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5-05-30 01:01杨承梁
学理论·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

杨承梁

摘 要:基于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构建原则及课程设置内容,为保障信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实施,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创新创业型的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财力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信管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为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进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自1998年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以来,全国开设信管专业的高校数量快速增长到400多所,但就业率却较低。根据麦可思公司2011-2013年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信管专业均被纳入本科黄牌专业的名单,也就是说该专业就业率低、薪资较低、就业满意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信管专业源于多个专业的融合,而教学过程中并未实现课程的真正融会贯通,学生所学知识仅是多个专业部分课程的简单堆砌,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训练,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脱钩严重,根本没有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不能有效地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造成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如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一、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基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变迁,其人才培养经历了技术型、工程型到如今的复合型的路径。技术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源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侧重于学生程序设计技术能力。但随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突显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关键作用,于是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技术型转向工程型,核心课程转变为经济管理类、工程数学类、计算机类、系统工程类四类课程。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也成为企业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两类信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了,而需要的是具有专业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信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素质能得到突出发展,并能将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的实践相结合,进而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从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内涵的角度来看,其应包含基础素质、专业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三个方面,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基础素质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自由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高的劳动技能素质等。专业职业素质包括信息搜集分析能力、信息平台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研发能力、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专业领域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1]。创新创业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2]。

信管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三个层次的素质应通过高校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来实现,教育实施过程中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目前,高校的教育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上相对已经比较成熟,而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互依赖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广泛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在通识教育所获取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创业活动,才能获的社会商机,实现教育效果的社会化,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专业教育体系中必须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理念,也是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孤立于专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活动,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是系统的、全面的,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保障各个方面的融合。信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动态跟踪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成果,信息專业学生通过专业教育所获取的知识和理论是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生成的深层根基和源泉,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关键是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相应改革的最大难点也是如何实现传统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转化和过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明确二者的课程内容是相互补充但相互不可取代的。一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离不开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中获取的开创意识、技能和精神,开拓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和继承专业知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路径。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专业课程涉及面窄,二者相互弥补;专业课程学习所获取的职业、行业知识和背景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和载体。

二、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前文的分析,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在基础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使受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相关的精神、道德、知识和能力并且具有强大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自我力,在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领域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

(二)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课程设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所获取的素质、能力与知识结构。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出发,信管专业课程设置要遵循如下原则:其一,结合信管专业自身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其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要与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衔接;最后,突出专业教育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紧密结合,在信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创新创业思想。

(三)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各高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有信息管理及應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三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管理、会计、统计、法律、数学、体育、外语等管理类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外,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知识模块、组织和管理知识模块和系统开发理论知识模块三类专业课程模块上的倾向性[3]。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及系统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通信网络等课程。组织和管理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组织理论、信息管理、组织行为、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计划、计划管理等课程。系统开发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IT项目管理等课程。通信教育模块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社科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除了理论课程模块外,高校信管专业还设置有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调查和毕业设计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要体现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各个模块,够建既有特色而且系统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具体设置如下:

1.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丰富学生创新知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基本概念、和创新创业活动有初步的认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实际开设“创业学”“创新创业理论”“创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这类课程可以是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企业创立、团队建设、企业管理、融资及风险控制、法律与财务、沟通与谈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考虑到该类知识是信管所在管理学科的基础课内容,就需要根据实际做好课程的协调和整合。

2.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关键,要求在信管专业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创新创业元素,对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学生基于信管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能力。

依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4]可以看出,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领域主要是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两方面。基于这两方面专业职业需求,国内高校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开发模式和信息管理及应用模式[3]。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专业市场调查、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信息产业领域的典型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的创新性研讨等课程。从具体实现路径来看,可以增加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研究与教育内容有利于学生增强职业定位、明确创业目标、增加课程学习的目的性;可以增加专业领域学生参与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机会,使得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科研活动,增强其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利于今后的技术创新、技术创业;可以适当提高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案例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和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对这些经验、教训的理解和认识,从理性上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这些课程内容既可以单独开设,也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关键是要把这些零散于社会、行业甚至是生活中的素材变为适合学生的素材。

3.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类课程是指在专业实践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深入培养提供了路径。创新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就能完全掌握,需要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发展和提高。它强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可以包括如下内容:其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和环境。若有条件也可以依托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园,充分利用园区孵化器功能及其支撑和服务体系,以产学研项目为驱动指导学生创办和运作企业,使学生创业能力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二,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并尽可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有意识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其三,开展模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其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实施创业实践教育。

三、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

除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应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院系和教研室也应该成立相应的创业教育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服务机构的设立是提高创业教育成效、有效整合资源的重要举措。可以更高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搭建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审查和辅导学生的创业项目,整合各类创业资源,为学生创业所需资金的筹措等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二)建设创新创业型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创新创业型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师资队伍素质既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就业工作指导员以及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现状,学校和院系应制定相关制度允许和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选派教师进行创业培训,并且可以根据信息管理的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聘请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形成一支由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创业团队指导教育和校外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保证创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需要。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评估和激励机制。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贯彻以能力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评价观,创新型教师的师资评价观,以“终极性与形成性结合,多维度、动态性”评价,代替单一的、静止的评价。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应增加创新创业素质的内容,设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学分模块和激励机制。

(四)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教学方法,要侧重于项目和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体验,为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案例式、互动式、实训式和模拟式教学方法。积极接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革新,探索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环节,进行探究式教学和沟通合作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增加财力和物质保障

在国家日渐重视高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各级组织也应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增加经费投入,完善物质保障。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启动需要启动资金的支持,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创业社团、创业培训、实验室建设、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等都需要相应经费支持和场地保障,学校应将相应经费列入预算,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大平,宋悦.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现状[J].企业导报,2011(19):182.

[2]王乐芝.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结构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87-88.

[3]周中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目标及课程设置初探[J].内江科技,2007(7):144-145.

[4]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