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际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2015-05-30 22:01钱堃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误译

钱堃

【摘 要】语际翻译中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有意误译的原因有二:译者在对原文的诠释上背离原作以迎合目的语文化读者及译者因为要保留原作的异域风情而又使目的语文化读者对其难以理解接受。误译促进了主体文化对客体文化的适应、接受和容纳, 实现了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误译;主体文化;客体文化

【Abstract】Interlingual mistranslations are unavoidable.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lead to 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s——translators catering to the target readers in rendering the source texts and unacceptability on the part of the target readers due to translators efforts in preserving exoticism of the source texts. Mistranslations fulfilled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host culture and the guest culture by boosting adjustments to, and acceptance and inclusion of, the latter on the part of the former.

【Key words】Mistranslation;Host Culture;Guest Culture

语际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社会交际活动和语言活动,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种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源语和目的语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等,这在无形之中就构成了对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的种种限制和束缚,使得翻译过程的难度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误解和误译。我们在这里只分析和探讨误译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

作为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误译,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现象,虽然存在着一部分因译者望文生义,对句子结构和语篇内容分析不力而引起的误译,但是,如果将某些误译置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更为深层的原因。由于译者和作者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受制于其语言、宗教、社会、物质、生态等文化因素,有着先入为主的主体文化的思维定势,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的本民族文化经验基础之上的,此文化经验即构成了译者的主观意识,并在无形之中对于译者进行着操纵和支配,使其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用译入语的文化经验去对源语信息进行解读和阐释,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对源语信息的曲解, 从而在译作中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这样的痕迹。

但是,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译者有意而为之的误译。它可归结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对原作的诠释上不得不背离原作——请看下面这个汉英翻译的例子:

“每一个中国人打从在娘胎里,在命名之前,就定了生肖。

Every Chinese person has their zodiac animal fixed long before they are even born.”(钱钟书,1994)

十二生肖是代表生肖地支而用来记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意象,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只要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肖,亦称属相。每逢岁次更替,中国人在除旧布新之时,也总是欢喜地迎接新的值年生肖,不管羊年也好猪年也罢,反正是——年年好年,岁岁吉祥!但英美文化中没有十二属相之说, 如把十二属相直译为“twelve symbolic animals in China” , 大多数的英美读者就会迷惑不解——这是些什么样的动物?但是他们却有与我们的十二生肖非常相似的十二星座——根据出生日期的不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即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所以,由于文化上的空白和行文上的困难,同时也为了照顾目标读者群,中国的十二生肖就变成了十二黄道动物( twelve zodiac animals 或zodiac sign),中国特有的文化印记完全丧失,荡然无存,但这同时却也是在将中国文化推介到世界上这一过程中所必需的——欲取之,必先与之。

二是如果译者忠实地依照原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很可能会违背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由于两种文化间的距离和障碍,文本在译入时,难免附着主体文化以其特有的视角观看客体文化的反应。有人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正如一则寓言所说,一只青蛙试图为他的好友——从未离开过水域的鱼,描述陆地世界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他谈到飞鸟,鱼就以为是一条 长了翅膀腾空而飞的鱼;谈到汽车,鱼只能想象出一条鱼,腹部长上了轮子;当青蛙谈到穿靴戴帽的人,在鱼的头脑里出现的还是一条鱼,只是背鳍顶着帽子,腹鳍挟着手杖,靴子则挂在尾鳍之上!总而言之,它只能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乐黛云,1994)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这就要求译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使之易于为本国文化所理解和吸收。

两种语言文字转换过程中的文化意义的失真实际上反映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峙与调和。译者为使之易于为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对源语进行更改和变动,将其纳入主体文化的框架,往往在异同与得失之间进行协调, 做出选择和取舍,这其实是主体文化以自身的传统和需求对客体文化的选择和取舍。林纾的翻译可以被看作是极好的例子。众所周知,谈及林纾翻译的作品,一般总是避免不了说说其“讹”,其中有许多的错译漏译,因为他本人根本不懂外语,他翻译作品的时候是由助手先口述,然后由他加工成文字。但大家却公认他的作品译的很精彩,不仅保持了原文的风格情调,大部分兼有文字和神韵之美,其中有些竟高于原作。“实际上林纾译作中的那些‘讹,正出于他的明知故犯。因为在有些‘讹中林纾或添油加醋,或补充润饰,或添个波折使场面平衡,因而也就使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畅。”(孙景尧,2006:174)由此可见,译者的误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译作的生命力以及在主体文化中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译者对译作进行更改和变动以适应主体文化的衡量尺度,乍看似乎是主体文化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占了上风,实则乃是客体文化进入主体文化的曲径。正是依靠误译的通行证,大批外国文学作品得以引进。误译推动了承载着客体文化的译作的传播,在译作得以流传时,客体文化也随之为人所知;误译促进了主体文化对客体文化的适应、接受和容纳,拓展了客体文化的疆域,实现了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因此,误译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于主体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通过对客体文化的考察与思索反观主体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误译不仅是对客体文化的认识,也是对主体文化的再认识,成为两种文化亲密接触的契合点,同时误译也以崭新的文化因子充实和更新主体文化的结构,供给新鲜的养料,从而滋养和丰富了主体文化,带动了它的发展,将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翻译作为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译。误译的诞生有其必然性,误译的存在亦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译作的败笔而大加口诛笔伐。虽然误译是两种文化背景挤压的产物,是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曲解和误解,但异质文化的相互了解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正如译作本身作为文化产品对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误译作为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时也能收到奇效,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其积极效应。“其实,假如我们能把误译与一般的(因粗制滥译而造成的)错译区别开来,把误译作为一个既成事实,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对象来看,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误译自有其独特的、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意义。”(谢天振,1999:204)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七缀集 (修订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2] 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J] 中国文化研究,1994

[3] 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 [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 谢天振. 译介学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误译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浅谈《酒国》俄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英译汉误译现象分析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某公司《代理协议》误译分析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
公示语汉英译错误例析及翻译策略探讨
《一座城池》韩译本翻译批评
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