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生活积累与作文

2015-05-30 06:12张宗荣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中学生课外阅读

张宗荣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同行常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开头,甚至有少数同行急于求成,在考前帮助学生猜题、押题,鼓动学生背范文等等。当然,这些做法不能说对写作一点作用都没有。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肯定是行不通的。我认为,要真正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终生受益,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

如何帮助初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六个途径予以引导。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六、强记积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终生享用。如朱自清《春》、《背影》、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需要背诵的段落都应该背下来。此外,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自然、社会和人生,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并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把这种体验和过程用富有创意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大量积累材料为写作服务,厚积薄发,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教师应中学生课外阅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