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没有沦陷的教育

2015-05-30 10:48
新传奇 2015年49期
关键词:平度复学抗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烽烟遍地,山东平度也不例外。即使如此,各方仍努力在枪林弹雨中安排几张书桌,为这块土地延续读书的种子,以期“为往圣继绝学”。

在战火中,不断复办的平度县中学

1937年前后的平度,教育投入能占到财政支出的一半多。民国时期,政府重视学务。在延续这一传统的官员之中,就有张金铭和阎珂卿。

张金铭是山东定陶人,出身当地望族,山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南下,加入北伐队伍,后被保送到北京朝阳大学法律专业。张金铭毕业后回到山东,1936年任平度县立中学校长。

1937年底,日军进攻山东,坐拥十万兵马的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司令韩复榘避战而走,导致山东各地官员“跑路”成风,其中就包括平度县县长姬春堂。还未进行完期末考试的平度县立中学不得不提前“放假”。此后,张金铭赶赴当时山东省政府所在地曹县,拜见继任省主席沈鸿烈,并接下了姬春堂丢弃的平度县长大印。张金铭重返平度,挑旗组军,抗击日寇,在胶东发展了14个纵队,同时重建县政府。

平度县长张金铭兴办学务,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第一是继续拿出财政支出的一半用于教育;第二是两度复办县立中学。

张金铭口授了“平度县立中学复学通告”。不久,原平度县立中学的学生们就接到了他们久违的校长张金铭签发的“平度县立中学复学通知书”。平度县立中学停学8个月之后,朗朗的读书声又响起在平度的乡间。

平度县立中学在古岘朱村刚刚复学两个月,平度城的日军便来扫荡。张金铭命令他的一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李德元寻找一个环境安静、便于防卫的校址,于是李德元选择了沙埠村,张金铭再次以校长名义向他的学生们发出了“平度县立中学复学通知”。

只可惜,学生们还没来得及到校,日军便占领了掖县、招远、栖霞、莱阳,整个胶东沦陷大半,平度县立中学二次复学的计划没有实现……

张金铭两次复办平度县立中学,但均因战局多变而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正当张金铭心力交瘁之际,国民党鲁苏战区独立第二十八支队司令阎珂卿突然登门拜访,建议把县立中学真正再办起来。阎珂卿是土生土长的平度人,毕业于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曾在长山县教育局工作过,后来加入国民党专职党务,与国民党CC系骨干卢斌交好。

在阎珂卿的争取下,学生们又有了上学的机会。张金铭让出了“平度县立中学”校长的职务,阎珂卿任命侯宾南为平度县立中学新任校长,复建平度县立中学。阎珂卿办学务,重要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是统率军队保护学校;第二是复办县立中学;第三是实现师范生免费。

长袖善舞的阎珂卿,很会利用他与伪县长张松山老乡加同学的关系服务于他的办学事业。他派便衣到平度城告诉张松山:你给日本人当县长我不管,但不准你帮着日本人到平西来扫荡,什么时候日本鬼子要来平西扫荡,你必须提前给我个信,我的队伍要转移,我这里还有中小学的师生需要保护。张松山对于这个要求不好再拒绝,所以平度县立中学在辛安复学5年。

抗战期间虽然因日伪军扫荡,学校经常被迫关门,但阎珂卿一直坚持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时,平度县立中学共毕业高中生两个班、初中生14个班,师范生12个班,毕业生近千人。

日占区,教师搁置奴化教育内容

张松山和阎珂卿一样也是平西人,家在胶莱河边的王家营,与阎珂卿是小学同学,后结交日本人,才有机会当了伪县长。张松山办学,既办小学,也办中学。他同时也成立了又一处“平度县立中学”。

日军入侵以前,平度的学校设置是这样的:三所中学全在城里,分别是国民政府举办的平度县立中学、美国教会举办的崇真学院(原名知务学堂,又叫知务中学),美国教会举办的义集女子中学。小学分三级:一级是公立完全小学17处,二级是县立初级小学28处,三级是村立初级小学625处。此外县里还根据需要设立短期小学50处,共设短期小学班217个。

日军占领平度城后,县立中学停办,变成日军司令部,西关小学被伪军司令部占用,其他小学分别被日伪军占为军营。崇真学院和义集女校因为是美国教会学校,战争之初得以保留。这样平度城因日军入侵而没有了小学。

1942年1月,作为“县长”的张松山以“平度县公署”名义,在原崇真学院的大门上挂起了“山东省平度县立中学”的牌子。这样平度就有了两处名字完全相同的“平度县立中学”。

伪平度东关完小的课程设置基本因袭民国设置的课程,但课本由伪华北教育总署编审出版,渗透不少奴化教育的内容:如历史中的中国近代史部分不提甲午战争日本侵华,世界史部分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唱赞歌,地理课本公然称东四省为“满洲国”。

保持民族气节的教师们常常对相关奴化教育的部分加以删节。据当年在伪东关完小教过学的教师回忆,王继先老师教地理,从来不教“满洲国”部分。尚先谟老师在教国语时,不讲第三册里那篇赞颂大和民族的课文《日本樱花》。官魁吾老师教历史,讲到宗泽、岳飞则慷慨悲歌、大加发挥。

日伪当局当时规定,音乐课必须教唱日本国歌,而且每逢星期一都必须唱。师生们不敢公然拒绝,只好勉强学唱。但唱完日本国歌,紧接着就是背诵《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学生们唱日本国歌时有气无力,但背诵《总理遗嘱》却气吞山河。

张松山办的县立中学毕业了4个班一百五十余人,其中该校的教师李瑞周、尚之四、马紫枫都是地下党员,一直坚持带领师生与日伪做斗争。1949年之后,平度县立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中,不少人成为栋梁之才:尚之四成为山东省京剧团知名导演并担任副团长,马紫枫、马光浦分别担任山东省教育厅普教处处长和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李瑞周任青岛四方机厂党委书记,耿文化任山东省化工局党委书记。

共产党员罗竹风办学务

最后,要重点说一说以罗竹风为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共产党八路军办学务。

1936年,罗竹风从北大毕业回到山东,在诸城当一名中学教师。不到一年,“七七事变”发生,罗竹风辞去教职,回到平度与志同道合者一道拉起队伍抗日。1940年9月18日,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大田成立,罗竹风成为第一任县长。于此,以大泽山为中心的平北解放区就兴起了办学高潮。

抗日小学要培养抗日人才,因此抗日政府发动教师,根据战争需要自己编写教材,编写后送县政府由罗竹风亲自审定。罗竹风为抗日小学规划的教材是:以抗日为重点,以识字为基础,兼顾中国优秀传统历史和文化,对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

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兴办小学的同时,也办中学。因为如果不办中学,小学毕业生就得去国民政府办的县立中学或者日伪势力办的伪县立中学就读。这对亟需文化青年的共产党八路军来说,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941年,八路军胶东西海专署在掖县朱由村成立了西海中学。1942年秋,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泽山根据地成立了西海中学平度分校。1944年秋,西海中学平度分校扩建为“南海中学”,招生范围扩展至平南、莱阳、即墨、胶县。1945年2月,南海中学改称“西南海联中”,继而又改为西海中学。虽然西海中学经常因为日军扫荡要辗转各地,条件极为艰苦,但即使转移到山沟里,也一直坚持上课,没有停学。

现在,平度一中的校史上写着:“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知务中学,初名知务学堂,后改为崇真学院……日伪曾于1941年在原校址基础上开办过日伪中学……1945年9月,平度解放,抗日民主政府接管了该校,改名为胶东区平度中学,并遂迁至原平度县立中学旧址。”

(《法治周末》2015.12.2)

猜你喜欢
平度复学抗日
花开疫散复学日,少年逐梦正当时
——长春市赫行实验学校小学部一至五年级师生重返校园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开心复学
王伟平书记对学院返校复学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
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
发现平度之美
平度:开启养生美食之门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