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石窟的分布、分期及其特征

2015-05-30 01:24张志云张帆
学理论·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榆林地区分期分布

张志云 张帆

摘 要:榆林地区石窟是陕北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分布于东部黄河及其支流流域,自北而南沿府谷、神木、佳县、米脂、子洲一线分布;历史上宋代和明代为该地区石窟开凿兴盛期。北朝石窟带有云冈中心柱窟以及龙门北魏晚期佛教窟的风格,造像人物清秀;唐代石窟人物造像趋于丰满圆润。宋金时期石窟多为方形佛坛窟,出现了密宗造像,明清时期的石窟造像趋于三教合流。

关键词:榆林地区;石窟;分布;分期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086-02

石窟是开凿于河畔山崖间的佛教建筑。其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种由僧人或者信众们建造的石窟在我国北方相继出现。陕西省是我国古代北方晚期石窟较为集中的地区,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目前全省已发现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50余处[1],宋代及其以后开凿的石窟约占三分之二。其中陕北榆林地区共有石窟寺(包括摩崖造像)60处,石窟造像多达230多尊。据《榆林地区志》记载,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年),佳县朱官寨乡金山之上就修建有寺庙(今金山寺前身),此为榆林境内已知最早的佛教寺院。随着佛教在榆林地区的传播,作为僧人的住所以及广大信众的参拜场地——佛教石窟在这一地区的开凿活动也兴盛起来。

一、榆林地区石窟的分布

榆林地区下辖一区十一县,依据榆林地区各地方志的记载及现有关于该地区石窟发掘调查报告,该地区现有石窟数量60处,除吴堡县和定边县境内尚未发现石窟外,其余各区县榆阳区13处、佳县10处、府谷县9处、神木县8处、横山县6处、米脂县和子洲县均为4处、清涧县3处、绥德县2处、靖边县1处[2]。具体分析,榆林地区石窟分布呈以下特点:

其一,多集中于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秃尾河以及窟野河等流域。石窟的开凿对于地质构造依赖性很大,要求岩体不能过于坚硬易于开凿,且具有良好的自稳能力,因此石窟一般选择完整性好、成层厚度大而比较均一的岩体[3]。在陕北地区,河流的切割使得两岸山岩外露,为石窟的开凿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客观条件。

其二,该地区石窟主要集中在东部个区县,具体而言自北而南沿府谷—神木—佳县—米脂—子洲一线分布。这与榆林地區境内中西部历史上沙漠化而无法开凿石窟有关。有学者考证,位于榆林地区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毛乌素地区从先秦到唐初都是游牧区,唐初“六胡国”昭武九姓在这里的滥牧导致毛乌素森林草原的破坏[4]。到两宋时期,毛乌素的沙漠化向东南拓展,明末到清初其推进速度就更快了。

其三,该地区横山县境内石窟多分布于古代交通要道附近。学者靳之林和温玉成均认为古代自凉州(今甘肃武威)经陕北的吴旗、安塞、横山通往代京(今山西大同)为一古道,其西通西域,东连辽东,称之为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大体沿秦代长城展开[5]163。横山县境内的8处石窟多分布于该古道附近。

二、榆林地区石窟的分期

依据榆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石窟的数量分布、建筑风格以及造像特征,可将该地区石窟分为三个时段:北魏至隋唐时期、宋金时期及元明清时期。其中宋代与明代为石窟开凿的两个兴盛时期。

1.北魏至隋唐时期。榆林地区北朝石窟仅为6处,主要有横山县石寺洼石窟、横山县接引寺摩崖造像、神木县虎头峁石窟、榆林开光城石窟等。以横山县接引寺摩崖造像为例,其开凿于横山县秦长城2.5公里处的波罗城东崖,为菩萨立像。据造像的风格近似云岗二期或更早,靳之林先生考证其为北朝开凿[6]。后历经明清时期重修,造像左侧下方镌有“明庚戍春三月朔波罗副将宛平金国泰游接引寺重修题记”。隋唐五代时期石窟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佳县玉泉庵石窟、榆阳区金佛寺石窟、靖边县千佛寺石窟、佳县化云寺石窟等。其中佳县玉泉庵石窟始凿于隋炀帝大业五年,为一佛道造像混合窟。

2.宋金时期。宋代是榆林地区石窟开凿的兴盛时期,表现在石窟数量增多、规模较大、分布较广。北宋时期宋夏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出现了军人参与开凿石窟的现象,以至于石窟与城寨伴生。宋代开凿的石窟主要有米脂县万佛洞石窟、横山县大寺洼石窟、佳县县云岩寺石窟、榆阳区罗兀城悬空寺石窟、绥德县天宁寺石窟、子洲县蔡老庄石佛像等。米脂万佛洞石窟位于米脂县城北7.5公里的王沙沟村,距无定河约0.5公里。该石窟开凿于北宋宣和至靖康年间(1119—1127年),此后又经历了元明两朝的多次扩建。现在的万佛洞,存有石窟22处。这些石窟深阔不一,或独入绝崖,或勾连贯通。尽管窟内大部造像被毁,但它为榆林地区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石窟,它堪称是榆林石窟艺术的瑰宝。金代石窟较少,主要有清涧县盘石岔万佛洞石窟和佳县龙泉寺石窟。其中盘石岔万佛洞位于清涧县石咀驿乡盘石岔村,始凿于金,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

3.元明清时期。元代石窟主要有横山县红门寺石窟、佳县佛殿堂石窟和佛堂寺石窟、子洲县花寺湾石佛洞、米脂县华严寺石窟、清涧县悬空寺石窟等。其中横山县红门寺石窟,位于横山县塔湾乡西南0.5公里处,北临芦河,开凿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后明、清均有维修扩建。

明代石窟达到极盛时期,主要有子洲县龙泉寺石窟、米脂县五龙洞石窟、绥德县晋溪洞石窟和祖师庙窟、清涧县丁家湾石窟、神木县东山石窟群、榆阳区洪门寺石窟和杨会塌石窟、府谷县洪济洞、石佛堂、圆通洞、朝阳洞等。子洲县龙泉寺石窟,位于子洲县苗家坪乡石窑畔村的寺院架下的石崖上,西北距县城30里,寺庙建于明代,是子洲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处石窟佛寺。该石窟外石壁上现存摩崖碑刻两块,其一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龙泉寺碑;其二为明万历己己秋(1605年)重修龙泉洞碑记。

清代石窟主要有神木县兴龙寺石窟、榆阳区红柳滩石窟、神木县盘龙山石窟、府谷县石窑沟石窟和罗汉庵洞等。神木县兴龙寺石窟,位于乔岔滩乡桃柳沟寨山顶部,始建于道光年间,后历经多次修葺形成庙群。整体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长方形四合院样式,以典型的陕北窑洞为主体。庙内壁画均为民国时期遗存,另遗留有清咸丰六年(1856年)铸大铁钟一口,咸丰七年(1857年)铸铁磬一个,清道光年款碑刻两通,清光绪年款碑刻两通。

此外,榆林地区还有年代无法考证的石窟,如府谷县千佛洞石窟、神木县青龙寺石窟、佳县清风祠、横山县永兴寺石窟群、府谷县石山石窟等。其中神木县青龙寺石窟,位于境内花石崖镇马家湾村南300米的佛堂山东侧,东距黄河支流杨崖沟河约3公里。该石窟始凿年代不详,宋代和清代有过维修,为神木县新发现的较为少见的早期石窟,对研究该时期陕北地区的石窟凿刻技术、建筑风格以及宗教活动方式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榆林地区石窟的特征

整体而言,榆林地区石窟除米脂县万佛洞、神木县高家堡万佛洞外,大多为小型石窟,很多石窟甚至仅有一个洞窟。石窟内的造像也多呈现模化,且刀工、技艺较敦煌、云冈等石窟群差距较大,这是财力和艺人工艺水平等客观因素决定的[7]。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地区石窟又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北朝是榆林地区石窟的开创时期,在形制上继承了云冈中心柱窟以及龙门北魏晚期佛教窟的风格,以小型化为特征,人物造型清秀。造像反映了较明显的、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地域特征,继承了陕北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以繁密的阴刻平行线装饰,形成了其石窟造像的独特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6]。隋唐五代时期石窟,一般规模较小,开始出现了佛道造像混合石窟,如隋代佳县玉泉庵石窟。在雕刻风格上,造像无论是动作、相貌、服饰各方面,都倾向于靠近现实生活,而且多样化,造像趋于精巧,尤其重视腹部与双手的刻画,即由北魏秀骨清像向盛唐丰满圆润型转变。

宋金时期石窟开凿兴盛,不仅规模和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形制上,宋代石窟继承了唐晚期佛坛上加背屏同窟顶连接起来的建筑风格,同时发展出多种形式的佛坛窟。其特点为窟形大都是仿木结构的佛寺结构,方形窟前凿檐,窟中心凿佛坛。在其造像上,这些佛坛上的主尊,均是单体的可以挪动组合的立体造像,一般与人大小相等。而在主尊的佛座比隋唐时期华丽繁缛,并受到南方宗教造像艺术手法的影响,填补了宋金密宗造像的空白。

元代石窟在形制内容和造像都承袭了北宋石窟,且制作手法更趋于写实,更接近于反映现实生活。雕刻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刀法细腻,佳县佛殿堂石窟最能体现这一点。明清时期是榆林地区石窟开凿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石窟数量十分大,且石窟修建规模也很庞大。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因此,石窟中三教合流特点更为突出,罗汉、道教天尊、祖师、八仙等造像聚于一窟,壁画、泥塑乃至木雕增多,时代色彩也更加浓厚。

四、结语

榆林地区石窟作为陕北地区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仅次于延安地区。石窟多分布于东部黄河及其支流流域,自北而南沿府谷、神木、佳县、米脂、子洲一线分布;历史上宋代和明代为该地区石窟开凿兴盛期。北朝石窟带有云冈中心柱窟以及龙门北魏晚期佛教窟的风格,造像人物清秀;唐代石窟人物造像趋于丰满圆润。宋金时期石窟多为方形佛壇窟,出现了密宗造像。明清时期的石窟造像趋于三教合流。石窟的开凿和石窟造像的雕刻,体现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对榆林地区石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传播、民众信仰文化以及雕刻石刻艺术。

参考文献:

[1]韩伟.陕西石窟概论[J].文物,1998(3).

[2]榆林地区地方志编纂小组.榆林地区志[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3]张多勇.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09(1).

[4]走进毛乌素追踪沙尘暴.[N].内蒙古晨报,2010-03-26.

[5]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靳之林.陕北地区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J].文物,1989(4).

[7]走近榆林古代石窟雕塑.[N].榆林晚报,2012-05-16.

猜你喜欢
榆林地区分期分布
保护林业资源 发展榆林经济
榆林地区老年人体育建设的现状与生活方式原则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分布与变化趋势探析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榆林地区樟子松营养袋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