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抒怀开拓生命

2015-05-30 04:17陈莉
关键词:京口怀古廉颇

陈莉

辛弃疾词《破阵子》收录在初中课本里,吟诵这首词,我们可以得知,词人辛弃疾实则是武人,是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喝“醉”酒还要把灯芯挑亮,凝视着自己的宝剑,心事万端;满腹心事放不下,干脆让自己睡去而入梦;梦中终于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那里军营连绵,号角雄壮。他渴望带军出征,将士们的战马快如“的卢”,强弓发出的万箭响如“霹雳”;他率大军抗金歼敌,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辛弃疾将国恨家仇都担当在了自己肩上,将收复中原的雄心壮怀寄托在梦中,在理想世界里纵横驰骋,杀敌立功。矛盾出现了,词的结尾,辛弃疾写道:“可怜白发生。”诗歌的感情陡然从高峰跌落谷底。《破阵子》中雄壮至极的豪情反衬在结尾喟然长叹的悲哀里,军营、战功其实是梦境,现实是岁月虚度,报国无门。《破阵子》大约写于1188年,彼时辛弃疾49岁,闲居江西带湖畔的“稼轩”。

1181年时辛弃疾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同年冬天,他遭弹劾而被免职,而他在带湖畔所筑的新居落成了。他给新居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之后的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意味“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1181年之后近20年,辛弃疾起起落落,大多时候都在赋闲隐居。但是,写于其间的《破阵子》却让我们读到,致力于种田委实不是辛弃疾的理想与甘愿。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已64岁的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苏教版必修二收录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即为辛弃疾66岁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京口,今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北固山是镇江名山之一,横枕大江,石壁峻拔,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固”字,既表达此地巩固国防的地利之便,又蕴含世人希望江山稳固的平顺之愿。辛弃疾在近乎古稀之年的岁数里,驻守京口,在登临北固亭之时怀古赋词。我们依然可以从词里读到他从未放下的雄心壮怀,大义担当,读到词里显露的豪迈气、激昂气。

将辛弃疾49岁时写的《破阵子》与其66岁写下的《永遇乐》联系起来读,我们更能理解:这位词人的理想是多么执著,生命是如何具有张力,这些词作、这些历史的回声从遥远的过去传递而来,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蕴含古今豪情

在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南乡子》中,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之句。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京口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登临京口北固山巅,俯瞰是滔滔长江水,北望可见对岸的沃野和扬州城,回顾则是京口的街巷馆舍,果然是“满眼风光”。但是,当时中原未复,大好河山四分五裂。

本首《永遇乐》,是登上北固亭望神州,词从“千古江山”开篇,与之相呼应的是“英雄”伟业。词人想到了事业从京口起步的两位君王。一位是三国时期的吴帝孙权。“想当年”,孙权驻守江东,设置京口重镇,也曾建都京口。他抗衡曹魏,开疆拓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另一位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想当年”,刘裕出身贫寒,生活在京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却能参军起义,以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取代东晋政权。他两度挥师北伐,灭山东的后燕,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而辛弃疾早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曾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如果有刘裕这样的君王赏识他,他的战略意图也许早被采用了,而不至于“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在用典中蕴含着古今豪情。辛弃疾以“英雄”赞颂孙权和刘裕,缅怀他们百战中开创基业的赫赫功绩;又感叹“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有对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含有对南宋统治者昏庸软弱的无奈。但是上片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收尾,词里依然流露着豪迈激昂之气,依然有当年《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激昂,收复中原的壮志仍在,主战的呼声不减。

二、“马作的卢、弓如霹雳”也须谨慎应战

辛弃疾是有作战经验的。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山东沦陷时,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家里人口众多没有追随政府南迁,而是留在了济南。辛弃疾出生时,济南已被金人占据12年,汉人饱受奴役。辛弃疾很小的时候,辛赞就带他各地游览,指点祖国河山。辛弃疾到金的首都大都去考试,辛赞叫他一路观察地理形势,以便将来收复失地。在祖父熏陶下,辛弃疾从小就有抗金爱国的思想。

北方耿京起义时,辛弃疾21岁,他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参加起义军抗击金兵,并劝说耿京联系南宋朝廷,回归祖国,获取根基。义军叛将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了金国。辛弃疾怒发冲冠,率领50余骑闯入金人五万人的大营,竟然不是刺杀张安国,而是将其活捉,连夜渡江,押解叛贼,交给建康的南宋朝廷。后来朝廷将张安国斩首示众。辛弃疾这种突入千军万马的神勇震慑了敌军,鼓舞了士气。这是辛弃疾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创下的英雄事业。所以,“马作的卢、弓如霹雳”的战争场面,辛弃疾是经历过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在偏安一隅的朝廷主和苟安的统治下,却失去了钢刀利剑,没有机会奔走沙场。他只能笔走龙蛇,纸上书写“沙场秋点兵”,悲壮的呼喊和无奈的叹息中“可怜白发生”。

当韩侂胄独揽大权时,辛弃疾对他轻敌冒进的做法忧心忡忡。他认为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北伐将失利。辛弃疾的意见却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只好在词里写道:“南朝宋文帝刘裕草率用兵,效法汉将伐匈奴,却没能封山纪功狼居胥,只落得刘宋军仓皇南逃刘帝忧心登山往北看。还记得43年前,我南归之时,正是烽火连天扬州遭荼毒。往事怎么忍心回顾?北魏拓跋焘小名佛狸,他反击刘宋,挥师南下,长驱直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建行宫。行宫后来成了佛狸祠,现在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南宋老百姓来供奉,怎知它是异族统治的遗址。”

词意到此,深切中肯。

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收束复杂期许

辛弃疾表达忧心并不是不赞成北伐,而是认为必须充分准备,举措得宜。

他向朝廷建议,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自己可挑重担。然而朝廷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实则并不重用。他在词的结尾悲壮慨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意转入最后一层。

《史记·廉颇列传》记载,赵国名将廉颇能攻能守,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为秦国所惧服。廉颇为奸人所嫉害,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的时候,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却报告赵王:“廉将军虽老,饭量还不错,但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已老,就没有起用。

全词以此收束,作者以廉颇自况,含义颇丰:一、表达忧虑,切不可小人当道,忠勇老臣见弃;二、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仍和当年的廉颇一样,勇武不减,可以北伐;三、书写忠心,自己和廉颇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企盼为国效命;四、放眼大局,秦赵相持中,廉颇的命运与赵国命运相联系,抗金大业中,自己的命运与南宋命运相联系。

四、“一处古迹、一些故事”触发词人心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单纯的怀旧,回忆,而是涌动着豪迈气、悲壮感,是辛弃疾登临古迹,翘首北岸,生发出的执著期许,希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希望自己为国效命沙场征战,希望晚年可以开拓生命。如此说来,《永遇乐》与《破阵子》异中有同。《破阵子》是赋闲时期,渴望被用,想象北伐杀敌,梦中战场大捷,醒来唏嘘时光流逝年华空度的深重慨叹。《永遇乐》是起用之时,表达忠勇仍在豪迈不减,自己可以老当益壮,为国效力,开拓晚年生命。辛弃疾始终延续着他的忠勇心、豪迈气、激昂之情。

本首《永遇乐》是怀古词。怀古词的特点,古迹触发词人情怀,或以古鉴今,或怀古伤己。必修二专题三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如此。词中必然用典故,所歌咏的先前的事情或者古人的事迹必然是词人与之产生共鸣的,词人在歌咏中,就在写自己。

所以,本词《永遇乐》,表达了辛弃疾对朝廷北伐的期望,对战局时势的审慎,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京口北固亭怀古,实则是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开拓,价值得以实现!

学业法指导

一、咀嚼典故,消化故事

岳珂在《程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我们从中可以读到,辛弃疾词用典是多,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认真修改。辛弃疾的词,是把典故融会在词句中,诚恳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心灵。这是他在读万卷书之后的智慧表达,丰富表达,深厚表达。

所以,我们在读辛词时,耐心细心地读读想想,所用典故与辛词感情是如何融会的。

二、分析层意,吟诵领会

从宋《草堂诗馀》开始,编词选、撰词谱的人往往依词的字数多少把词调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

本词《永遇乐》属长调,典故又多。我们在学习时候,慢慢读细细赏,一层层体会其词意翻转处、递进处,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就能体会本词之妙,渐而熟读成诵了。

三、品味佳句,领会深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没有让你感叹,江水滚滚,历史漫漫,赤壁这儿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大事呀!如果你来到南京城的秦淮河畔,看到石头城古迹,想到这儿曾经叫作建康,叫作秣陵,这儿是六朝古都,会不会也吟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好的句子,多多咀嚼,体会其深情,内化为我们出口成章的底蕴,我们就会历练出自己丰厚的情感,于是,生命也丰富起来。

四、体会生命,不落窠臼

我们一说起苏轼辛弃疾,就说他们是豪放派词人。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既有豪放处又有婉约处。

苏东坡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又是多么富有情趣,不见其影只闻其声,墙外的行人感受到了墙内有欢快的生活,那么年轻而富有朝气。辛弃疾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多么亲切,令我们有融入自然之感。

所以,我们看一首词,要完整地看。我们读一个人,也要完整地读。

猜你喜欢
京口怀古廉颇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京口驿的回忆
上都怀古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翠云廊怀古
廉颇并非真英雄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