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精华 拓展深化课改

2015-05-30 11:09黎美羡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深化课改继承

黎美羡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教育实践,前人的语文教育为我们留下许多精华。本文从理论上谈承继传统的意义,并用几个精华实例加以剖析说明,以唤起老师同行们对继承传统,深化课改这一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继承;传统精华;深化;课改

当前,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要保证课程改革健康地深入地发展,我认为,在致力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切不要忘记向我国积淀数千年的教育传统精华吸收丰富的营养。

我国有着传承有序的,丰富的教育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其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经过千百年的教育实践,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语文教育的精华,即使在深入进行课改的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之所以仍要讨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是因为传统之中有被证明了的好方法,里面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也许是不朽的,是历久弥新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改革是必然的,需要突破传统,但改革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扬弃与秉承,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可以这么说,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程度反映着改革的质量。

张志公先生指出“我们的责任应该是作一些分析、研究,看看他们(先人)所用的方法之中,哪些是行之有效的,为什么会有效;哪些是不对头的,为什么不对头,进而明确哪些是应该丢弃的糟粕,哪些是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些有益的经验又应该怎样同现代的科学成果结合起来,赋予旧的经验以新生命,使它得到发展和发扬。”这一席话是对继承和发扬哪些传统的语文教法最好注释。对传统精华的地方,优良的部分,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法,需要我们很好地去认识、整理和挖掘。如“诵读积累”、“熟读精思”和“写作教学”等有着长远生命力的语文教法,都是需要我们去珍爱和传承的精华。下面,试举几个传统的教法分说开去:

一、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地、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在诵读内容、时间安排等都应通盘考虑。对所选内容要求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让学生读后理解,诸如“黄香谥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教悌友善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将心比心,推巳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见利要思义,不要妄自为之,更不要“任性”等等,这样的传统教法十分注重学生需求,减去繁琐目标,删掉复习环节,倡导灵活方法,追求扎实效果,还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熟读精思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法最关键的教学环节,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概括起来是“熟读、精思”。熟读一是要“读”,二是要“熟”。宋代的教育家朱熹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像这样认真地要求学生读书,古人真的要强于今人了。这是当今语文教育需要向传统的语文教育学习的地方。不但要“熟读”,还要“精思”,这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又一条好经验。崔学古说过“得趣全在涵泳。”“涵泳”是什么?就是揣摩、玩味,即“精思”。朱熹有著名的“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论,其中“心到”,就是强调读书要多思考。他说:“读书须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若用工粗,不务精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孔夫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读书要精思是非常必要的。“精思”可以使学生获得读书的本领和技巧,“精思”还可以锻炼人的毅力的耐心,精思是要沉下去深下去的,是过程性的。不断地“沉”,不断地“深”,不断地“过程化”,耐力与耐心就自然“生成”了。如此说来,“精思”的做法是可以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所借鉴的。

三、写作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训练的原则讲,是“词”“意”并重;就训练的步骤讲是先“放”后“收”,就训练的方法讲是多作多改。“词”“意”并重,“词”就是“辞章”,“意”就是“义理”,我的理解“词”就是语言,“意”就是思想。作文应以“意”为主,用好的“辞章”表达出正确的“意”来。至于先“放”后“收”就是在作文的起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基础再要求精练严谨。宋人谢枋得还根据“先放后收”原则编了一书《文章轨苑》,前半叫“放胆文”,后半叫“小心文”。我拜读后,认为作文“先放后收”的教法是科学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不会让学生作文时产生“害怕”心理。如果学生刚作文,就设定许多条条框框,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学生势必视作文为“畏途”,久而久之对作文从害怕到生厌,最后放弃。这样的事例在学生中真的不少见。而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心理是“松驰”的,情绪也是高涨的,加之教师在批改上采用“松”的做法,学生就不会“受惊”。因此“先放后收”的作文法是科学的,是可以为今日的作文教学所采用的。

“多作”就是多写多练,文章要多写多练才能出色,才能美妙,今人对这点大概不会有异议吧。其实古人比今人更为强调多写多练。古人在“多改”上不仅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轶闻美谈,如王安石改定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故事;还有多种具体而又比较先进的做法。如在“改”的对象上并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给改;在“改”的内容上不是只指词句润饰,而是指通篇文章的检点;在“改”的次数上要求反复多次修改;在“改”的策略上,不但自己认真修改,还提倡看别人怎样修改,从中体现写作方法,吸取有益的经验,这确是一个好教法。

以上几个传统教育的精华教法使我们收益不少。历史久远,我不曾看过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但从文字记录中还是可以想象出传统语文课经典教法的。静下心细细想来:时下的语文课是否太“繁”、太“花”、太“讲究”了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传统精华,在教法与效果和质量的追求上多动一些脑筋呢?须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使学生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公民。这样,语文的生命力才会经久不衰,深化课改的目地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出版社,1994.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3]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深化课改继承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化策略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