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屈原

2015-05-30 10:48王惠明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楚怀王凤凰山石碑

王惠明

屈,不仅是屈原的姓氏,在《辞海》里还作低头、降服解,如屈服、屈从;也作冤枉、叫人不痛快解,如冤屈、委屈、屈辱等解释。

本文取此二义。

——题记

去年年底偕夫人休假,想探访屈原当年问天的地方,看看那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圣之处。当我问及此地时,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一愣怔,仿佛我成了天外来客,然后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声说不知道不知道。后来打电话求助于在县人民武装部工作的老战友夏辉同志,他也是略带疑问地告诉我,可能是在凤凰山。桃江的凤凰山就在县人民武装部所在地,坐落在县城之东。这下令我兴奋不已,既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又有获意外收获的惊喜。因为我当兵入伍离开老家,第一次接触到的部队,第一次看到的军营,就是在这里——凤凰山脚下的县人民武装部,当年,我们三百多人在这里换上军装,登上北去的汽车、火车。

我越想越迫不及待。在家人的引领下,沿桃花江畔步行不到二十分钟,过了桃花江与资江的汇流处就到达了目的地。

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的桃花江畔,天晴日朗,生机盎然。

一位长期失意而又刚刚失去爱女的苍老诗人,为排泄心中的愤懑和怒气,只身来到凤凰山上。他素衣披发,左手叉腰,右手持剑,直指苍穹。苍天啊,我问你:远古开始的情形,是谁传说下来的啊?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划分十二等分?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不死之国哪里可以找到?长寿之人有什么神来之法?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天有何祈求……

从日月星辰到自然地理,从帝王将相到历史人物,从官场风云到人生百态,他一口气连发一百七十余问,把上天问得哑口无言,颜面扫地。天庭震怒之下,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恨不得将这个胆大包天的“疯子”击碎。诗人真的被击倒了,他已经没有一点儿力气了,任凭雨水浇注全身。这时,一群凤凰结伴飞向诗人的头顶,展开它们的双翅,为诗人挡住雷雨。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桃江县志》记载:县城东端有天问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古有天问阁,今存有一石碑,阴刻“古天问阁遗址”六字,数丈之外可辨。

现在的凤凰山多半部分已经被某某公司、某某机关所占据,山顶上倒是有一堆堆的残砖碎瓦,但那不是天问阁的遗迹,而是原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楼的残垣,如今的县委县政府已经搬到更加繁华、交通更加便利的地方了。半山腰上倒是有几问平房,门框上挂着屈原诗社的牌子,但房子里面已经是人去房空,旁边是一座七层八面的楼阁式花岗石塔。我原以为这是与屈原问天有关的,走近一看,原来是“跃龙塔”,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即公元1834年,也就是屈原在此问天两千多年以后才建的。那么,县志上记载的那块刻有“古天问阁遗址”的石碑到哪里去了呢?

我在凤凰山仔细寻找着。从山上到山下,从江岸到路边,不落下任何一个可疑之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但我仍然心有不甘。午饭之后,我又让小弟陪我一起寻找。小弟是县城的一位中学英语老师,他说他在十多年前曾经见过,这让我眼前一亮,信心倍增。他根据记忆引领着我继续寻找那块石碑,我们在小弟似曾见过的地方找了个遍,结果还是没有看到一点痕迹。无奈,我只好再次求助于老战友。老战友见我如此执着,似乎让他看到了当年一起站岗放哨执勤劳动时那般倔强的我,便不厌其烦地与他相识的朋友打电话,一个接着一个。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通电话之后,终于有了新的线索。原来石碑不在我们找寻的江边,也不在路边,而是在县公安局的院内。果然,我们在一位老同志的带领下,穿过公安局的厨房、食堂,一块石碑果真矗立在食堂的窗外。

见到这块寻之不易的石碑,我的心情有些激动。我打开食堂的窗户,从窗户上跃将过去,双手抚摸着石碑,仿佛见到久违的亲人,心里有许多话要诉说,有很多问题需要得到它的答复。我欲将《天问》化作《碑问》。石碑呀,你可曾知道,屈原为什么要离开桃花园来到这里问天?他明明知道上天不会给他答案,他问天的意义又何在?他一个久经官场、饱读经书、在国家变法改革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投江自溺?石碑呀,请你告诉我,屈原当年问天时真的遭遇了电打雷劈、暴雨倾泻吗?真的有凤凰来为他遮风挡雨吗?

唉,只可惜面前这块一米五高、三四十厘米宽、不到十厘米厚的石碑只是沉默,在它身上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石碑上只能看见前面阴刻的“古天问阁遗址”六个隶体字,后面和两侧什么文字或图案都没有,除了证明它的存在以外,别的什么也无从知晓。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对于屈原的生卒时问,史书上并无多少记载。史学家们根据作品《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诗,对屈原的生卒进行了推测。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这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一种星岁纪年中的年名,太岁在寅日摄提。后人再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卒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享年65岁。

屈氏家族本不姓屈,而姓芈(mǐ),其始祖是春秋时期楚国莫敖。莫敖是楚国的官名,原为楚国的最高官职。楚武王初称王时犹然,后嫌其封号太重而逐渐废止。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故称屈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为姓,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的三大家族。屈氏家族成员往往执掌要职,具有优秀的家族传统和严明的家风,在当时,其社会地位和威望是最高的。屈原虽与楚王同姓不同氏,但降生在这样的家族里,先天就有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家庭背景。虽然屈原的父辈不是什么大官,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但整个家族的崇高地位对他后来的少年得志和官场上的平步青云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据孙国基《屈原与桃花江的故事》介绍,屈原18岁时,因才华闻名天下而成为楚怀王的文化侍臣;21岁便官拜“左徒”。“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职,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综合各方意见,我认为相当于现在分管外交事务的副总理。

如果没有屈原那样的家族背景,身居如此高位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的老家桃江就一直流传着屈原与女嬃的传奇爱情故事。

屈原18岁成为楚怀王文化侍臣的那年秋天,楚怀王按惯例到洞庭湖游猎,在湖中岛上射鸟追鹿吃了烧烤后进行休整。随楚怀王游猎的楚国大将军屈匄——屈原的叔伯爷爷,借楚怀王休整之机到驻守资江与洞庭湖人口的一座军营里视察劳军,并让屈原一同前往。

屈匄到达军营后忙于视察部队,检查防务,屈原独自闲逛。军营里桂花飘香,秋色正浓,令人心境怡然。当屈原走到军官住所门前时,偶遇一妙龄女子,看上去不足及笄之年,穿得一身薄纱长袍,发髻高挽,清纯秀丽,周身焕发出一种灵气,对她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女子见屈原一表人才,气度不凡,也对他一见钟情。两颗年轻的心,像磁铁一般被对方吸引。谈笑中,屈原问了女子的家门,女子羞涩地答道:“小女名叫女嬃,家住桃花江花园洞,我是随母亲来军营中探望父亲的。”

“你父亲是?”屈原问。

“就是陪同在屈将军身边的那位。”女嬃答道。

“好威武!”屈原称赞女嬃的父亲,实则在取悦女嬃。

中午,女嬃的父亲设家宴款待屈匄将军一行。酒意正浓时,大家便调侃起屈原和女嬃这对俊男靓女来,起哄要他俩表演节目。屈原学多识广,借军营之景色即兴赋诗一首:“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饭后,屈原一心想着女嬃,两眼像探测仪一样到处搜寻这位美少女。当屈将军一行套好马车启程时还不见女嬃的身影,仿佛刚才这位美若天仙的女嬃真的是仙女下凡,突然问又回到天上去了。

回到郢都,屈匄把屈原的父母找来,严肃而认真地将屈原随行时的种种表现和屈原与女嬃相遇的艳事给他们做了通报,并催促他们尽快为屈原张罗婚事。没过多久,屈原的父母就为其娶了一个显赫家族的女子为妻,但屈原的心里却始终没有忘记桃花江畔的女嬃。

女嬃也从心底里深深爱着屈原。为了配得上心仪郎君,她让父亲请来老师,全身心地学习琴书诗画,但就是不答应父母提出的出阁之事。眼看着女儿一年一年地长大而不肯嫁人,父母心急如焚。五年后,父亲终于弄明白了女儿的心思,原来女儿心中一直想着远在楚国都城的屈原屈公子。父亲便托大将军屈匀为媒,把女儿嫁给了屈原做侍妾。

女嬃不仅是屈原的侍妾,而且是屈原的知己。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桃花江后,他与女嬃隐居在凤凰山东面的山湾里,但久而久之被远近村民和过往商贾知道了,来探访屈原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带来的消息多是朝廷的人和事,或者是楚国丢城弃地的令人痛心的事。屈原身在桃江而心系朝廷,这样的消息越多,他越是心烦意乱。女嬃念及屈原已年过五旬,不胜世事所扰,便把家迁到了自己的家乡——花园洞。在这三面环山、清泉穿流、四季如春的村子里,他们养蚕种花,读书吟诗,过着甜蜜清静闲适的日子,据传花园洞的“三闾桥”就是他们在此居住时出资修建的,“马坪”是屈原进村下马的地方,“书房村”则是屈原读书的地方,屈原的传世之作《离骚》《天问》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女嬃去世后下葬在花园村的竹林里,据说屈原把自己心爱的宝剑作为他心爱之人的殉葬品也埋在墓里。

相隔两千多年后,我和我的家人、战友驱车造访了离桃江县城不足十里远的花园洞村。女嬃墓只可惜土坟上败竹横卧,荆榛淹没,既无墓碑也无人祭扫,而且被多次盗挖,令人叹惜。

我问村民彭新立为何知道这高山深处的一处荒冢是女嬃墓?盗墓者又在这儿盗走了什么?彭先生说,这片山是村里划给他的,所以对这里很熟悉;这个墓是由上辈人保护下来的,而且有考古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电视工作者多次来人考察过,认定这里是女嬃墓无疑。

屈原18岁成为楚国的文化侍臣,22岁代表楚国出使齐、燕、韩、赵、魏五国,两个月内完成合纵演说,诸侯共推楚怀王为首,联合攻秦。他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和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

但受封建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影响,屈原主张的“美政”思想和亲民政策与封建主的政治取向——极力维护家族利益——是格格不入的,屈原自然会受到贵族党的嫉恨和反击,被楚怀王所流放,终不得志,最后投江而死。但他的诗歌《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流传至今,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屈原对老百姓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几千年以来,屈原始终受到不同朝代、不同制度下的百姓拥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就是百姓自发纪念屈原的方式。能为一人的死而创立一个节日且流传上千年,试问,哪个帝王将相有他这样死而不屈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韩静霆

猜你喜欢
楚怀王凤凰山石碑
浅析《屈原列传》中楚怀王的性格特点
在凤凰山上
楚怀王贪小失大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凤凰山
凤凰山歌
想起那座石碑
端午节
罗塞塔石碑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