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的浅析

2015-05-30 11:09李创锐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历史精神

李创锐

【摘 要】东西方的教育当中都倡导人文教育,但一个走向对科学的信仰,另一个则走向对道德的崇拜。实际上,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本文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从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设想。

【关键词】人文精神;教育

一、人文精神与教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着神、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精神就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humanism”是由拉丁词根humanus演化而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人文主义是一种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的思想态度,阿伦·布洛克也认为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同样教育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吸收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

二、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1.历史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

历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其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有了人,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有人类才会用行动书写历史。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发展史,历史本身也证明了人的伟大作用。凡是认识到人的力量,以人为本地采取相应政策的国家才会走向富强,反之,泯灭人性的存在、蔑视人的力量的时代终究会被历史吞没。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初期的几位皇帝都很注重人民的生活,实行与民休息,国家便逐步走向繁荣,“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这个道理。但随着统治者个人权力的膨胀,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政策相应出台,最终使国家走向灭亡。秦末农民大起义、黄巾军起义等,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人对历史的作用。

2.历史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要为今天服务,历史教育更要为今天服务,历史教育必须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正如历史教学专家李德藻所说,“作为本体,历史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即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因而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可变的。”今天,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窥视现代,让历史为人所用,为今所用,是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所以应当培养学生用现代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并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勇于创新。

3.历史教材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所以在历史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不要求细求多。精选历史内容会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有用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服务。同时历史教学的内容应当更加接近生活。历来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以王朝兴替为主线。在今天,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增添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如科技、文化、音乐、艺术以及人际关系等,使历史不再成为过去的史实,而能为现实服务。历史教材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教学内容的接受者,而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学生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内容的编写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历史的学习不再是教师传授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4.历史教学的手段与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师、黑板、学生的教学形式。采取许多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现代的情景教学、快乐学习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注,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总之,人文精神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许多人仍把人文精神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这表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精神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人文主义精神在具体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1.“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入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创新。

从研究性学习来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学习同一阶段的历史。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塑造。例如,以新课标中中国古代史部分(三)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秦汉历史。在这段讲述中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喜欢政治风云的变幻,他可以从秦灭六国入手,探索秦建立的政治机制以及以后秦巩固国家机器的措施,直到秦的灭亡、汉的建立。有的学生喜欢外交风云,他可以从秦的“远交近攻”立题,研究到楚汉战争中刘邦收买人心,再到西汉的“和亲政策”。有的学生可能喜欢军事,那么可以以秦国大将蒙恬为突破口看看秦灭六国时的宏大场面,以及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及四面楚歌的困境。或许还有学生喜欢社会生活,那么可以从秦汉饮食、服饰入手到张骞通西域后习俗的改变……如此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觉可以立出不同的课题,他们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带上自己的个性,每段历史的掌握都有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完成了这一段历史内容的学习。

2.情感教育的体现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教育。历来我们培养人才的情感重点就在这几方面,所以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

关于科学情感的培养: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怀疑的精神。对这种精神的体验则是一种科学的情感,也就是对真理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文科范畴,一直进行的是人文情感的教育,但是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

情感毕竟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有用的。

3.公民教育的体现

人不仅是单个的“人”,而且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居民,更应是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所以在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民主、公德意识是公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

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凡是有所成就的无不关注着社会,并致力于解决社会的实际困难。在他们的著作与作品中时刻都体现着作者对所生活时代的洞悉观察,只有这样他们才对历史有所贡献。所以增强公民意识是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