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时期的性、爱情与婚姻

2015-05-30 10:48
新传奇 2015年49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苏联婚姻

赫鲁晓夫时期疯狂兴建的“赫鲁晓夫楼”,容纳了千万量级的家庭。这些筒子楼里的狭小生活空间,集体生活半径内,单位与家的两点一线,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人的内心。

1917-1927:一场革命,一场实验

这十年,应该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后,两性关系最为开放的一段时期。卢那察尔斯基(第一位负责文化教育的人民委员)的话就很说明问题,他说:“一夫一妻制是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这种开放的基调之下,其他任何更极端的论调,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托洛茨基这么极端的左派人物,婚姻、家庭、爱情、性,基本上都可以统归于世界革命版图之下,人的个人欲望与归宿,不过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在他的激进观点中,家庭和国家一样,终将消亡。而如果能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那么把家庭存在和家庭观念废除掉,也是不可不免的。

所以,这一时期,在整个革命思潮影响下的人们心中,婚姻是理应被“蔑视”的。以奋斗为基础的同志关系才是应当成为社会主流的,而奋斗之外,我们就管不着了。

这样一来,淡漠和敌视婚姻的态度,就成了早期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标签”。我们完全可以说,此时,对于男人或女人,社会需要大于了人性需要。就像奥威尔在《1984》里面歌颂的人性之美,和与之反衬的极权之恶一样,乌托邦和反乌托邦,都是针对托派观点的一种社会实践。

另一个著名的早期著名人物&理论,是亚历山德拉·柯伦泰,一个苏联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响当当的女人。她最具革命性的举动,应该还是对“自由恋爱”的推广。不过这个自由恋爱,比我们理解的恋爱自由更近了一步,它更加接近性解放。比如她“性如饮水”的理论,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有力表达。

1927-1968:禁欲主义和被计划出的爱情

1927年开始正式实施的苏联婚姻法,是这一时期开端的标志。

为了革命的需要,或者说,为了吸引人加入革命,解放女性并且打破传统的恋爱-家庭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革命后的破坏和混乱内战,造成了一波近700万人的孤儿潮,而他们几乎无法被重新吸收进入已有的家庭生活中。因为整个国家,从经济到社会结构,都已经严重的被破坏了。这时候人们意识到,该歇会儿了。

于是社会思潮有了剧烈的转向,从一而终的婚姻被歌颂和赞扬。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离婚以及出轨甚至同性恋,都是被视为绝对的道德和政治偏离。渐渐地,这些行为,变成了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化的东西,一种极权国家+父权社会+禁欲主义的混合体,不得不降临。

斯大林时期,家庭“统治”与国家的“统治”变得息息相关。关于这个变化,其实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因为为了巩固一个国家的根基,人民的内部问题永远是要先解决的。但同时,过度的官僚介入,也很深的影响个人生活的独立性。长达几十年的,体制内的爱情、性和婚姻,便随之诞生了。

为了更好的达到体制的“力”与“美”,1936年的时候,政府开始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向大家庭的母亲提供奖金,禁止堕胎,将离婚手续变繁琐以使其更难获得。到了1944年,还要对单身人士和没有子女的已婚夫妇征税。

男女的结合,更像是帝国中两个必要元素的搭配。这种搭配,是把人的差异,与性的差异给模糊和消除后的结果。所有强制执行的条令,都在努力达成一种无差别的,清洁又统一的社会,而这种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个禁欲主义的顶峰——“无性社会”。

女性成为男性:女性在海报中有了男子气概,为国出力。

男性成为英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为国家牺牲。

人人都是苏联人,一种雌雄同体的身份认同,它超越了种族、性别和各种差异。

成为苏联公民,成为一个苏联人,就是一切。

禁欲主义成为了通行的、正统的。恋爱中的相处,自由关系的享受,变成了责任化的手腕。履行与被履行,就是恋爱责任的现实。

如果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恋爱和家庭,人的不自由还表现在隐私空间、个人空间被侵占的一方面。比如赫鲁晓夫时期疯狂兴建的“赫鲁晓夫楼”,容纳了千万量级的家庭。这些筒子楼里的狭小生活空间,集体生活半径内,单位与家的两点一线,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人的内心。

1968-1991:摸着你的心肝说爱

随着解冻思潮的影响,苏联也对婚姻和家庭的法律做出了相应的修改。从东欧各加盟共和国到俄罗斯老大哥,所有的地区都在吸收一股久违的自由和畅快。

作为这时的苏联女人,你可以陷入家庭生活,也可以努力工作,没人会阻拦你,因为大部分男人都不是在战争里死了,就是在战后喝死了。

女人生活的独立性,给家庭带来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男女结合的家庭,不再像以前了,这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重心,平等/近似平等的关系之下,隐藏的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社会经济合作团体”的性质。双方心里都清楚,没有对方,自己也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因为双方在经济上都是可以自足的。

不依靠男人的思维越来越深入到苏联女人的心中,她们变得独立、决绝、坚强,也更可爱了。

但对个人来说,也许确实一种弱化,感情这种虚化的存在,成为了家庭稳固和延续的纽带。人和人的关系也变得脆弱,自然,越到后来,俄罗斯社会的离婚率也不断升高。

尤其是在1991年解体之后,女性的独立思维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让无数人投身到“性产业”当中。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意识的,但对“性产业”有一种职业化的认知,在俄罗斯女性群体中,是很普遍的。你可以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你可以做得很好。

总之,在这个国家和个人互动与博弈的情感场里,俄罗斯人最终回归了西方的那种婚恋家庭模式,也就是所谓普世价值的模式。

(新华社、《京华时报》、新浪网等)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苏联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