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2015-05-30 10:37金小云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文活动社会生活真情实感

金小云

【摘 要】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语文活动;真情实感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斯言信焉!这句话不仅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素养的高低体现在学生是否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是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

作为对长期语文教学有关争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要看着书本,而且要随时关注社会,联系社会,把社会知识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表演“课本剧”——再现生活

语文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教师要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如:可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使枯燥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比如我在教学《感天动地窦娥冤》时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话剧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主动毛遂自荐出演各个角色,并借来服装,自制道具,化好妆,在语文课上将剧本再现出来:披着长发戴着枷锁的窦娥;义正词严的窦天章;奸淫邪恶的张驴儿……红墨水飞溅在白纸粘成的条幅上以此来充当鲜血喷洒三尺白绫;用扇子扇起飞扬的白色泡沫以此来充当鹅毛大雪……经过这样的“现实生活”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理解的透彻,更能了解当时的社会人物悲惨的命运。这样,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言而喻,道理也就明白了。

二、联系社会——切入课文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有些课文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亲切感,学习起来轻松了许多,还加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学以致用。因此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自然也是最好的检验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让学生深刻体会与提高能力的手段之一。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大致有以下几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舞台之一,所以,在这里,学生应用实践最为灵活与贴切,教师可以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引入教学课堂,让学生叙述或进行写作。社会生活是学生应用语文的一个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大街上去发现搜集并纠正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用语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等。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能从中获得很多知识。所以我与大部分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四、课外活动——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否利用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可谓“课前5分钟,知晓社会事”。

此外,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五、生活体验——真情实感

长期以来,作文都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块心病,学生往往对作文提不起兴趣,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要么一布置作文题目马上就用手机到“百度”上去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个个雷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的限制,多接触生活,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不是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多积累好词好句,这样虽然能写出文通句顺甚至比较优美的文章,但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有的习作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缺少真情实感;有的习作是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而单凭自己的印象或概念的描述,缺少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很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一般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尽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执教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班级成绩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还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我愿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语文活动社会生活真情实感
文言文教学不可忽略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作文立意的探究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