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佳作缤纷路,课内美文觅芳踪

2015-05-30 10:48张大志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32期
关键词:诗仙故土考场

张大志

回顾201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作文题目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来自于课本。

比如,湖北黄石作文题目——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进行了深情的抒写;沈石溪在《斑羚飞渡》里对老斑羚牺牲生命换取下一代生存的那一跃,进行了动人的描画。生活中,也常常可见这样触动心灵的人或事……

浙江台州的作文题——我们有时候会站在分叉路口,面对选择。《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未选择的路》中,我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虽然一直怀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故乡》中,鲁迅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道路,自己去创造。

还有些省份的作文材料是直接引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比如贵州毕节作文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一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一种美……美无处不在,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呢?此外,江苏扬州,湖北宜昌的作文题目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语文课本,可见,课本素材在中考作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题目材料源于课本,写作素材自然也可以取自课本,分析今年的中考佳作,我们发现这些优秀作文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巧借课文,联想生发。现在我们就来具体体会一下。

一、以文为纲巧架构,想像丰富扩成文

一首歌也许就是一个故事,一首诗也许就是一段人生,那么一篇文章呢?它所蕴含的信息可能更丰富,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因此在考场上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一首或一篇你在课堂学习时理解最为深刻的诗文作为考场作文的提纲,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联想与想象,使细节更加丰满,人物更加形象,进而创作出一篇有鲜明特色的佳品。如2015年苏州中考满分作文《记得那一次出发》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

一间窄仄的驿站卧房里,苏轼独坐在床上。外面如水的月光流进了房子,将苏轼的思绪拉长,难以入眠的他不禁感叹道:“月亮啊月亮,你是来嘲笑我这孤零零的贬谪之人吗?”他又翻了个身,面对墙壁,可随即又翻了过来,看着透过碎碎窗纸的皎白的月光,辗转再辗转。过了好久,他蓦地坐了起来,“既然难以成眠,那就还是出去,陪你走走吧。”

他径直朝承天寺走去。张怀民也没有睡。

两人一同漫步于承天寺阔大的院落里。月色落满整个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净无杂尘。啊,这原是高天明月下竹子柏树的影子,在这寺院的积水中仿佛纵横交错着水草,还不时的晃动摇曳,而他们,恰如游弋于水草中的鱼儿。他们漫步于院落,步履轻轻,杂语絮絮。一晃月在中天了。看着这如水的月光,望着移动的双影,东坡不禁脱口而出:“哪一个夜晚没有皎洁月色?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张怀民也轻吁了一口气,应声说道:“人闲如影,皎月如日,只是凉了些啊!”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的确,宏览大宋王朝,能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真的不多!那个承天寺深夜,那一次出发寻友,带给苏轼的不仅仅是交谈的快乐,更是一份舒心、一份难得的豁达,或许多年以后,他还会记得那次出发吧。

不难看出,这位考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及恰到好处的环境交代,把教材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扩写成了一篇历史故事。构思新颖独特,是课文内容在考场作文中最机智的运用。

二、必背诗文巧运用,传情达意皆珠玑

我们一定要知道,要背诵的课文内容如果仅仅用来去拿背诵的分,这可是一项巨大的浪费。在我们课外背诵量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按要求必须完成的课内背诵内容,简直就是我们考场作文的增分神器。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云南昆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课上》的片段。

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万马奔腾般的雨声。听!“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和煦春风般的雨声。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如尘咏悲叹般的雨声。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如悠悠羌管般的雨声……

真像雨声啊,在语文课上词赋诗曲如雨般成了修饰感情、寄托心声的使者,让他俘获人的内心,肆意渲染。唯有语文能够承担起那份感恩,那份执着。

雨雾朦胧,让人恍若走进了曾经。去聆听那天外之音——“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去观赏那长安秀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去体会那沙场悲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在语文课上,曾学过一词,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是语文告诉我们,人生境遇不同,看到的听到的感受也各异。

在文中,作者进一步将语文课幻成诗文名句中的各种雨声,可谓是匠心独运。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引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显示了作者厚重的古诗词文化积淀。而这些厚重的古诗词文化积淀从哪里来,我们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绝大多数的出处。

三、了解作者多储备,临场发挥境界升

但凡大家都有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但凡名人都有令人啧啧称赞的精神,他们的人生奋斗历程无不给人以启迪。然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常有同学忽略了对作者进行深入的了解,把这过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过场,导致联想没有余地,发挥没有空间。而那些对作者名人留心的同学在考场上则显得游刃有余。现在我们就对2015年山东济南中考满分作文《倾听内心的声音》的片段来进行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如果听从父母的安排他将会坐拥万贯家财,但他并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而是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他选择了文学创作,留下了《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名著,成为了文坛巨匠。

比尔·盖茨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应枯燥的校园生活,于是,他倾听自己的内心,毅然放弃学业,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研究。后来,他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了家喻户晓的全球富豪。

我们敬仰的鲁迅先生本想学医来解除病人的痛苦,可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被国人精神的麻木所震惊。即便有强健的体魄,思想是麻木不仁的,又有何用?他倾听自己的内心,决定弃医从文。从此,他用笔做武器,与黑暗的现实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在这一佳作中,作者借列夫·托尔斯泰、比尔·盖茨、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进行发挥,进而构成文章的主体,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而这三位著名人物身世背景的信息来源,你能说与课堂学习、课文理解没有关系吗?

四、析文解构提线索,考场摹形思路清

考场作文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思维混乱,线索不清,写到哪儿是哪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学生来不及耐心地进行整体构思,因此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研磨清楚课文的篇章结构,然后在考场上为我所用,特别有助于考生完成考场急就章。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上海中考满分作文《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的片段。

于是,我开始努力尝试。我尝试把一首曲子分成很多的小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去练。把每一小部分都练熟,最后连贯起来,就是一曲完整的歌。我努力地练,一次一次忍着手的酸疼,一遍一遍甩过手后继续执著地练习。日复一日,终于,我的小溪,经过坎坎坷坷,居然也流入了一片汪洋。

可是后来,同学们都说我只是连贯,曲调却毫无变化。甚至还有人嘲笑我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弹琴。我难过,我困惑,我的琴声里好像缺了一点重要的东西。直到看着老师弹琴时忧伤抑或欣喜的表情,我懂得了什么。弹琴,无关技艺,关键在于用心。

我再次努力尝试,去用心弹琴,去表现作者的情感。如果作者欣喜,大笑,就弹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如果作者悠然,就弹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如果作者忧伤,就弹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伤感……让心与作者的心贴近,去品味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

读过此文,我相信你一定会想起七年级时的那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写自己练琴的曲折经历,从“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课文中小主人公在父亲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而摆脱困境的情景。这异曲同工的效果明显体现了作者对课文结构的借鉴。选择这样一条轻松高效的考场作文捷径何乐而不为呢?

五、名句为标源课内,情感立意自分明

使用小标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让读者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而以名句为小标题更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令读者印象深刻。中考佳作中就不乏这样的运用,2015年福建漳州中考满分作文《守护梦想》就是其中的一例。现在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片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来,带着一身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坚持“美政”理想,爱国爱民地追逐着自己的梦。他为了楚国的兴盛而终身奔走疾呼,虽然他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虽然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为了自己热爱的故土,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至死也不放弃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至死也要让自己梦想的血液随着故土流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唐的雕镂玉砌中有肥沃的土壤,诗仙李白本可享受锦衣玉食、名利富贵。然而,他追求自然洒脱,不媚权贵的故土永远是诗仙的扎根之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追寻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回归心灵中那方宁静的故土。“行路难,多歧路”,但诗仙李白却一直在向前走,从不停歇!正因有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满怀壮志的故土,才能激励诗仙永远地追逐;正因有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份自由和从容,才会绽放他永不凋零的花蕾;倘若,没有了诗仙这宽阔的胸怀,这弃富贵于不顾的洒脱,怎能找到故土的那份宁静?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钱学森解放前在美国学习,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当祖国焕发出新的生机,百废待兴需要他时,他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因为祖国有他的梦想,因为在他心中家为轻,名利为轻,事业最重,因为他的根要永远扎在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上。钱学森用生命践行着爱国情怀,告诉世人,只有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在这一片段中,三个名句小标题准确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李白和钱学森的精神与品质,文章主题跃然纸上,令读者一目了然,并倍受感动。而这三个名句每一个中学生都不会陌生,区别只在于你是否用得这么出神入化。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诗仙故土考场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和李杜合影
穿越去唐朝,挥毫做诗仙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诗仙李白的归宿
故土情
人间故土
胡风黄沙话诗仙——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