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

2015-05-30 10:48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32期
关键词:宁浩

十一月故事: “鬼才导演”宁浩讲述“混大成人”

《混大成人》是著名导演宁浩和电影专家林旭东的长篇对谈录,在这本书里,宁浩讲述了自己有点“疯狂”的成长史,和《疯狂的石头》等电影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宁浩:热爱画画,报考大学才发现自己色弱;读中专时,瞧不起学习影视制作的同学,读大专时却阴差阳错进了这一行;拍摄MV得心应手之时,为了去心结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读的却是图片摄影专业;《疯狂的石头》灵感,竟来自宁浩与人合租房子的经历……“艺术需要一些疯狂”,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这种疯狂不是真的发疯,而是能使人排除万难、抵达理想的执着情怀。这,或许就是“鬼才导演”宁浩成功的“秘诀”所在。

成长:上帝开了一个玩笑

宁浩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长于80年代,他说那是个“伟大的时期”,大量信息涌入,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能看到。带有强劲风格的西北风音乐、崔健、摇滚乐的第一波浪潮,苏童、莫言等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诗会、画展,新时代的战鼓敲打着他幼小的心灵,撞出启蒙的火花。宁浩在山西电影学校(中专)学画画时就和朋友们搞乐队,弹吉他,唱歌。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半死不活的山西话剧团,温水煮青蛙的生活足以让一个热血青年崩溃。

那时候,宁浩在一个琴行帮忙,老板张敬云比他大十来岁,宁浩当时想开个服装店,他已经准备向现实妥协了。张敬云和他说,你应该去读书。道理很简单,你想做生意,四十岁的时候也可以做,可是读书,只有现在能干。他的话正暗合了宁浩的潜意识:离开这里。于是,宁浩去了北京,代价是家里断绝经济支持。而更大的打击是一次体检中他居然检查出色弱,画了快十年的他,苦想了三天,最终决定放弃画画。

在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宁浩上了北师大艺术系的制作专业,带着沮丧的心理“混”了一年。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开始学摄影,给歌手拍图片,美术基础让他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后来又给歌手拍MV。到了第二年,大量拍课堂作业,他才觉得自己能干制作了,慢慢有了兴趣,他的作品也开始引起老师们的注意。老师说你的作业拍得挺好,将来是有可能做故事片的人,所以你应该好好学习。那时的宁浩觉得自己确实对制作感兴趣了,他可以从绘画那里偷能量往制作这件事上挪了,后来,他的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数码媒体竞赛银奖。

通向电影的那扇门已悄悄为他打开。

素材运用指南:成长往往伴随着一步步放弃的痛苦,只有蜕变,才有新生。在写作“成长的代价”“门”“放弃与获得”等文章时可以运用宁浩成长的经历。

《香火》:无心插柳柳成荫

24岁时,宁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的电影处女作《香火》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当时有个老师给他找了个投资人,可在宁浩看完景准备选演员的时候投资人却突然撤资。如果要等就得等到第二年春节才有符合电影气氛的环境,宁浩就是不爱等的脾气显露出来。就当是完成学生作业吧,他也要拍出来。于是他把自己攒的几万块钱拿出来,为了降低成本,就用DV拍摄。演员没有,他就找几个山西当地的同学,分配一下谁演谁,大年三十开拍。

开机头一天机器就冻坏了,大家就生一堆火,没事过去烤一烤,烤完拿军大衣一裹,就这么拍了半个月,都不觉得苦,还觉得好玩,晚上回来还打打麻将什么的,谁输了脱光衣服到楼底下跑一圈。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早上起来才想起来今天这场戏谁来演,然后跑到街上去找,唱歌的就找正在唱《杜十娘》的卖菜的来演,演蹦蹦车司机的真的是个蹦蹦车司机,都是本色出演,初一拍到十五,这戏就算拍完了。

拍完电影,回到学校,赶上了非典,全城恐慌,连毕业证都是隔着校门给塞出来的。没事儿闲着的宁浩就剪辑《香火》,那时的他只是把这个片子当成自己上学的凭证。他又开始拍MV赚钱了。

一次拍MV时,摄影师听说他拍了个长片,就把他推荐给香港电影节的选片人。选片人匆匆看了一半,就急着走了。过了两三个月,觉得早就没戏了的宁浩突然接到选片人的电话,说他的电影很好,想邀请他去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后,《香火》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成为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作品,被香港艺术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电影,也是圣赛瓦斯蒂安、温哥华、慕尼黑、马尼拉、悉尼、加州、台湾南方影展等其他七大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入选影片。

宁浩的导演生涯就这样戏剧性的正式开启了。

素材运用指南:宁浩的这段经历颇有些戏如人生的黑色幽默色彩,可以运用在“乐趣”“经历”“人生的机遇”等话题作文中。

《绿草地》:噩梦启示录

《香火》之后的《绿草地》入选2004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这部戏可以说是宁浩拍戏最“惨”的一次经历。

《绿草地》是在内蒙古草原拍的,这一次宁浩又遇到了撤资问题,又是宁浩自己往里投钱,还拉了几个朋友。因为比预算的钱少很多,剧组很多人不干了,就剩了三十几口。而这还仅仅是“遭罪”的序幕。

草原上没有路,只有坑坑洼洼的路面,马比车跑得快多了,剧组用的车叫红叶,特别差,跑几天就坏,天天都得修车。草原上蚊子多到你一开车门就让蚊子群给推回来了,每天起来上厕所,都得先脱裤子喷灭害灵。他们在营地挖个坑当厕所,还拿帆布围上了,可风太大了,第二天早上,厕所就不知道去哪儿了。从取景地到住处一天来回要五六个小时,于是宁浩他们订了四个蒙古包,到了晚上才发现为了图便宜买的蒙古包是帆布做的,灯一打透亮不说,睡觉时还冻得人受不了,半夜冻醒的摄影师杜杰出去捡牛粪放铁皮桶里点了柴油取暖,刚睡一半就着火了,蒙古包顶都给烧了。

最惨的事情都是和车联系在一起的。采风时车在雪地里撞到树上;开机第二天,拉了一车小演员的车掉进沟里;杜杰的车每天要备上一根绳子,随时准备拉别的破车;有时候开回来才发现丢了一辆车,那车就得在原地等一宿;一次去戈壁看景车熄火了,宁浩和杜杰就模仿外国电影扯了两根线打着了火,才没困死在茫茫沙漠里;还有一次去接应被落下的杜杰,等他们翻过一个大坡才意识到杜杰就在坡下面,急得宁浩大叫,可风太大了,杜杰也听不着啊,万幸的是没撞到人,事后,他们坐在路边抽烟,一身冷汗,这个故事成为宁浩创作《无人区》的故事源泉。

有如劫后余生的拍摄结束时,剧组只剩下11个人,当宁浩宣布杀青时,没有欢呼,人们都在默默地收拾行李,后来杜杰跟宁浩说,他经常梦到在《绿草地》拍戏。不过在拍了这个片子之后,宁浩觉得没有什么事是拿不下来的。

素材运用指南:没有寒风刺骨,哪来腊梅独自香。在“如何面对逆境”“坚忍与成功”等文章中不妨写一写宁浩的这段“悲惨”经历。

宁浩:我不愿意停在这里

柏林影展放映《绿草地》的时候,台下只有四十个观众。当时宁浩就想,自己跑几万公里只为了拍的电影给四十几个观众看吗?他还是希望自己的电影能给更多的人看,毕竟中国电影在外国还是边缘化的,是小众的,他想拍一些中国观众喜欢的电影。于是他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改变。

参加完柏林影展,宁浩去了香港影展,在那里他遇见了刘德华,刘德华觉得他有做商业片的潜质,决定给他投资,随便他想拍什么。当时有法国、台湾的机构要给他投更多的钱继续拍艺术片。但他还是决定拿刘老板这没有要求的钱拍商业片。他把自己写的第一个剧本《大钻石》从箱底里翻出来,进行了四个月的改编,拍成了《疯狂的石头》。

拍完之后宁浩就弹尽粮绝了,他几乎把这几年赚的钱全都搭进去了,那时的他决定如果《疯狂的石头》还不能带来经济收益就转行。一天早上,他接到韩三平的电话,中影决定发行《疯狂的石头》!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疯狂的石头》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从此,宁浩进入了商业片拍摄领域。

拍着拍着,熟悉的感觉又出现了,他又想改变了,“电影这么文化的产品,不提炼出文化核心来,它就是空的,就只是娱乐产品”,他喜欢好玩的、有创新的东西,所以他的探索要一直围绕着有趣进行改变。

“人生就是一次旅途,在这个向前走的过程中,总会面对各样的困难或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走过去,不要停在这里。”宁浩说《心花路放》是他的公路片的最后一部,他把对于改变和人生旅程的命题都在这部片子里阐释完全,以后他还要继续他的改变之旅。

素材运用指南:宁浩一直在探索着中国电影的类型片,一个开拓者必然要有一颗勇于改变的心,正如他所说的:“年轻就在于你有没有着一颗可以改变的心。”如果遇到“勇于改变”“走自己的路”“调整人生方向”等作文可以运用宁浩的例子。

【素材演练】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明星宁浩也不例外。他的成长经历,他的追梦历程,他的成功与失败,或许都会带给你人生的感悟,请选择任意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佳作示例一】

窗畔,有一藤萝蜿蜒,藤萝上,有一片叶。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

这片叶子总是轻轻摇曳着。

我很好奇,问它为何总是不知疲倦地摆动着。它答:“我想飞呀。”

我摇摇头:“不可能的,你只能是叶,不像鸟儿般能自由飞翔。”

它笑笑:“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呢?”

我依旧摇摇头,没用的,天赋如此,不可强求,就如我,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上帝的恩赐。

叶执着而热烈地摆动着,从春至夏,从未停歇。我看着它慢慢由嫩绿变为深碧。偶尔从桌上抬起头来,看着它傻傻地在风中摇曳着,心中会有一丝不知名的惆怅:“一季的时间,我以为你已经想明白了。”

“是啊,我也未曾料到,我会这样执着地等待着,为了一个遥远的梦。”叶凝望着远方,轻轻地说,“正如你所说的,一季的时间,已经让我明白了我永远不可能似鸟儿般翱翔,但,我还是渴望着。”

我轻笑:“你好傻,明知道不可能,却一个劲儿地去妄想。”就如我一般。心里默默念着。

“不是哦,不是妄想,是梦想。有时,纵然知道不可能,但还是止不住地去憧憬。我想,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吧,停不住步伐去追求,我的心底,终究还是向往飞翔。”叶纯纯地笑着,那笑里,有我不懂的悲哀。

秋终是到了,叶单薄的身子经不住瑟瑟的秋风,寸寸枯萎。

“你后悔吗?后悔在最好的年华里,不去享受明媚的春光,而在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去努力。”我问着斑黄的叶。

叶淡淡笑了:“我永远不会后悔,反而,我很快乐。”

“快乐?”我不解。

“是啊,我很快乐。”叶抬起头,眼里迸发出不可抑制的光芒,“在这一年里,我看着无数人从藤萝下经过,看着他们懒懒散散地走过,忙忙碌碌地去工作,却始终开心不起来,你知道为什么吗?”叶反问。

我微愣:“是因为他们没有追求?”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努力过,没有付出过相应的代价。看似忙碌,实则虚罔,他们也有追求,追求是第一,努力与代价是第二,但,第二远比第一重要,第一人人都可以有,而第二却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我快乐,是因为我两者都拥有。”它眼中的光芒再次绽放,比第一次更夺目,灼伤了我的眸,还有我的心。那语气,是如此的骄傲,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你……到底要跟我说什么?”我握紧了拳头,几近歇斯底里,却努力抑制。

“我想跟你说,就算上帝是偏心的,请你也不要放弃自己,梦想,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实现。我很傻,用生命去实现一个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是你的梦想,只要付出汗水,就一定能成真。你听说过宁浩的故事吗?上帝对他从来就没有偏爱过,学美术,却色弱,学音乐,却被分到话剧团,这样的待遇,足以让一个热血青年崩溃,但他没有,在画了近十年的画后,转去学习摄影,一路上的风风雨雨,让他蜕变成了现在的‘鬼才导演。哪里有不劳而获的蜕变,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一切,最后成功的,不仅仅只有天才。”

一阵风吹来,干瘪的叶像只蝴蝶轻轻飞落,“你看,我能飞啊,遥不可及的梦也能实现。”

时间如同停止了一般,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中,旋转着,飞舞着,它用它的生命,谱出了一首绝唱,赤色霓裳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绝美的弧线,风姿决然,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那更是生命的轨迹……

生命为代价,青春作梦想,叶,这就是你给我的答案吗?那么,我也要去追求我的梦了!冬天已逝,春天还会远吗?

梦中,有一个声音在说:唯有努力,青春才无悔。

【教师点评】

文章巧妙借助一片藤萝叶子执着追梦的经历,表达青春少年对未来的渴望。童话式的对白,构思新颖而独到,将对生命的思考,融于活泼的文学样式之中。素材运用恰到好处,简单几句话概括出宁浩的故事,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佳作示例二】

成长的代价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朱文涵

在人生的天平上,得与失总是平衡的,唯有经历蜕变的痛苦,才能迎接新生的到来。

——题记

车子驾行在颠簸的小路,车内寂静无声,我麻木的脑袋几度垂下,昏昏欲睡。

此刻正是黎明,一家人驾车前往老家看望祖父,那是间立于群山之中的古宅,被绵延的峰峦阻断与外界的一切。那里只有寥寥数人,终年无人问津。在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我随父母来此生活数天。

山路崎岖,车子被迫停下,一行人只得徒步跋涉。狂风扑面,令人睡意全无。我在心中暗暗埋怨:曾经在家中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如今却要攀爬过这座高山。大家缓步前行,坑坑洼洼的道路使得双腿像灌了铅一般。许久,我们才到了山顶。太阳悬在半空,直射下道道刺目的白光。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间的羊肠小路两侧开着稀稀疏疏的淡雅小花,虽不知名字,且不如城中的繁花锦簇,但此刻在我看来,却是最耀眼的色泽,好似清冽的泉水,滋养贫瘠的土地。

唯有拼尽全力登上顶峰,方可触及这最美的风景,或许这就是幸福的代价吧!

刚进村,便看见祖父独自伫立着,“爸!”妈妈激动地拥上前,祖父微笑着,眼神中闪烁着光芒,用瘦削干枯的手微抚着她的额头。随祖父到了家中,我惊喜地走来走去,家中简洁的陈设,古朴而不失温馨,褪去城市里的奢华庸俗,沉淀成最可贵的温暖。

第二天随祖父去捉泥鳅。开始,我不敢到泥泞的方塘里,在祖父的鼓励下,我有些心动,慢慢地伸出脚,缓缓踩进泥潭,刹那间,一种极为奇妙的感觉在脚底蔓延,厚厚的淤泥就是天然的按摩器,从脚底到膝盖,抚触着我的每一个细胞。适宜的温度令我散去满身的疲惫,收获一身的轻松。祖父在潭中娴熟地捕捉起一条条泥鳅,循着他的动作,我开始尝试捉泥鳅。刚开始,我总无法成功,让它从手中滑走,一个踉跄,便跌得满身是泥。可我竟丝毫不恼怒,回想曾经在家中,面对自我的连续失败,我总是崩溃地放声大哭。可现在,我却能做到不愠不怒,不急不躁,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当我费力地捉起第一条泥鳅,我的内心欢悦而自豪。此刻正值夕阳西下,心中不由感慨万千。难以想到我的生命中会有如此一幕:在小小的一亩方塘中尽情地捕捉四处游动的泥鳅,释放青春的活力;在天地之间饱览绚烂夺目的晚霞,尽享生活的美好。这就是农家的淳朴,与城市里的灯红酒绿不同,这是一种最真挚无华的快乐,在汗水浸满中一点点化开悠悠岁月、青春韶华。

曾拜读过一本《混大成人》,“鬼才导演”宁浩在这部书中讲述了自己有点“疯狂”的成长史。他曾在山西过着温水煮青蛙的生活;他画画十年,却在一次体检中检查出色弱,不得不放弃画画;为解决生存问题,他开始学摄影,给歌手拍图片,给歌手拍MV。最终,他的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数码媒体竞赛银奖,他终于在万般蹉跎后奋力打开了通向电影的门。

无论是我们还是宁浩,无论是奋力登上山巅后一览美丽风光,脱离城市久居乡野方才领悟淳朴欢愉,还是几经挫折经历青春痛楚后开启导演生涯,都所谓有失必有得,成长或是成功,往往都会伴随着拼搏与失败的痛苦。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把锋利的刀来斩断圆润傲慢的喉咙,经历成长的艰辛痛苦后方能酝酿成绝世芬芳的美酒。

【教师点评】

文章循着自己去祖父家的见闻的叙述,将自己对自然、亲情、自身成长的思考交相辉映,再结合宁浩的经历,悟到生命的真谛:成功与失败、得与失都是相伴相生的,唯有用一把锋利的刀,斩断那些不利成长的牵绊,才能真正拥有成功的佳酿,才能真正做到青春不悔。

指导教师/夏年凤

猜你喜欢
宁浩
谁最怕过新年?
找到一棵树
找到一棵树
找到一棵树
凉凉的十一月
宁浩 戏瘾不小 演技不俗
宁浩,累了!
黄渤沈腾徐峥同框
婚姻如树,只是不会自己生长
巧克力的苦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