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影响

2015-06-05 03:48张红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24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患病率

张红梅

公主岭市八屋镇卫生院,吉林四平 136115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是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30%,具有发病快、超高病死率、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的压力及负担[1]。由于高血压治疗存在“天花板效应”,因此高血压管理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早治疗早获益。该研究中所有患者进行了一年以上的早期管理,通过观察和分析所有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探究高血压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2—12月某院收治的500例高血压体检患者进行回访调查。其中男性患者265例,女性235例;年龄为 38~75 岁,平均年龄为(54.6±4.5)岁,患病时间5~20年,平均患病时间(11.3±4.5)年。所有患者均有吸烟史,且烟龄在5年以上者187例,严重酒瘾患者179例,肥胖患者134例。高血压分级:Ⅰ级高血压195例;Ⅱ级高血压173例;Ⅲ级高血压132例。心脑血管患病例数包括脑卒中43例,冠心病31例,肾损害29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调查研究。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00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分为Ⅰ 级高血压、Ⅱ级高血压、Ⅲ级高血压,见表1所示。

表1 高血压分级标准

②排除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以及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患者。

1.3 调查方法

对500例患者采取电话、上门、邮件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访问。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高血压病史、自我管理情况、危险因素、终点事件、心血管病状况及治疗、用药情况。对患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将调查状况与患者早期管理前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1.4 早期管理内容

①所有患者在早期管理前均进全身体检,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详细了解患者一般资料。②成立高血压研究小组对本次研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安排医护人员定期集中培训,复杂患者生活方式教育和监督,每个月随访1次,对早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影响因素进行动态追踪干预。③根据血压分级和体检档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以改变患者生活方式为主,医疗建议其次,以1年为期,每月根据患者各项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作为调整管理方案依据。④生活干预。嘱咐患者合理饮食,戒烟忌酒,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多进行有氧运动,如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羽毛球等。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保持在15~30 min左右,以身体出汗或感到疲乏为止,结束后散步10 min,恢复身体机能,但严重高血压患者运动不宜过多。保持乐观心理,患者每6个月需向心血管专家进行健康咨询,每3个月健康管理顾问致电或上门随访,此外还需在患者群体中定期组织高血压控制专题讲座,健康生活专题讲座,并为患者发放相关书籍资料和音像资料。⑤药物治疗。患者应遵从医嘱,按规律服药,持续进行降压药物治疗,切忌随意停药,否则易导致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对心血管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血压不宜降低过多,避免影响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

1.5 观察指标

对管理前后血压状况和心脑血管患病率进行观察分析。血压达标: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3]。控制稳定率=血压达标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将上述所有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正态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实施早期管理前,血压控制稳定率53.2%,血压达标率19.6%,管理后血压控制稳定率72.4%,血压达标率59.2%,两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0,χ2=32.839,P<0.05)。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水平和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②早期管理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4.8%,明显低于管理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3 讨论

高血压属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且危害严重,据临床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并发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并发症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致死与致残的重要影响因素,证实了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息息相关[4]。因此,对患者实施高血压早期管理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表2 早期管理前后患者体质量、总胆固醇、血肌酐水平比较(x±s)

表3 管理前后心脑血管时间患病率对比[n(%)]

3.1 不良生活习惯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患病率的影响

该研究中所选取的500例患者中包括烟龄在5年以上的患者187例,严重酒瘾患者179例,肥胖患者134例。芦燕玲等人[5]的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摄入钠盐量、高脂肪、高热量过多的食物,长期缺乏锻炼,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导致血压和血脂增高,加速动脉硬化生成,冠心病与脑卒中的患病率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与本次研究相符,在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早期管理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充分证明了通过作息规律、健康饮食、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定期监测血压、规律服药,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

3.2 血压控制对心血管事件患病率的影响

吴爱明等人[6]在研究中表明,基线血压值高于正常范围(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的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高达42%,患脑卒中的风险达39%,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舒张压每升高5 mmHg,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相对增加2.3%。该研究对5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调查研究发现,血压控制不稳定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要高于血压稳定患者,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因此,血压控制对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影响重大,若在患者早期血压在可控范围内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控制血压的稳定性,可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该研究对患者实施早期管理后,血压控制稳定率72.4%,血压达标率 59.2%,收缩压下降(16.48±2.09)mmHg,舒张压下降(10.78±0.69)mmHg,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4.8%,明显低于管理前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31.4%,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由于高血压患者病情持续时间长,易受生活习惯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且对心脑血管时间患病率有极大影响,需终生监测血压值和服用降压药物,因此高血压需及早防治,在患病早期进行正确生活习惯指导和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邢凤梅,董岩,陶杰,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8):956-960.

[2]吴寿岭,张颖,阮春雨,等.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397-401.[3]谭晓桃.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J].广西医学,2014,43(9):1306-1308.

[4]李富芳.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治疗依存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9(31):221-222.

[5]芦燕玲,潘伟琦.老年高血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130-132.

[6]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等.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梗死事件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308-1310.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患病率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