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是一种美德

2015-05-30 10:48董选辉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3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胡同境界

董选辉

让,是一种礼仪,谦卑恭敬;让,是一种品格,宽容大度;让,是一种境界,淡泊名利。生活中,难免与人有纷争。此时,大家不妨让一让,让一步也许就会海阔天空。让,是一股正能量,换来的是一份和谐与美好;赢得的是人们更多的尊重与仰望。本期,我们将讲述几则相关的古人故事,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人的美德与人格魅力。

董笃行让墙

清朝时,山东济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里母亲的来信。信中说家里正在盖房子,因为一堵墙和邻居起了冲突,想借他的权力解决这件事。董笃行看完立刻回了信。信上说:“彼此相让才能结成好邻居,我们就让出两尺给邻居又能怎么样呢?”董母读了以后,觉得儿子说得很对,就在盖房子的时候主动让出了几尺。邻居见董家这样做很感动,于是也效仿董家的做法。两家的房子盖成后,中间空出了一条胡同,这就是著名的“仁义胡同”。

【素材解读】

远亲不如近邻,董笃行的一番话道出了个中真谛:只有彼此谦让,才能换来和谐美好。让,有时只是一时之失,其实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一墙之让,收获的不仅是“仁义胡同”,还有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适用话题】谦让;得与失;邻居;处世之道……

孔子让路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素材解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孔子看来,7岁的项橐,在礼节上可以做他的老师。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还要懂得谦让有礼。孩子的回答固然智慧巧妙,圣人孔子的宽容与学习态度更是令人敬佩。能者为师,无分长幼。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或许这就是孔子“让路”中包含的大学问。

【适用话题】我的老师;宽容;虚心学习;智慧……

大师让名

林增平先生长期致力于辛亥革命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权威。后来,有关部门决定出版一部《辛亥革命史》,林增平受邀担任了其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而且,他还与另一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一起负责了这本书的统稿工作。在这本书第一卷出版前,有的编委提出,要将林增平署为第一主编,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同意,没想到,林增平却坚决反对,极力要求将章开沅先生作为第一主编。他说:“做学问切不可争名逐利。眼睛盯着名利二字,文章就不可能行之久远。”就这样,在林增平的一再坚持下,这本书出版时,将章开沅先生作为第一主编。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湖北的一些媒体在报道时,称章开沅是“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被章开沅知道了立即写了封信给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声明“我并非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并对林增平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还不能不提到已故的林增平,他与我共同主编《辛亥革命史》三卷本,由于出版最早,受到各方赞誉。但为这120万字巨著所费心血最多的是他而并非是我,因为我从事国际学术交流占去不少时间,而且在编写初期一度为高血压所困扰。他与我合作最久,情如手足,我不能埋没他的功绩。”

【素材解读】

林增平先生在名利面前退避三舍、推贤让能,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而章开沅先生在名满天下之际不掠人之美,主动将编书的首功归诸于已故多年的林增平先生,同样是一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不仅仅因为其知识程度,还因为其人格风范。谦让的姿态,也是其品格的一种,让我们看到了其人格修为的另一面。

【适用话题】姿态;大师的魅力;友谊;境界……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胡同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品“境界”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