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需要仁爱之心去开启

2015-06-08 17:14李新翠
中国德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润物细无声启迪

李新翠

品德素质决定人的作用方向。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是优等品。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最不想参加的培训是师德培训,教师最需要参加的培训,也是师德培训。从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德培训十分必要,但方式方法亟须改进,以适应教师工作需求。

道德、价值观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素养养成呢?众所周知,无论是道德还是价值观,都是内源性的,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内心体验,改变一个人的认识和思想是最难的,而一个人认识和思想的改变又是最深刻、最彻底的,空洞的说教,生硬的讲解是无法实现的,唯有教师用仁爱之心去唤醒,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去启迪,去影响,去养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和实践中,教师需要用仁爱之心去认识学生,用仁爱之心去启迪学生,用仁爱之心去扶好学生幼苗的成长。

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去认识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仁爱之心去认识学生,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有真正教育的发生,才可能走进学生内心,唤醒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均面临发展的挑战和矛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教师要用爱的态度、爱的方式去走近每一位学生,爱的态度就是没有歧视,没有偏见,没有冷嘲热讽,积极的、正面的与学生交流,爱的方式就是适合学生,涓涓细流式、又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主观的、强制的、暴风雨式的。

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全面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全身心地、全面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实现最大、最好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多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有所认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让道理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就爱国而言,爱国如爱家,如果问为什么要爱国,好比问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家,为什么要爱自己的父母,答案不言而喻。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父母之间有了任何事情、任何情况都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从你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到上学,到就业,再到成家立业,每一步都离不开小家的关心、保护和支持。同样的,个体与国家之间也是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你生在、长在这个国家,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去保护学生的成长,真正育好每一棵树苗。学生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都是正能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发展,盘旋式上升。比如面对学生撒谎的现象,有的学生会为迟到或完不成作业而找各种理由,有时理由是捏造的,面对这种情景,教师要用爱去引导,用爱去宽容,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撒谎的危害。

好的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这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的力量更大!风说:“我马上证明给你看谁的力量更大,你有没有看到大街上那位穿着大衣行走的老人?我可以很快把他身上那件大衣脱下,那时你就知道我的力量比你大了!”于是,太阳先躲进云里去,风就刮起来了,风越刮越大,几乎成了一股飓风……可是那风吹得愈大、愈激烈,老人就把大衣往身上裹得越紧。最后,风不得不静下来,宣告自己失败了。这时,太阳不慌不忙地从白云后面出来,说:“就看看我的吧!”只见太阳对着老人和善地笑着,不断用阳光温暖着那位老人,似乎没有多久,老人就开始拭额头上的汗,并把他身上那件大衣脱了下来。于是,太阳跟风说:“温柔、友善的力量,永远胜过愤怒和暴力。”风听了无语。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何时何地,仁慈、友善、和蔼终究是要比愤怒和暴力强出许多。一个对学生充满仁爱,懂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的老师,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润物细无声启迪
智珠2则
用爱之心把下乡支教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润物细无声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春夜喜雨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春夜喜雨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自然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