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2015-06-05 13:48李允新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李允新

摘 要:本论文联系教学实际,从“在读听中感知”、“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在思考中抽象”三个方面,递进式探讨了低年级数学审题习惯培养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审题;习惯;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04-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能早尽早,如等发现问题再来进行纠正,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在进行低年级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许多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是没看清题目,没明白题目的意思。只要老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遍,学生马上反应过来,或让学生再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老师往往会判定说这些学生是粗心的,其实在粗心的背后显露的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审题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读听结合,感知题意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

1、“帮”读。

(1)课堂教师范读、课外请家长读题。

一年级学生初入学识字量少,无法自行读题,导致不能明白题意,不能按要求完成题目;但在读题前应先请学生认真听清题目,很多情况下只要教师读题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并完成;课外同时要求家长给自家孩子读题。

(2)课堂教师带读,学生指字跟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识字量逐渐增加,老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手指头指字跟老师读题;读题时要求学生不增字和减字,题目复杂时读完后适当解释题意。

为避免让学生产生依赖,在“帮”的基础上逐渐发现能独立读题的同学,请他们带读,并表扬,适当奖励,其余同学要会原题复述一遍给同桌听。

2、“趣”读。

初入学儿童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充分变换形式,才能充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识字量较多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读,当小老师是学生觉得最荣耀的事,因此努力地把题读好;读题前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清楚,会请个别学生进行复读。

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方法,应用到读题中来。这样摒弃了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1、“圈”图文理解题意。

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P50第7题。

像这种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不懂得结合理解,不明白在讲什么,在那里搁笔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了。这时老师先请学生圈出丁丁的信息,剩下的就是佳明的信息,再让学生分析佳明投进几个10分球和几个1分球,依次解答两个问题就没有太大的难度。

2、圈画“关键字”理解题意。

如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出版的小学生学习指导丛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0第四题,第(1)题: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的数是5,这个数是( )。

很多学生看完一遍后马上写出(35),这时我要求学生再看一遍题目,画出题中关键字,学生画了“两位数”、“个位”、“十位”,很快的他们就自行改正了。改正后要求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自己原先会做错,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完成题目。但还是得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动手圈画,细心观察,认真做题,避免再出现相似的错误。

3、分级标注,整体理解题意。

学生自悟自得审题不细、盲目下笔是解答问题的大敌。因此教师在呈现题目前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读全题的良好习惯,才能使问题有解答正确的机会。

如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出版的小学生学习指导丛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6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四)第一题:

很多学生都只圈第(1)小题,再完成填一填。第(2)、(3)小题都没圈就填一填和选一选了;这时引导学圈一圈,填一填,选一选

(1)38朵花,10朵扎成一束,能扎几束?

(2)5个草莓装一盘,装了6盘。如果10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3)6个盒子能装下这些面包吗?能( ),不能( )。(在正确答案的后面画“√”)

让学生明白大题的要求是适合每个小题的。才不会理解错误,完成时出现问题。

三、读后思考,提取数学信息

学生读题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审视题意。教师让学生对一些不理解或有疑问的题提出质疑,由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大胆提问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

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第4题

读完题后,有学生马上被图吸引过去了,说:老师,图里不够20人,还有学生说:图里不够14人;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图里画的人和文字的人数不符,图里到底能让我们看到多少人呢?

学生进入思考中,再一次观察理解题意。

就有学生来回答,图里最多能看到14人,因为这是在讲捉迷藏的游戏,“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多余的。

生再次产生疑问:怎么图里没看到那么多人,那是为什么呢?

没数到有14人那是因为有一些人已经藏起来了。

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疑”,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了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