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2015-06-05 16:03康胜军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古典意境诗词

康胜军

摘 要: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忽略一点:学生是人,老师是人,诗人同样也是人。无论是诗歌大家还是词赋圣手,在创作时也均是基于人的基本感情去激发灵感、成就文辞的,而且诗词中的这种情感越是鲜明就越会脍炙人口。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86-01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所在,历代诗人的传世佳作被大量地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古典诗词教学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却在古典诗词教学上犯了“浅尝辄止”的错误,未能充分地挖掘诗词所蕴含的精神养分和文学价值,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流失,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工作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正确地讲授古典诗词课文、真正地向孩子们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与价值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几类在诗词教学中常见的困难,就此问题一作分析:

一、听不懂

囿于作者生活年代和文化经历的差异,古典诗词往往在字词使用、句段排列和感情表达上与现代作品有着很大不同,使中小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感到较大困难,很难像学习现代课文那样通过理解字面意思而渐渐地领会作品内涵,即使勉强将原文背过也只是“空知其字、未明其情”,机械性地阉割了古典诗词学习的意义。

面对这一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常常把讲解诗中字词视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深抠、细讲某一个字词的含义,而后令学生将讲解内容熟记于心,考试时“照本宣科”即可。这种做法也许确实可以成功应付考试题目,但学生在得分之后仍会对考查内容一知半解,使古典诗词教学流于形式。

其实,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忽略一点:学生是人,老师是人,诗人同样也是人。无论是诗歌大家还是词赋圣手,在创作时也均是基于人的基本感情去激发灵感、成就文辞的,而且诗词中的这种情感越是鲜明就越会脍炙人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的不仅是具体字词的含义,更应该是作品整体的内涵情感,也就是“意境”,只有通过调动自己和学生相似的情感、渲染诗词所表现的精神世界,才能切实领悟作者的心灵天地,从而有效、快速、长远地吸收作品的核心精华。

譬如在教授王维的《渭城曲》时,教师应重点把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首先通过文化补充的方式把“酒”在古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象向学生做充分介绍,而后可借助富有美感和诗意的现代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杯酒送别图”,甚至可以借用身边实例去引发学生的此种情感,则全诗感情不必字字深究自可跃然纸上。

二、记不住

古典诗词的背诵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受教育者相关素养最为直接、集中的表现方式。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黄金阶段,背诵课本中的古典诗词理应不成问题;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背诵存在严重的机械性、片面性和强迫性元素,使其背诵效果差强人意,难以满足考试和日后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许多语文教师将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学生“太懒”、“不专心”,不断加大强迫学生反复吟读、背诵的力度,希望通过高负荷、高密度、高频率的重复行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这样做的结果有时却适得其反:更多的学生出现了记忆混乱或断续的问题,教学效果再打折扣。

其实记忆不牢固是和理解不透彻相依而生的,正是由于之前的诗词讲解疏于意境的营造,之后的背诵才会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开始诗词新课讲解时,如果能在诗词意境的建立与渲染上下对功夫、下足功夫,令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寓于诗词中的自然情感,那么这种情感必会反过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关联性地缀连起组成作品的字、词、句、段,使诗词背诵变得水到渠成。

如在讲授金昌绪的《春怨》时,要通过“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为什么不让它“枝上啼”?“惊妾梦”又会如何?原来是会让人“不得到辽西”——使之在询问中不断推导出各句间的因果关系,在树立意境的同时为其背诵本诗找到合适的方法。

总而言之,意境的营造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法,它能够利用人与人之间所共有的情感纽带实现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串联,令诗词的理解、记忆和使用变得更加迅速有效,也可以间接地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为之以后的进一步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软性基础。

猜你喜欢
古典意境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