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科特点 彰显化学之美

2015-05-30 06:12张鹏文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品红中段二氧化硫

张鹏文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人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一单元“二氧化硫”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第一个班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较多,前后知识联系大,知识点繁琐,不易掌握等特点,采用了探究式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过程复述

(1)实验引入(用时约4分钟)——教材第116页实验[6-2]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

(2)设疑探究(用时约6分钟)——现象?结论?用途?与之性质相似的还有哪些物质?

(3)教师精讲(用时约20分钟)——列表比较SO2、HClO、O3、Na2O2、H2O2、活性炭的漂白性?将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如何检验SO2?如何区别SO2与CO2?SO2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是因为SO2有漂白性吗?将等体积的SO2和Cl2同时通入品红石蕊试液中,强、强联手,漂白性是否会更强呢?

(4)当堂反馈(用时约10分钟)——第1题:将SO2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溴水,然后分别加热一段时间再冷却至室温。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 第2题:若分别将Cl2、O3、Na2O2、H2O2、活性炭通入(或加入)品红试液中呢?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

二、呈现问题分析

从表象上看,这节课运用了探究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有探究互动、也有讲练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似乎都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对知识点讲授也到位。但整个教学氛围却表现出“前段兴奋、中段沉闷、后段茫然”的怪事,多数同学不能完成当堂反馈的练习题。显然,教学的目标未能很好达成,是一堂有问题的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新课我听懂了。但一做题,我就犯糊涂,好像进了迷宫。如何才能让同学思维清晰地走出迷宫,不犯糊涂呢?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有一种自责感,自责自己没能有效组织教学,身为领路人,却把学生带迷了路。

三、过程视点反思

反思一: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较多,我却弃而未用。能不能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相关事实,调整一下课堂引入方式,让学生去感知生活处处有化学呢?借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关注化学,学好化学呢?

反思二:本节内容关联多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且对品红溶液和指示剂的表现各有千秋,颜色变化“如此多娇”,何不付诸实验,充分展现化学变化之美呢?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让繁杂的知识直观化、明晰化,再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让走进迷宫的学生也能认识路呢?

反思三:应该怎样调整教学模式才能告别“中段沉闷”的尴尬,同时消去同学一脸茫然,还以自信笑容呢?或许,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用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彰显化学变化之美,改教师“灌”知识为学生“要”知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明智之举。

四、教学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修正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约6分钟)→探究学习、自主合作(约14分钟)→教师点拨、归纳分析(9分钟)→即时练习、当堂反馈(约10分钟)→巧设悬念、作下铺垫。

首先,老师演示“花儿为什么会变白”?——把一朵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让学生观察,用颜色的巨变“吸引学生眼球”,创设情境。然后,展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又从讲桌底下拿出一顶发黄的旧草帽,追问:它们为什么变成了这幅模样?学生们陷入似懂非懂之间,寻求真相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接着,演示教材第116页实验6-2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现象?原因?特点?结论?用途及不足?再请同学回答:报纸、草帽发黄的事实真相?

继续追问:如何检验SO2?如何鉴别SO2与CO2?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他们的原理都一样吗?有何区别?如果将这些都有漂白性的物质按表格操作分别紫色石蕊溶液作用,其现象会怎样?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问题刺激下,同学们的精神提起来了,兴趣也上来了。这时,布置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中的各个分组的现象,加热后的现象,冷后的现象,以及结论。

然后,各小组交流,再由教师分析、点拨。接着,继续设问:既然如此,SO2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是因为SO2有漂白性吗?将等体积的SO2和Cl2同时通入石蕊试液中,强、强联手,漂白性会更强吗?……教学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产生问题中有序进行,学生在化学实验变化之美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其效果应该有效。

然后,紧跟相同的练习,当堂完成。

最后,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作铺垫: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灭,可谓功臣一位!但人们却更多地把它称为“空气杀手”,是何缘故?

五、改进后教学再反思

反思后的教学模式,下午到第二个班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一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完成作业也不再是前一个班那样迷惑,速度和准确度都不错,效果好。

课后我在想:两个学情相似的平行班,不同的设计,效果却大为改观,原因何在?我想,一个是老师“灌”知识,一个是学生“要”知识,也许正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所致吧!学生所学知识源于自己的探究,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罗列,接连的问题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自然而来,而且实验操作简单,立竿见影,加之教师适时“煽风点火”,宣染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究中理解了知识,“要”到了知识。“中段沉闷”现象自然消失,完成作业也不再糊涂了。

课堂最后,我还有意设置了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答案,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下了铺垫。从而告别了前一节课草草收兵的“狠狈”。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一堂课兼有了前段的“凤头”引人眼球,中段的“虎身”处处有宝,后段的“豹尾”耐人寻味。尤其是中段教学,更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若能有效借助学科优势,精心设计,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营造出新的教学高潮,带领学生与老师一道寻宝,融入教学互动之中。这样,中段教学做好做活了,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我相信,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之后必然是肯定。“教学是艺术,艺海无边,艺无止境”。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教学所及,反思所及;教学不止,反思不止。为了更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质量,我一定会将反思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品红中段二氧化硫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品红褪色与颜色复原机理*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显色法快速检测10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二氧化硫漂白性的研究
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试方法
多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