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与文学叙事

2015-06-09 00:58张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克隆人

张宇

摘 要:克隆人的出现,神秘的生命个体被无情地解构了,人类在自我认同中出现了伦理与情感的双重挑战。本文试图借助对以往克隆人体裁文学作品的回顾,凸显德国作家夏绿蒂·克尔娜《我是克隆人》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由此引发对这部作品的思考。《我是克隆人》再一次将公众的视线引入了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现代科学技术究竟带给人类什么?是进步还是异化?是便捷还是混乱?是工具理性支配下自我认同的缺失,又或者是价值理性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克隆人 自我认同 文学叙事

引言

1911年,W.约翰逊用“gene(基因)”这个词,概括了生物繁衍过程中决定性状的物质。从此以后,在这过去的一百年里,“基因”连同由它衍生的“克隆”给世界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都带来了无限的冲击。

一、对“克隆人”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回顾

打着人道主义大旗的克隆技术带给了人类变革性的人与自身关系的认知,克隆一时成为了进步与发展的代名词。然而,在克隆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克隆技术带来的人性泯灭和扼杀。

2005年,日本作家石黑一熊(1954—)出版了以克隆人与“正常“人之间关系为体裁的长篇小说《千万别丢下我不管》对上述冰冷的科学论断给出了最悲惨的人性诠释。小说描绘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英格兰黑尔舍姆寄宿学校学生的生活。学校的学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得到“全面照顾”,他们整日忙于学校的各种仪式和安排,以致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似乎很遥远的成年期的事情。在这些鲜活的生命背后隐藏的是黑暗现实的紧张与恐怖。学校养育他们的唯一目的是为正常人捐献器官,原来他们都是克隆人。克隆人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从生理特性上,他们毫无疑问是人,不然就不可能作为人类器官的供体。在人的社会特性上,他们又显然不是人,因为他们无法作为正常的社会人参与社会活动,缔结社会关系。他们“被缺失”了人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最基本的特性:人性。小说对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人性泯灭提出了深刻的批判。这是一部令人悲伤的童话,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人道的深刻思考。小说《千万别丢下我不管》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在石黑一熊的笔下,克隆人的生命充斥着阴暗、脆弱和伤感。小说尖锐地指出:因为克隆人来到世界的方式不同,就会被打上了“实验品”的标签。他们永远都无法成为“人”,或者享有人的尊严。克隆小说的悲剧色彩同样弥漫在泰国作家维尼暖的科幻小说《克隆人》中。亿万富豪坡楼敏与西方科学家合斯宾赛合作,在自己壮年时代,利用自己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人启萬和傲拉春。后者的代孕母亲带着孩子逃走,前者则被坡楼敏抚养成人。然而,坡楼敏制造克隆后代的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衰老后,移植他们的器官来保持青春。这样做不会引起排异反应。更重要的是,克隆后代在法律上不算“人”,这样做可以没有法律风险。小说细致刻画了启万一个又一个器官被移植后但仍维持着生命的悲惨状态。更令人痛心的是,坡楼敏在自己的医院里还“饲养”了大量这样的供体以备商业用途。小说结尾,坡楼敏的另一个克隆后代傲拉春挺身而出,愿意和坡楼敏进行脑移植,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启万的身体。小说的结局应该说是人性力量的回归。小说中的克隆人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恋爱、信教……但被当作实验动物一样饲养。这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使这部小说获得了2000年的东盟文学奖。当一些人为“基因技术”可以产出爱因斯坦似的天才欢呼时,文学家已开始探讨对“基因技术”误解下诞生的希特勒似的杀人魔鬼。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莱文出版的小说《巴西男孩》受到广泛的好评。这部作品主要情节是潜逃的纳粹医生门格尔的阴谋。在纳粹德国即将覆灭时,门格尔受命潜入巴西,利用希特勒基因制造了96个后代,分别寄养在96个家庭。小说并没有表现基因技术带来的恐怖与灾难,而是试图传达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思考:即决定人性的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的教育环境。门格尔期待这些孩子中长大成人后会成为希特勒似的纳粹领袖,甚至为了操纵这些“实验品”的命运,他力图模拟希特勒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希特勒父亲有一条猎犬,每个家庭也都要有猎犬。希特勒少年丧父,门格尔也丧心病狂地去一个一个杀死孩子们的养父。小说结束富于戏剧化,一个拥有希特勒全部基因的孩子,也恰恰是门格尔心目中“元首”人选的孩子,发现他威胁到自己的养父,放出猎犬,咬死了他的“制造者”门格尔。这部小说向读者传达的是:无论是克隆希特勒,还是克隆爱因斯坦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决定天才的不是基因,而是环境和教育。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克隆产出天才是徒劳的。

二、德国夏绿蒂·克尔娜《我是克隆人》的文学叙事

正如古希腊人的思考哲学:伟大的文学作品只诞生于悲剧中。德国女作家夏绿蒂·克尔娜的《我是克隆人》给克隆体裁的文学作品拨开了另一个视角。即成长在正常家庭中的克隆人如何认识自我。与以往克隆人作为实验供体“饲养”不同,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天赋极高的女作曲家Iris患了绝症,为了使自己的天才在这个世界上延续,她决定克隆自己做女儿。她的愿望终于实现,科学家提取她的细胞克隆出一个与她一模一样漂亮而又有才华的女儿Siri。作为母亲的克隆,Siri的生活是出生前就制定好了的,唯一的使命就是使母亲的天才永生,然而,她却爱上了她母亲所爱的男人。她与母亲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差异。小说不断出现的一句话:wer bin ich?(我是谁)的人格认知问题将小说的思想内涵直白地展现出来。由于对自我认知的迷失,小说中的悲剧一个接一个发生……这部小说向社会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克隆人到底对个人或社会伦理意味着什么?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使该书于2000年获德国优秀少年文学奖。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热点课题之一,人格同一性的讨论早就把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向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中来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在其思想实验中所讨论的换体人、复制人,实际上就已经看到了对人的产生和繁殖自由加以干预控制的可能性,现在人们在讨论“克隆人”问题时还常引用二十几年前出现的“复制人”这个概念。小说《我是克隆人》同样在为古往今来的哲学提出的母体寻找答案。

1.我是什么?

小说主人公Siri不断思考“Wer bin ich?(我是谁?)”在镜中看到的是和母亲一模一样的外表,一颦一笑间她就是母亲的“复制品”。她用Mutterschwester(妈妈姐姐)来定位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Siri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克隆的身份使她在面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感到混乱。

特别是,在外婆听到她天才式的钢琴演奏后,没有发出对她技艺和天分的惊叹,取而代之的评价是“Monster(魔鬼)”,这无形的伤害进一步加剧了她的个人认知危机。外婆将她视为“Monster(魔鬼)”,把她定义为非人的范畴。她到底是什么?是母亲的复制品吗?是实验室里的样本?小说中多次出现“实验室蓝色的灯光的”描写。蓝色在德语中含有遥远、模糊、不现实、不实际的意义,同时还含有迷幻和欺骗的认知语义,这些似乎都在表明Siri对自己身份认定的模糊。也许蓝色的灯光是她来到世界见到的第一种事物,Siri对蓝色是偏爱的。在她的认知世界里:蓝色意味着酒醉和伤感,意味着“双胞胎的甜言蜜语和冰冷的神机妙算,最热烈的爱和最深沉的痛。”

她不断在为自己寻找存在的合理身份,她像着了魔似的阅读各种双胞胎的资料,她想学习接受隶属于他们的事实。但是,却发现自己和他们截然不同。在迷幻与现实间,她痛苦地挣扎着。在母亲为她定制的人生里,她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认知上的危机使她由对母亲的深爱转为怀疑、讨厌和仇恨,甚至在失去理智时试图杀死她的母亲。

认识自己,这是人类永恒的追问。无论是德斐尔神庙上的警语, 还是斯芬克斯之谜;无论是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还是东方哲人孔子、孟子、庄子; 无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还是康德的道德律令, 都无一不是对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的探寻。人们期望通过这些努力, 以获得人性的解放。然而,克隆这一让科学界高高标举的生命科学成果却造成了我们人类在本体论认识上自我认同的深度混乱。以家庭为基本社会细胞来规范人伦关系, 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 克隆人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使人类在数千年文明进化过程中所确立的伦理关系彻底紊乱:动摇既有的人伦关系:我是谁?谁是我的双亲?谁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生命将通过什么得到延伸?一旦这种亲子有亲、长幼有序的天伦天则被消解,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2.我从哪里来?我又回到哪里去?

小说主人公很小的时候就得知自己是母亲克隆的产物。她是Fischer 博士的实验室的产物。她为自己来到世界的方式感到苦恼。二年级时,Siri在学校登记学生情况表时,Siri没有填父親一栏。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爸爸,你可以用个简略记号在父亲那一栏标注一下,以表明你的父亲是未知还是父母离婚。Siri说:我没有父亲,我是被克隆出来的,我母亲是无性繁殖。从此,同学对她取笑不已。她在学校里找不到朋友,同学们把她视为来自外星球的异类,大家都在疏远她。克隆身份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孤独和烦恼。她仍渴望完整和正常的家庭,一直幻想着Fischer(克隆Siri来到世界的科学家)是自己的父亲,渴望他可以给自己温暖的父爱。她一直相信,Fischer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生物学上的父亲。然而,这种渴望与幻想是徒劳的。Fischer从来没有让她的这种幻想成为可能。她与Fischer的每一次接触都以不欢而散而告终。最终,Siri把自己看作是Iris“滥胎”的产物。在小说中,我们体会到,正是克隆这种产出方式瓦解了正常的人伦秩序,改变人的亲系关系,使克隆人丧失了基本的归属感。从家庭伦理角度,“克隆”加剧家庭多元化倾向。

Siri在母亲不断重复的人生信念“Du bist mein

Leben(你是我的生命)”中迷失了自我人生的前进方

向。她热爱音乐,是自发的。“那些黑色和白色的琴键像有魔力似的吸引着我。”与生俱来的音乐天分使她一方面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苦恼不已,不知人生轨迹是自己的,还是母亲的。她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不是也会像母亲一样在疾病的折磨中终止…….

小说中“蓝色的蝴蝶”的象征意义是深刻而直白

的。Siri永远都无法脱下母亲为她缝制的人生“茧衣”,从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地飞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她渴望自由,渴望拥有自己的人生,她尝试绘画,并举办了展览,所有的作品都是她个人的世界,“在那里我得到安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经指出, 家庭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联结点。在血亲的自然性中渗透着社会性, 而血亲的社会性亦通过其自然性表现于外, 作为一切善端的同情心就是从家庭自然情感中孕生而来的。克隆人是鲜活的人类个体,而不是实验室里的标本。克隆人同样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克隆给他们带来的是人类情感家园的失落。同样克隆人也有发展自我个性、塑造自我人生的诉求,盲目的扼杀只会将他们推向地狱。

3.我应该做些什么?

Siri是否应该真的就像母亲那样以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追求? 她热爱音乐,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热爱由何而来?音乐对她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儿时为了让母亲露出欣慰笑容而感受到母爱温暖的期待?还是少年时为了减轻疾病给母亲造成痛苦的灵丹妙药?抑或是成年后让母亲延缓死亡步伐的强心针?她甚至觉得,母亲爱音乐超过了爱她。她不过是母亲为了延续自己音乐生命的一件产品。她觉得克隆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爱。母亲产出她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音乐生命。母亲是自私的。文中引用希腊神话“自恋者”的情节(Narziss是因爱恋自己水中的影子而憔悴致死的美少年,死后化为水仙)来表明Iris产出Siri是自恋的结果。Siri渴望爱,渴望母爱,就像正常孩子一样她希望母亲在她的身边,然而,从她儿时的记忆中,存在最多的场景就是:母亲不断地去外地演出,回家后与她短暂的亲密后,又关在书房里作曲,无论她的呼喊与哭泣如何,母亲却置之不理……她开始讨厌母亲为她安排的人生。在母亲为她安排的音乐会上她发挥失常,让母亲丢脸,毁掉母亲认为女儿可以继承她音乐才华的梦想。Iris的病越来越重,直到没有行动能力。Siri离开母亲,找到她儿时的心灵避难所“哥哥”(保姆的儿子,Siri的玩伴)。她过上了完全没有母亲支配的生活。然而,她的内心从未平静过,她的梦境,她的思想一直没有离开过母亲。她的内心世界极度矛盾,在那种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热爱与摆脱母亲为自己划定的人生“桎梏”中挣扎。

三、对《我是克隆人》叙事的思考

1.叙事的情节与技巧

不同于以往的克隆体裁,克隆人被作为实验品、供体的悲惨命运;也不同于科幻电影中克隆人作为人的复制品来代替人完成未来世界的各项任务(如《未来战警》),小说《我是克隆人》使克隆人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与家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鲜活的人,她离我们很近,尽管有人把这部小说定义为未来小说或科幻小说,但作者逻辑化的叙事结构,现实化的叙事技巧,细腻的人物内心独白都将小说的两位主人公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克隆人Siri也像一般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有童年美好的回忆,母亲爱她,她的哥哥Janeck(儿时玩伴)一直关心呵护着她。尽管克隆的身份给她带来无限的困惑,尽管母亲为她筑起的高高的音乐“篱笆”隔断了她与外界的联系,尽管残缺的父爱一直是她内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她是幸运的。因为,至少她体会到了人间的爱和人性的力量。她是克隆人中的幸运儿。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小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那种血淋淋的克隆人命运,抑或是超越现实的未来世界的克隆人在中国读者中都显得虚无和缺乏人性。

《我是克隆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相信很多普通人都和笔者一样,对克隆技术最真实的理解为,假如真有一天克隆人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它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生育的夫妇或独身者拥有自己的后代。他们绝不会把克隆人看成是实验品。正如小说中为我们呈现的画面:Iris怀孕时也像正常孕妇一样期待宝宝的出生,和宝宝对话,用音乐滋养她的宝宝,生产时她也期待孩子的爸爸陪在身边。她爱女儿,女儿是她音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这些现实的情感体验都将遥不可及的克隆人“穿越”至我们中间。作者细腻而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女性行为和心理上的精细把握和刻画使读者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它是一部叙述技巧方面的杰作,展现了一次无可比拟的情感体验。

2.叙事结构

同样在叙事结构上,这部小说也很值得关注。小说以序幕,零年,童年之一,童年之二,青年之一,青年之二,第二个零年,十年之后,尾声的结构展开故事,完整、结构清晰地勾勒克隆人Siri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认知与体验。小说的内部结构采用的是叙事与叙情相结合,即在每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后,作者都以Siri的内心独白来描述事件带给她的情感体验。语言平实,情感真实,不断地触动读者的心弦。小说结尾是典型的open ending(开放式的),母亲去世后,Siri举办了个人的画展并取得成功。她平静的生活中,依然处处还是母亲留给她的回忆。也许,作为中国读者更希望的是大团圆结局,所谓母亲与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属……然而,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彻底的圆满,残缺才真实,才是生活。

结语

文学是人学,反映和表现人类的伦理与情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内容。但现在,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神秘的生命个体被无情地解构了,人类在自我认同中出现了伦理与情感的双重挑战。小说弥漫着忧伤的氛围。起初是淡淡的,后来越来越浓,直至演变成为一种沉重感,越来越重地压在读者身上。它就像一首歌曲,令人沉浸其中,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令人伤感同时又感动,它的感染力无可媲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发人深思的,《我是克隆人》再一次将公众的视线引入了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现代科学技术究竟带给人类什么?是进步还是异化?是便捷还是混乱?是工具理性支配下自我认同的缺失,抑或者是价值理性的情感认同?我们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正如德国文学理论家席勒的“游戏说”中提到的:当我们摆脱了任何外在与内在的压力去做一件自己高兴做的事情时,我们就获得了“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冲动”就是美的内容。在这基础上席勒说:“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参考文献:

[1] 魏宏.关于克隆人试验与伦理学的三原则[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55-57.

[2] 彭松乔.克隆人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学术论坛.[J].2003(4):94-98.

[3] 李维屏.英美文学研究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56.

[4] [日]石黑一熊.千萬别丢下我不管[M].朱之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99.

[5] 高辉.克隆人问题引发的伦理困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39.

[6] Charlotte Kerner.Blueprint Blaupause [M]. Beltz & Gelberg in der Verlagsgruppe Beltz. Weinheim Basel,1999: 100-107.

[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8.

[8] [德]夏洛特·克娜.我是克隆人[M].王泰智,沈惠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5-58.

[9] 丁敏.席勒在中国(1840-2008)[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83.

作 者:张 宇,太原科技大学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克隆人
星际通缉令:抓捕克隆人小偷
“GPT克隆人计划”启动,平行世界要出现了?
回到规范分析:克隆人行为是否有罪的方法论审视
克隆人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