与平静后,惊觉已收获了不骄不躁的气质。这种收获可与古人入定、静观、冥思收获的顿悟相媲美。取与予是心之两面,刻于心,显于形,自然流露,不偏不倚。

安妮·林登伯格在《大海的礼物》中这样写道:人生应如海滩一样,倒空自己,虚怀无欲,然后等待大海的馈赠。诚然,自然是一部字典,收录所有人生哲理的条目。走近它,聆听它,你是否能听到历史的足音,在低吟着亦取亦予的哲思?

简 评

全文充满墨香,引人遐想。采用多个事例,衔接紧凑,事例切题。将取与予置于山水之间,这是一种构思的艺术,也是高明的写作方式。议论精当是本文又一亮点,全文清晰围绕给予与接受两条线展开,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深刻精辟,不求众口一词,只求见解独到。

猜你喜欢
哲思玉雕医者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哲思小品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