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

2015-06-05 05:24赵影杨光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健身太极拳哲学

赵影+杨光

摘要:太极拳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充满着生命哲学,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太极拳有了认识上的质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健身哲学要素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对太极拳运动负荷、呼吸方式及健身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太极拳的健身哲学进行现代科学阐释,具有时代的普适性。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哲学;现代科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1-0028-05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之极、绝对、唯一之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其“一”即太极。他认为宇宙是个太极,人体也是个太极,万物各自为一个太极。而阴阳,则是太极这个整体中所包涵的两大要素,所以说太极是阴阳的合胞体。一切事物的稳态都是阴阳协调、中和,既对立又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整体观的体现。由于时代需要,太极拳实为技击而建,同时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涵了疗病健身的因素。太极拳柔和缓慢,重意念,使神气内敛;动形体,以行气血;调气机,以养周身,这也与古代养生观一脉相承。太极拳与易筋经、五禽戏同属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畴一“动以养生”“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太极拳以儒道哲学思想为基础,以“炼形”为手段,不同于西方体育对肌肉壮硕、骨骼强健的追求,而是以脏腑气血的健旺达到筋骨的强健。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的重点从太极拳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转向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及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体防病功效。本研究即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太极拳的健身哲学进行全新的阐释。

1 松静自如,负荷适度——促进神经调节和免疫功能的发展

1.1 太极拳的松静调节可增强免疫机能

太极拳是一种顺其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去调整和强化人体本能,开拓人体潜能,而使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平衡和自由。因此,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必然是在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都能顺从意念的需要,达到既协调又有序,既迅速又灵活,既松柔又有弹力地“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即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引导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使大脑信号与肢体动作同步化。

“打拳心是主”“拳要松,心要静”,这就要求练拳时,思绪全部集中于动作本身,排除杂念。中医理论认为,七情乃致病的根源之一,而其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就会导致七情过激。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乃无处”。意思是说,为人处事,如不能以平和之心对待,必将被喜怒忧思所困。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欲不得则求之,求不得就会带来困扰与烦恼,尤其是当今社会中,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神经,患得患失,心浮气躁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并由此产生了诸如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心理一生理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太极拳就是通过把人的精神和意识转嫁于拳架行走之中,逐渐达到“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的内心境界。正如孙禄堂先生所言:“六气所侵,七情所惑,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其虚灵之气”。

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增强免疫功能,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长期经由“松”的调节,“静”的绵延,“用意”之静逐渐演化为“恬淡”心灵之虚静,使习练者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心理应激能力及抗压能力提高。心理神经免疫学中对孤独、隔离、离婚、创伤事件的表露等方面探讨社会支持对免疫及免疫介导的疾病的影响时发现:分居或离婚女性其疱疹2抗体较多,NK细胞数较少、活性差,对PHA和ConA的淋巴细胞增殖应答也较弱。同样的结果也从分居或离婚的男性被试身上得到证实。对新婚夫妇的研究发现,夫妻中表达更多敌意或消极的一方,其NK细胞活性降低(持续约24h),对PHA和ConA的增殖应答趋弱,几乎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无论情感的还是特质的)都与NK细胞活性增强、对HPA(而非CnoA)增殖应答增强有关。有研究发现,10名年龄55~65岁的女性,在为期半年的24式太极拳锻炼前、后分别接受了NK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测定,结果中老年女性进行太极拳锻炼(每天1次,每次1h)后安静时的NK细胞数量增加1%,IL-2浓度升高4.81pg/ml;一次练拳后即刻较安静时的NK细胞数量增加2. 46%,IL-2浓度升高10. 43pg/ml。张勉等研究发现,在5周太极拳锻炼后的安静时,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含量、CD4 +/CD8+比值分别升高9%和1.74;IgG、IgM分别升高1.96 mg/ml和0.37mg/ml。不难看出,太极拳运动后,人体免疫水平在正常化或在正常范围内的提高。人体免疫系统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通过共用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产生联系。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躯体与大脑均处于充分放松与虚静之中,此时,神经中枢会发放相应的指令及分泌相关激素调节免疫水平,并通过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加强增强免疫功能。

1.2 太极拳是一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

周之华等对24式太极拳运动强度研究时证明,全套太极拳运动中平均心率为121次/min,最高时达到133次/min,具体动作是在做“左右蹬脚”“左右下势独立”时,运动结束时HR为130次/min,在有氧代谢体育锻炼的最佳负荷区间内,相当于中老年人运动强度的50%~80%,因此是适合中老年人习练的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陈文鹤等在对太极拳能量消耗研究时采用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高(膝关节屈膝角度为150°)、低(膝关节屈膝角度为120°)架势进行比照,结果发现:杨式太极拳高架运动过程中平均心率为101.1次/min,最大摄氧量为0.55L/min,代谢当量为1. 02METs;杨式太极拳低架运动过程中平均心率为115.8次/min,最大摄氧量为0. 77 L/min,代谢当量为1.77METs;陈式太极拳高架运动过程中平均心率为107.2次/min,最大摄氧量为1.0 L/min,代谢当量为2.7METs;陈式太极拳低架运动过程中平均心率为133.8次/min,最大摄氧量为1. 36L/min,代谢当量为4.27METs。不难看出,陈式太极拳的能量消耗大于杨式,低架太极拳能量消耗大于高架,但同属于中小强度范围之内。

在强度不大,以放松为主的太极拳运动中,不会产生对体内免疫器官的工作能力下降,免疫细胞的数量急聚减少、增多或功能减弱的劣性刺激。长期的太极拳运动作为一种适度的应激源可以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一系列适宜的应激变化而产生有益的作用。适宜的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良好作用的原理是:运动作为引起免疫性应答反应的刺激源直接刺激机体的骨髓、脾、淋巴结等与免疫有关的器官,免疫系统通过其复杂的识别系统感受运动时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从而激发这些器官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活性的增强,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的增多,免疫调节因子释放,维持机体内环境新的稳定等。然而太极拳又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其柔缓均匀的节奏确保了适中的运动量,达到“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的目的,又能防止过度疲劳的出现。“拳法之妙,全在运劲”,太极拳即根据人体力学原理,运用白身以腰为枢纽的立体螺旋之力,忽顺忽逆的随势变化,充分发挥以丹田带动周身的向心力(合)和离心力(开),催动四肢而发放劲力。“以心行气”与骨膜、骨节、肌肉之间,“敛人脊骨”,再运行于肌肤之上,疏通经络,气血周流无滞。这种外动的负荷刺激和内劲的气血运行,促使外周血中激素和免疫细胞的重新分配,有效提高机体抗病祛病的能力。

2螺旋缠丝,内气鼓荡——改善心血管和呼吸机能

2.1 缠丝内劲推动血流运行

太极拳,处处要走“螺旋”。“非圆即弧”“非顺即逆”“非自转即公转”,虚实、快慢,都是在螺旋中运动、变化。“开,也是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也是在螺旋中合,而不是直线合”。缠丝诀劲不只是梢节的缠绕,而是人体内在的精气通过经络、脏腑、机体收缩和发放内力的整体作业,其表现形式是螺旋形式,即“周身无处不螺旋”。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太极拳的粘连粘随、松柔圆活、化打结合,主要靠缠丝劲;疏通气血,调整脏器功能,也很大程度上靠这种螺旋缠丝劲。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它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独特拳理拳法。它要求拳势动作不论大小、快慢、开合都要走螺旋式的运动形式,使人体从腰和丹田到四梢,不论脏腑、肌肉、韧带、关节,从躯体中枢,以至毛细血管都在反复旋转中运动,在肌肉的舒张与收缩中提高血液循环的速度,从而预防因血液受阻而产生的心脑血管疾病。谭路等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可显著增加大学生心脏每搏输出量,减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管弹性,这显然对心血管系统的发展是有助益的。

2.2 内气鼓荡提高氧利用效率

太极拳还有其特有的呼吸方式——逆腹式呼吸,使丹田部位鼓荡起来。这是催动腰部有力而灵活旋转的一项重要措施。只靠运动器官的灵动还不行,还必须使丹田内气鼓荡起来,以增加腰部的旋转力,其实质就是使丹田呼吸与肺部呼吸结合起来。采取逆腹式呼吸,使横隔上升下沉幅度加大,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大。肺活量越大,吸氧越充分,肯定对腰力的增强大有裨益。吸气,腹部放松微微收缩,横膈肌下沉,肺部吸氧能量加大;呼气,腹部膨胀(前丹田,后命门,下会阴,上横隔,都向外膨胀),横膈肌上升,肯定使肺部排气功能加强,同时,通过腹腔运动,腹肌增强,腰力也必然加大。这种小腹一膨胀、收缩,一开一合的运动方法,正是促使丹田内转,“活泼于腰”的源动力所在。丹田内转是依靠意念引导、内气鼓荡,而使腹肌、腰腹之内的小腹,形成一个万向轴心,通过它的鼓荡作用,使人体腰部在左右旋转、前后(上下)折叠运化时,运动自如而有力,使它起到人体上下左右劲力运行的一个枢纽作用。丹田内转,从技击角度来说,它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抖劲的源泉;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丹田,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而松活弹抖又是太极拳的一个主要特征。这种劲力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以丹田内转为核心,把全身的能量集中于一个发力点上,借助脚蹬地的反弹力,在一瞬间放出来的一种螺旋震荡式的爆发力。这种力的形成,如同苌乃周所描述:“盖神所注,气即聚焉;气之所聚,神即凝焉,象即生焉”。

“气宜鼓荡”,道出了太极拳呼吸的基本特征。“鼓荡”表现在新陈代谢整个过程之中,“鼓荡”就是膨胀与收缩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在人体呼吸系统中,它就是呼与吸的对立统一,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对立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描述膨胀和收缩是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人的呼吸功能也不例外。这种膨胀和收缩像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总是相互伴随,相互依赖,相互推动,对立而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周期性的、有节奏的、螺旋式的“鼓荡”。打拳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呼与吸、丹田呼吸与肺部呼吸之间的膨胀与收缩螺旋式的“鼓荡”关系。

3 恬淡虚无,形神兼备——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皇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人宁静淡泊,虚静无为,不为名利物欲所奴役,则自然气血调和顺畅,精神饱满,病邪无由得生。“精神”为精神意识,指的是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内”有深入、内敛、专注之意;“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精神内守”,要求意念集中、排除杂念,修好心,无欲则心安、心静。心静才能内守,强调淡泊名利,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不可有过多的欲望奢求,尤其是对金钱、权力不可过于贪婪。倘能如此,便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恬儋无为,乃能行气”,以及“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达到祛病体健,长寿延年的目的,甚至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养生效果。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心态平和,知足常乐开朗的人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精神不能内守而外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也下降,自然其疾病的发病率就要明显提高了。如性格急躁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外耗再严重则可能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急剧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重病,甚至死亡。

练习太极拳要求做到心平气和,用意念引导动作,柔缓圆活,速度均匀而有规律,形神兼备。这就需要在与人体各个肌群相应的运动神经中枢之间,以及运动神经中枢与植物神经中枢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意识所到之处,行动随之。这种有规律的调节过程,能改善各种器官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得出,长期练习太极拳者,脑电波的清醒波占主导地位,大脑处于良好的觉醒状态。王国谱的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可以使处于较高焦虑水平的受试者α1、α2、β1的节律的增加,使他们情绪安定、心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并向低焦虑状态转化。较低焦虑水平的受试者,焦虑状态几乎降至最低水平,并且不易受到外在条件、应激等因素的影响。

“恬淡虚无”让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地、全部地投入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运动松、缓的特点决定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太极拳运动中发放的是低频和放松的指令。此时,大脑皮层接受外来的紧张、抑郁等信息的刺激干扰正在被低频、放松的指令所代替,大脑皮层的紧张得到调节,躯体接受的是来自于中枢神经放松的信息。免疫组织和器官上具有神经分布,其主要来源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伴随血管穿过被膜进入淋巴组织和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淋巴管等处的机能作用发挥受神经纤维活动的影响。例如,胸腺作为中枢免疫器官受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膈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成熟和T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却相反,有增强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和效应、免疫器官机能的作用。

4 结语

太极拳在时代的行进中不断的发展和演进,至今无论在技术上、理论上都形成了较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成为具有保健养生价值的典型运动和现代社会养生健身的符号。其健身哲学亦备受现代人的推崇,更有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深意,让现代人对太极拳的认识有了本质的认识。本文从太极拳最基本的“松静自如,负荷适度”“螺旋缠丝,内气鼓荡”“恬谈虚无,形神兼备”等习练哲学,以及现代科学理论及国内外已有太极拳研究的基础,探究其促进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机能等发展的科学依据,使人们对太极拳生命、哲学层次的理解更具体化,达到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作用;并用科学数据语言进行诠释,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Stome AA, Marco CA, Cruis e CE, et al.Arestress - induced immunological changes medi-ated by mood A closer look at how both desira-ble and undesirable daily event s influencesIgA anti - body[J]. Int J Behav Med. ,1996,3(1):1-13.

[2] Kiecolt-Glaster JK, Malarkey WB, Chee M,et al. Negative behavior during marital conflictis associated with immunological down-regu-lation[J].Psychosom Med, 1993,55(5):395-409.

[3] Jnaice K.Kiecolt-Glaser,Ronald Glaser,JohnT,et al. Marital Stress:lmmunologic neuroen-docrine, and autonomic correlates[J]. Ann NY Acad Sci, 1998, 840(1):656-663.

[4] 张瑞华,王晓军.太极拳对老年人NK细胞及IL-2的影响[Z].香港国际太极拳研讨会论文摘要,2001:52-53.

[5] 张勉.太极拳运动在改善老年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2002(5):111-113.

[6] 周之华,纪仲秋,周绍军.24式太极拳运动强度与规律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7):42 -43.

[7] 陈文鹤,赵釜生.太极拳练习的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2):1-7.

[8] Kiecolt-Glaster JK, Malarkey WB, Chee M,et al. Negative behavior during marital conflictis associatedWith immunological down-regu-lation[J].Psychosom Med, 1993,55(5):395-409.

[9] 马虹.陈式太极拳拳谱·拳法·拳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453 -469.

[10] 马虹,陈照奎.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357.

[11] 谭路.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75-376.

[12] 杨涛,张再良.试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50-51.

[13] 王国谱,王文超,佐久间春夫,等.不同状态性焦虑者参加太极拳运动前后脑波特征及状态性焦虑的变化[J].体育学刊,2006,13(6):43-47.

[14] 张秋.高血压病太极拳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41-43.

[15] 姜娟.太极拳健身技理及其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3-74.

猜你喜欢
健身太极拳哲学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以游戏为主打造趣味体育课堂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