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自制实验 提高课堂效率

2015-06-05 19:39潘炳锋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提高实验

潘炳锋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使同学们有效地掌握基础物理知识,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培养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光学和电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关键词: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91-0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使同学们有效地掌握基础物理知识,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培养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光学和电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光学和电学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光学和电学实验器材,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做好光学和电学探究实验还能使学生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学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和强化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验证物理规律,探求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操作、测定,得出结论,无疑是培养与锻炼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好的机会,更能有效地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创造才能。

一、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探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时,存在着下列问题:(1)实验器材匮乏,设备陈旧。平时我们做光的反射和折射演示实验时,由于没有得心应手的实验器材,往往要花费不少时间准备平面镜、玻璃缸、红色或蓝色墨水、激光笔、量角器、白纸等等,耗费了教师不少精力和时间。(2)实验操作比较复杂。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老师学生操作实验时比较麻烦,特别是做光的折射演示实验时,老师既要拿着激光小手电,又要制造烟雾或背景,以便学生能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另外还要指出法线,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教师都要手忙脚乱,更不用说学生探究了。(3)实验效果不太理想。由于干净的空气中不能显示激光的传播路径,若玻璃缸中的墨水色泽不合适的话,折射光线也不易看清,因此实验效果往往很不理想。(4)教师演示实验多,学生探究实验少。正是由于缺少方便易用的实验器材,因此光学和电学实验一般以教师演示的居多,学生探究的极少。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当前中学物理中迫切需要一套简单易用的光学和电学实验器材,便于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进行探究。因此,我就设计并自制了一套光的反射和折射探究实验器材。

二、自制光学教具的原理、操作方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1、原理图(如右图)

2、操作方法:

(1)光的反射。使一束激光射向透明容器的底部(平面镜)上,调整好透明容器的位置,使得入射点恰好在圆弧形的圆心上,学生能观察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已标),并根据底面上的刻度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将激光小电筒沿圆弧形轨道移动,即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学生能清楚的观察到反射角的大小变化情况以及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调整入射点的位置至底板边缘处,用另一底板接收反射光线,并转动另一底板,即可证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光的折射。将实验容器的下半部分装满浅蓝色墨水,上半部分吹入白色烟雾,将整个容器封闭好,固定在刻度板上,并使激光斜射到空气和墨水的分界面上,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移动激光手电筒,观察入射光线改变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及变化。移动激光,使光线垂直射到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时,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方向,并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3)光通过玻璃砖时的光路实验。将透明容器换成玻璃砖,重复上述步骤,可观察到光通过玻璃砖的光路。

3、器材特点。(1)结构简单,造型美观(2)光路清晰,效果逼真(3)操作简单,方便易用(4)观察持久,操作性强(5)节省耗材,便于保存。

三、自制电学教具,完成多种电学实验

在我们校园里,经常会看到电工师傅从教室里换下来的废旧日光灯管。我利用日光灯管两头的废旧灯芯,它能很方便的完成初中三个电学实验。

器材:干电池2节(带电源盒),分别从40瓦和20瓦的废旧日光灯管中取出的与灯脚连着、未断的灯丝两只,已断灯丝的灯脚一只,预先短路的灯脚一只,2.5V灯泡一只,日光灯灯座2只,电流表一只,开关K,导线若干,火柴(或者探针式温度计)。

1、用小灯泡和废旧日光灯的灯丝演示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1)将装有小灯泡的日光灯脚插在日光灯座A上,将有日光灯丝的灯脚插在灯座B上,则小灯泡与日光灯丝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K,注意观察小灯泡的亮度;(2)将火柴点燃,加热日光灯灯丝B,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何变化?(看到它逐渐变暗,这表明日光灯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将火柴从日光灯灯丝下移走,停止对日光灯灯丝加热,看到小灯泡又会变亮。这说明日光灯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4)若灯泡亮度变化不明显,也可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灵敏电流表,则效果更佳。

2、用两只废旧日光灯的灯丝演示焦耳定律。苏科版物理9年级下册《电功与电热》章节中“探究影响热效应的因素”实验中,课本上设计的实验取材不太容易,制作起来也不太方便,平时教师上课探究时要么用其它等同效果的实验替代,要么就根本不做,仅仅口头上讲实验。正是有上述原因,我利用废旧日光灯里的灯丝设计并制作了焦耳定律简易演示仪,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20W和40W的两个灯丝分别插入两个灯座中,两个灯座预先串联好并通过开关接到电源上,将两根相同的火柴棒分别放在两根灯丝上;2、接通电源,并开始记时间,仔细观察火柴棒的燃烧情况,观察到20W的电热丝上的火柴先燃烧。(最好用探针式温度计插入线圈中,能直观的看出温度的高低,即灯丝放热的多少);3、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当导体中电流相同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有关,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4、研究导体产生热量与电流的关系时,应将A灯座短路,而将40W的灯丝插入B灯座中,分别改变电源电压(即改变电流),分别记录下火柴头从冷却状态到开始燃烧的时间;5、分析并得出结论:当导体电阻相同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有关,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6、分析家用40瓦的灯泡时,用手摸灯泡在通电半分钟和一分钟时所感觉到的发热程度,这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导体产生热量还与通电时间有关,当导体中的电流和电阻相同时,通电时间越长,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以上自制教具取材容易,电路简单,制作也极其方便,经笔者实践证明,实验稳定,效果明显,成功率高,实验用时少,课堂效率高。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提高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