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来古代墓葬看葬俗

2015-06-09 07:33
黑龙江史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砖厂墓葬

王 坤

(泰来县博物馆(文管所)黑龙江 泰来 162400)

古往今来,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死后,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和当地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墓主人生前身份,民族、生活习惯等。

早在2500年前,在如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一带生活的东胡人后代鲜卑族,人死之后,人们用树棒或兽骨挖坑,名为土圹竖穴墓,有的墓墓内用火烘烤,随葬品多以陶罐、陶壶为主。男人伴有石镞、骨镞等武器,女人以青铜耳环、青铜配饰为主。个别的墓里葬马骨、狗骨头等。这一习俗为东胡——鲜卑族一大特点。意为,马是交通工具,又可食肉,狗忠心保主。人死之后,可能认主归宗,返回发祥之地,也可能去另一个世界,但是无论去哪都需要交通工具的马,忠心保主的狗,所以埋葬马骨、狗骨。这一时期有单人葬、双人葬、三人葬及群体葬。群体葬是这个游牧民族习俗特点。沿嫩江顺流而下,人走家搬,不能丢下祖宗不管,所以人搬迁一次,祖宗也得搬家一次,几次搬迁后就形成群体葬了。

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居住在嫩江流域和绰尔河两岸的契丹人,他们的葬俗就较为复杂了,有尸体葬、火葬和二次葬等。葬具多样:积石墓、砖室墓、石板墓、瓦罐墓、还有六面穹窿券顶墓。这些墓葬多分布于塔子城镇的塔子城周围四平村、平兴村和河东村,四里五乡的顺山村和四间村,和平镇的英山村和仁和村,平洋镇的解放村和胜利乡的乡砖厂。积石墓、砖室墓,都为单人墓,内有八分厚木板制成的棺木,除几个陶罐之外,基本没有随葬品。六块大石板围起来的石板墓,为二次葬,即葬过一次,再需改葬,拾骨再葬。翁罐葬都为火葬,它源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其尸,弟子争埋佛骨(舍利子)而用。和平镇仁和村出土的翁罐,肩部多有0.3-0.4厘米透钻的孔洞,初见孔洞不解,以为翁罐破裂后的缝合孔,后经研究得知,辽代契丹人有这一习俗,认为是人死后灵魂尚存,火化其尸存于翁罐之内,灵魂还需活动,故在翁罐肩部钻空供灵魂出游,交往,这孔亦叫“灵魂孔”。1992年,在胜利乡砖厂出土六面穹窿券顶砖室墓一座,它具有辽代大型墓葬的特点。墓室的深、阔各近3米,墓室用大青砖叠垒砌筑,每个转角处,都用两块倒完楞的立砖,仿古代建筑的明柱。墓墙上与券顶相对接处有券脚,券脚砖外出3公分,明柱与券脚砖都涂红色,其余大面都为白灰、麻刀抹面,非常光滑洁白。墓底用大青砖铺砌,整个墓底都用硬物在面上刻划斜网纹。靠北侧是棺床(尸炕),棺床使用43*43厘米的绳纹砖铺砌,墓主人放在棺床上,头东足西,骨架左手外侧放窑变鸡腿瓶一个,腰部放22公分直径的素面铜镜一面,腿部还有铁马镫一副。根据墓室特点及随葬品,不难看出墓主人是一名男性,当时处于有牧、渔猎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阶段,在接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草原帐篷文化特点而修建的。它是黑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典型的契丹墓。1984年平洋砖厂青铜古墓葬,在泰来县平洋镇西北2公里处,年代为青铜时代。1984年省考古所对该处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千余件文物,其中有陶器:直径、束径、曲径、矮径壶,圆足,平底碗,罐、三足器,豆支座、纺轮等;铜器:镞、矛、锥、刀、半球、球形和盔形铃,还有虎形牌饰,耳环、铜泡等。铁器:镞、削刀、铁管饰。金器:耳饰和片状饰件。骨器:皆为磨制,器形分为:镞、锥、匕、鸣镝、管、纺轮、带孔骨板等。石器:压制的有镞、刮削器、石页、石核,磨制的有珠、管、环等装饰品。蚌器仅见匕、扣、管等器形。平洋墓葬内涵丰富,具有东胡后裔特点。

1991年8月,在汤池乡四间房村榆树岗子屯后,推土机推出三座清代晚期的棺椁墓。这三座墓在一个墓院内,原来有墓院墙、门。门设在墓的东南方向,门旁埋柱,中间有门,三座墓全被破坏,但棺椁的残片到处可见,1.5厘米厚的松木板透雕云龙纹饰,上面的色泽还很艳丽。墓内的随葬品多达50余件,计有水晶配饰,松石、玛瑙、翡翠等头饰,特别是还出土了一枚青金石顶饰,这是清代官员顶戴花翎上的顶饰,应为清代四五品官员所用之物。

猜你喜欢
砖厂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隧道窑常见问题分析探讨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免费为止
越多越便宜
砖坯
砖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