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015-05-30 23:36冯红崔龙滨
学理论·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黑龙江省

冯红 崔龙滨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进步,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整体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不仅仅存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当前,农村文化活动贫乏、娱乐休闲活动少、人才流失量大、经费短缺等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分析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之上,探索当前全省在建设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根源并且提出对策,从而使得文化能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起到促进作用,以期对黑龙江省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18-02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之下,着手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黑龙江全省就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黑龙江全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投入超过50亿元,其中大约20%倾向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以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建设(如表1)。从表1之中可以明显看出,黑龙江全省在2011年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数量、从业人数、藏书量以及支出上面均比2006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藏书量更是从1 570万册猛升到3 899万册。可以说,黑龙江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目标。除此之外,黑龙江全省文艺下乡活动,文艺培训班等同样也取得较大成绩。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几年以来的不懈努力,黑龙江省政府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大规模的经济投入更是为黑龙江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表1  黑龙江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综合情况分析表

除此之外,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素质、农村文化建设市场以及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方面建树同样喜人。但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来看,形式并不乐观。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较差、地市政府对于经济建设过于重视的地区,无论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素质以及农业科技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最终导致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反而拖累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现象。

一、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文化建设投入巨大,但是考虑到农村原有基础条件的种种不足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相关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向前进步的最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满足当前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要条件。但是以黑龙江省文化统计局2012年统计年鉴相关资料表明,在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状况。根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共有1 652次,与2010年持平,举办展览2 581次,远远低于2010年的2 988次。与此同时,部分农村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以及历史因素影响,相关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之后,利用率非常低下。

2.农村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低下

黑龙江省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境内包含丰富的特色文化遗产,但与全国相同,这些特色的文化遗产大多都分布在农村。对中国相关文物部分进行调查发布之后的所有文物单位之中,大约有60%的都集中于农村地区,除却文物单位之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是集中于现代化色彩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但是,在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文化遗产依赖的社会生态环境显然遭到破坏。部分地区甚至将一些文化古迹旧址、古村落等等强行拆除,然后旧地复原。因此,这种将地域性文化保护片面理解为进行社会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方式,使得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受到严重威胁。

3.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管理不健全

在黑龙江省部分农村,由于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欠规范,导致农民难以享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部分“文化垃圾”在农村文化市场上开始出现,“黄赌毒”、封建迷信、暴力淫秽书刊等等在某些地区重新抬头。部分文化厅、录像厅、网吧已经变现成为藏污纳垢的集中场所。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负面影响,同时也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另外,随着国家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提倡,在黑龙江省部分农村出现了一些由民众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这部分文化组织往往既没有在相关部门登记,也不会受到监督,一方面导致演出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其演出涉及内容也同样有待商榷。

4.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非常重视。中央财政连续财政投入,使得全国农村基础教育都受益。在这种情况之下,2012年黑龙江全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全省财政教育投入总量达452.6亿元,其中63%的教育投入到农村中小学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上面。但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本质性改变,具体体现在:

(1)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历史因素影响,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教育财政都倾向于城市,农村基础教育由于长期性投入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教育的需求,加之部分农村地区财政投入大多数集中于重点学校,导致本就財政紧张的普通学校空间更加局限,“教育垄断”和“教育不公平”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

(2)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亟须强化。教育是支撑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关键环节。当前,广大农村教师为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农民素质方面做出的贡献非常卓越。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强化。教师能力欠缺、教师知识体系不完善以及教师培训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三大问题。

二、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体对策

1.提升农村对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既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历史因素影响,大多数地方忽视文化传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全忽略,最终导致文化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统筹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

2.多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并保障资金投入落实到位

从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精神生活,是各级政府肩负的重要责任之一。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1)调整现有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积极作用,加大向农村文化建设的倾斜力度。与此同时,在乡镇扶贫资金之中,也应该积极调整投入方向,转向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强乡镇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本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

(2)统筹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政府要审时度势,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比例和投资力度,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财政体系。除此之外,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严格落实各项文化政策,提高對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集中有限财力,对于部分群众呼声较高的文化项目予以建设,以保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有效抵制腐朽思想对于农民群众精神层面的污染。除此之外,对于部分传统历史文化同样要予以重视。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单一农业模式,围绕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产品及其附加品的市场竞争力,以规模求效益,最终形成区域特色。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进行管理,坚持集体产权和个人承包相互结合,不断招商引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之配套。从其本质上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社会各界全面参与,以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网络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劳动群众个人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新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当前黑龙江省地方同样应该响应国家号召,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核心,以乡(镇)文化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为代表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应该尽快加强农村“三大文化工程”,健全广播电视、文化信息和电影服务网络,以能够满足农民基本需求。

(2)挖掘和拓展黑龙江省地区农村文化资源。地方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宝贵财富。加大农村文化产业开发,促进特色文化之乡创建。在弘扬地方文化特色过程之中,要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加大宣传方式和特色包装,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例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新安镇西安村,在20世纪80年代之时,西安村仍然背负巨额债务。改革开放之后,其凭借紧邻中朝边境的优势,积极向外输出来外人员。进入21世纪之后,富裕起来的西安村人开始建设农村,实施“村民节”,发展特色文化。经过不懈努力,西安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等。

三、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其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使命。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同时起到管理与监督的作用。从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投入与建设的维护与管理同时着手,避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关于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J].广东经济,2008(1).

[2]邱刚.郫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熊倩.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以南昌县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

[7]王玉燕.西部农村地区建立公办幼儿园的可行性研究[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1).

[8]陈秋芸.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徐家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先进文化传播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农村公路建设意义重大 问题尚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