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1600余人齐聚杭州,中国重汽年会有何深意?

2015-06-10 09:03张乃琳
中国机电工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潍柴重卡卡车

文|本刊记者 张乃琳

几乎一夜之间,中国重汽“占领”了杭州萧山区的几条街道。只见,近百辆崭新的商用车整装待发,千余名合作伙伴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部分街角飘起了中国重汽的五彩旗帜……

莫非,将有大事发生?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尖叫。

只见空旷的训练场上,六辆中国重汽T 系列商用车正并排行驶。距离越来越近,1 米、50 厘米、10 厘米……到最后六辆卡车几乎是轮子贴着轮子前行的!突然间,两辆卡车加速前进,几乎同时完成了漂亮的漂移动作,那刺耳的滑胎声,直让人屏气凝神。不一会儿,一辆卡车开始了原地转圈的“烧胎”表演。现场浓烟滚滚,橡胶味儿刺鼻,司机竟然直接跳下车,启动无人驾驶模式!

一连串精彩绝伦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一时间竟忘了自己正身处距离中国重汽总部900 公里之外的杭州。

其实,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年12月18日,中国重汽的合作伙伴们都会赶赴总部济南,参加一年一度的商务年会。但是2014年与会人员却被临时通知,本次年会地点改在了杭州。

彼时的杭州,寒风凛冽,显然主办方并非有意安排让大家借开会的机会享受江南的惬意,而董事长马纯济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更是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此次选址杭州,对于中国重汽面向全国、贴近江南更具特殊意义!”

只因这里有个发动机厂?

这是中国重汽历史上第一次在外地举办商务年会。作为走出济南的第一站,杭州的地位可见一斑。

杭州是中国重汽集团全国布局的重镇。中国重汽集团仅有的两个发动机生产基地,一个设在了济南章丘,另一个就是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简称杭发)。在年会正式开始之前,所有参会者都被带到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杭发公司进行参观。小小的展览室里展出了自建国以来杭发公司的所有产品,满墙的老照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杭发是一家“有历史”的公司。

然而大多数人对杭发的印象或许只开始在2006年。

那年的9月8日,杭发搬迁改造项目的开工仪式在杭州萧山区正式举行。除了杭州市领导以外,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总裁蔡东等高管也悉数到场。如今,站在这片550 亩的厂区,人们还依稀能回忆起开工仪式当天,马纯济用一口浓重的山东话畅想了杭发的美好未来:通过整体规划和搬迁,杭发公司的重卡发动机年生产能力将在2008年达10 万台,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实现50 亿元,跻身世界先进发动机生产基地之列!

声势浩大的开工仪式一时间把杭发公司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疑惑,这个在当时濒临破产的发动机厂缘何能得到中国重汽集团如此重视?

也许从整个发动机行业来看,杭发公司并不十分出类拔萃,但对于中国重汽而言,若不是杭发当年“出手相救”,中国重汽怕是很难平稳度过难关。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2000年,无法跟上市场经济步伐的原中国重汽集团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国务院决定对原中国重汽实施战略重组。按照属地原则,除了陕汽、红岩独立以外,核心主体部分“回归”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简称济汽),保留“中国重汽”的称号,并把杭发和潍柴划分给了新成立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58年的杭发公司,素有“中国重型车用柴油机摇篮”的美誉。1984年,杭发引进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WD615 系列柴油机,经过消化、吸收、改进、提升,它能批量生产国内同类产品中质量最优、性价比最高的柴油机,并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潍柴也在1984年开始了斯太尔WD615 系列柴油机的生产,并在90年代初开发及推出供发电机组、工程机械及船舶用的不同型号WD615 系列柴油机。坐拥国内两家大型发动机厂,改制后的中国重汽集团如虎添翼。看看那些世界著名卡车制造企业:奔驰、曼、沃尔沃、雷诺、依维柯等,有谁不是使用自己的发动机?显然,中国重汽已在中国重卡市场上占据先天优势。

此时的中国重卡市场还是以8 吨以下的载重车为主。在引进斯太尔卡车之前,国内载重8 吨以上的重型车只有济汽的黄河、陕汽的延安和川汽的红岩。其中,黄河是模仿斯柯达研制的,另外两个是军用汽车。它们的产量不仅少得可怜,而且性能较低,遇到重大工程和军用的重卡,还需从国外进口。为发展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引进重卡技术被国家列入了“六五”计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了考察团,专门对国外重卡企业全面考察、引进技术。最后,考察团选定了奥地利的斯太尔。虽然斯太尔在国外几家重卡企业中不是规模最大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斯太尔车型对中国路况、国情比较适合,并且也符合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机械制造水平。于是1983年,当时的原中国重汽集团前身——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北京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引进总质量16~40 吨的斯太尔91 系列重型车,并同时引进了配套的ZF 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等关键部件。两年后,国内第一辆斯太尔重卡正式下线。

然而由于体制限制,加之斯太尔卡车价格昂贵,很长一段时间该款卡车并没有打开市场。直到原中国重汽集团拆分之后,中国卡车企业真正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这股“新鲜的空气”才终于唤醒中国重卡企业的激情,纷纷开始研制新产品。2000~2003年,中国重汽打造了全新的产品线,形成比较清晰的3 个系列:黄河(飞龙)、斯太尔和斯太尔王。斯太尔品牌自不必说,“黄河(飞龙)”是中国重汽把斯泰尔技术与济汽的美驰桥相结合推出的“准重卡”,目标是与解放、东风的“八平柴”抢夺市场。而“斯泰尔王”则是中国重汽对斯泰尔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产品。2004年,在“治超治限”政策的推动下,重卡市场朝着更大吨位、更大功率方向提速,以重斯太尔“阴影”,使中国重汽彻底上一个台阶,成了马纯济和蔡东心中一件梦寐以求的事。

此时,蓬勃发展的中国重卡市场也吸引着无数外资企业的目光,一时间,行业内竟掀起了一股中外合资的小高潮。东风联手雷诺日产、陕汽联手曼、重庆重汽联手依维柯、福田欧曼联手奔驰、华菱联手三菱、江淮联手现代……而沃尔沃也向中国重汽抛来橄榄枝。马纯济意识到,市场竞争定会更加激烈,中国重汽一定要借此机会找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值得一提的是,沃尔沃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为了能与中国重汽更好更快地合作发动机项目,沃尔沃不仅送给中国重汽一套重型卡车驾驶室模具和全套技术资料,还派出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工人协助中国重汽进行技术改造,眼看着中国重汽一款新的产品即将呼之欲出!如沐春风般的中国重汽给这款决定公司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系列商用车起了个霸气的名字:HOWO(豪沃),而在关键部件发动机方面,中国重汽型牵引车为标志的15 吨级真正重卡产品受到了用户越来越多的青睐。有数据统计,在中国生产的载重15 吨以上的卡车中,每10 辆就有8 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斯太尔俨然已成了中国重型卡车的代名词。

马纯济知道,若要在全球参与商用车的竞争、参与多个细分市场的竞争、保持并发展大规模的经营业态,中国重汽必须整合品牌。于是,在2014年的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正式发布多品牌战略,并将2014年命名为“品牌、质量、效益年”。

但是热闹的背后,马纯济和蔡东却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拆分之后的中国三大重型汽车厂以及北汽福田,全都有斯太尔系列重卡,重卡技术同质化严重,这必将导致无序竞争加剧,整车利润摊薄在所难免!于是,摆脱则把重任放心地交给了潍柴!

中国重汽行动之迅速已经远远把其他重卡企业甩在了后面,此刻,唯一能与中国重汽相抗衡的就是和曼进行合作的陕重汽,除了发动机以外,其在驾驶室系统、车桥等方面的优势足以成为中国重汽最强硬的竞争对手。就在中国重汽全力以赴和陕重汽争抢市场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重汽手中的王牌——潍柴,突然开始竞购湘火炬!这意味着什么?当时,湘火炬控制着重庆重汽和陕重汽,如果潍柴竞购成功,陕重汽也将配备潍柴的发动机!

其实从原则上看,作为中国重汽集团的子公司,潍柴本应该与集团总体发展步伐相一致,怎奈潍柴实在太“财大气粗”,其发展速度早已超出了集团的控制能力。2004年,潍柴斯太尔发动机的销量已达15.5 万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 亿元,实现利润8 亿元,占中国重汽集团总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是全国内燃机行业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而早在2002年,潍柴就已经在筹划上市,在他们看来,任何束缚都阻挡不了潍柴建立庞大的商业帝国的梦想!

潍柴的野心令中国重汽倍感担忧。当时中国重汽每年采购潍柴发动机的数量都在四五万台左右,而中国重汽的斯泰尔和黄河(飞龙)商用车发动机的大部分订单也都给了潍柴,要知道这两款车型约占中国重汽整车产销量的80%,如果潍柴和中国重汽的关系出了问题,中国重汽一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许会有人说,不是还有杭发吗?殊不知,早在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之时,中国重汽就向香港联交所承诺,将同属中国重汽集团下的杭发交由潍柴委托经营管理,同时承诺,中国重汽不生产杭发的同款产品!

有业内人士分析,把杭发交给潍柴是中国重汽的一步缓兵之计。一方面能够争取足够的时间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潍柴借壳上市。谁想到,2005年初,潍柴拒绝了中国重汽借助潍柴动力在香港整体上市的计划。同年4月,中国重汽开始秘密筹集大笔资金进行章丘工业园特别是济南动力公司的建设,对外只称是建立中国重汽新总部和一个新的整车生产线。然而纸包不住火。随着大型发动机机床加工设备开始陆续抵达济南,中国重汽开始招聘大批发动机技术人才,济南动力公司准备投产斯泰尔发动机的秘密再也保密不下去了!但是中国重汽掌握斯太尔发动机技术的人员基本上都集中在潍柴和杭发公司,而中国重汽恰恰失去了对这两个公司的控制!

2005年10月底,马纯济亲自造访杭发公司,免去原杭发公司厂长、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同时宣布中国重汽接管杭发公司!潍柴也毫不示弱。2005年11月24日,潍柴动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10.2338 亿元的收购价格获得了湘火炬28.12%的股份,成为湘火炬的第一大股东。而就在一周之后,潍柴动力与陕重汽在西安召开联合会议,正式宣布停止对中国重汽提供发动机!

在重新执掌杭发公司之后,中国重汽立即为杭发做了“刚性、大批量”的定位,并将斯泰尔发动机的全套工艺和技术骨干带回了济南动力公司。2006年4月,济南动力公司匆匆投产;几乎同时,杭发在国内率先推出满足欧Ⅲ排放标准的中国重汽牌发动机;同年8月,杭发又推出了动力更强、油耗更低的新一代节能Ⅱ号发动机……根据中国重汽自己的披露,截止到2006年12月26日,杭发提前5 天实现年产发动机45000 台的奋斗目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2.38%!而济南动力公司的产量也突破20000 台,禁锢在中国重汽身上的发动机“量”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如果当时中国重汽不立即把杭发收回的话,一旦潍柴停止供应发动机,刚刚复苏仍背负着巨大债务的中国重汽将万劫不复!

告别“斯太尔”时代

一切恍如隔世。

多年以后,当马纯济再次来到杭州,中国重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中国重汽年产销整车只有6 万辆,而截止到2014年11月,中国重汽的整车年产销量已达16.2 万辆、销售收入高达608.3 亿元、出口超过2 万辆。2015年,中国重汽更是提出了冲击20 万辆的整车销售目标!

不到十年时间,庞大的中国重汽集团已跻身全球重卡制造商前三甲,马纯济带领着四万五千名员工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然而市场的硝烟从未消散过,就在中国重汽2015年的商务年会上,马纯济再次向所有“将领”发出了指令:经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实现中国重卡行业的升级换代!

这道指令无疑彰显了中国重汽欲成为行业领导者的野心,可是它的底气何来?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多年以前中国重汽对自己进行的那场破釜沉舟的改革,它真的告别“斯太尔时代”了吗?

马纯济从未放弃过摆脱斯太尔平台的束缚。虽然当年沃尔沃主动伸出橄榄枝,使中国重汽拥有了VOLVO 血统的HOWO,并且在上市当年产销量就突破了一万辆,但是它主要使用的还是斯太尔发动机,并没能彻底地转型升级。为了彻底告别“斯太尔时代”,2009年7月,占国内重卡市场份额20%的中国重汽又与全球三大重型卡车制造商之一的德国曼正式牵手。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曼公司通过认购中国重汽约5.99 亿新股的可转股债券以及向重汽集团购买约0.91 亿股公司已发行股份,获得中国重汽(香港)25%+1 股的股权,而中国重汽不仅得到了世界最先进的重型卡车之一的TGA 整车技术、符合欧Ⅲ、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D08、D20、D26 全系列发动机技术,车桥、分动器和驾驶室等总成在中国的独家及不可转让权利,还同时获得了相关的分销、售后维护及服务使用许可技术和专门技术的权利。

看起来,中国重汽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与曼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重汽几乎拿到了21世纪初欧洲先进重卡的全套技术和设备,为中国重汽今后十至二十年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撑,真正建立起重卡技术的国际化平台。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中国重汽陆续展开了D08、D20、D26发动机的国产化工作,连续成功开发国(欧)四排放标准重型汽车发动机和国(欧)五发动机。其中,国(欧)五发动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欧盟E-mark 证书,可以代表当前中国卡车的最高水平!脱胎换骨的转变令中国重汽兴奋无比,2011年,中国重汽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浪潮。

推动近千亿规模的中国重汽集团进行改革并非易事。彼时,中国重汽的产品只是以单一的重卡、中重卡为主,其中还更偏向和国家基本建设紧密相联的工程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重汽首先对卡车产品和名称进行了划分。“卡车市场是充分竞争性行业,从市场需求因素看,不同客户群体对车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每款车型必须要有不同的盈利模式。”蔡东对《中国机电工业》说。为了更好的定位细分市场,中国重汽建立了五个卡车平台,并用一些特定字符代表车型定位。之后,中国重汽建立了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体系,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按品系授权对渠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意在提升每一品系的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重汽大力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出一年的时间,中国重汽已经形成以重卡为主体,重、中、轻、客、特协调发展,工程自卸车、公路用车和城市专用车三类产品产销量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品布局,全系列商用车格局基本形成。

当时,中国重汽成为了重卡行业内产品品牌最多的企业。黄河、豪卡、豪运、豪瀚、金王子、斯太尔王和豪泺,再加上特种车公司生产的豪威矿用自卸车,组成了中国重汽庞大的产品阵营。虽然说“孩子多了好打架”,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形势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品牌和产品并没有取得规模效应,反而先在内部打起了市场争夺战。马纯济知道,若要在全球参与商用车的竞争、参与多个细分市场的竞争、保持并发展大规模的经营业态,中国重汽必须整合品牌。于是,在2014年的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正式发布多品牌战略,并将2014年命名为“品牌、质量、效益年”。根据调整,中国重汽现有产品将全部囊括在SITRAK 品牌、HOWO 品牌、斯太尔品牌、HOHAN 品牌四大品牌之下。一个品牌,对应一个LOGO,一对一,紧密关联。一年之后,当人们再次来到中国重汽2015年商务大会的现场,这里俨然已成了中国重汽的成果展示会。SITRAK、HOWO、斯太尔、豪瀚等品牌纷纷展出了62 辆商用车,是历年中数量最多、品类最全的一次。

“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都是跟着时代的步伐走,适应市场需要。”马纯济对《中国机电工业》说,“国家基本建设速度放缓,原来每年增速能达到20%~25%,现在估计只有7%左右,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调整产品结构。目前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渐渐启动,信息产业、交通产业、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整个大环境的趋势。因此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挖掘城市车辆,比如食品、安全、消防、洒水、消毒等。可以说过去几年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国家发展方向的要求做的。”

一系列战略布局,给中国重汽带来了持续稳定的变化,不仅自身告别了“斯太尔时代”,在2015年1月1日国四排放标准全面实施之际,准备充分、国四产品优势遥遥领先的中国重汽更要成为重卡行业换挡期的引领者。在2015年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隆重推出了到目前为止国内最大马力、为中国重汽所独有的540 马力曼技术MC13 发动机。马纯济明确指出:“曼技术发动机已成为集团下一步发展的新利器,2015年,中国重汽营销工作的重心是将产品线调整至曼技术发动机上,特别是把中重卡产品推向市场、战胜对手!2015年,曼技术产品销售占比要超过三分之一,真正形成中国重汽产品的新优势!”■

猜你喜欢
潍柴重卡卡车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某重卡线束磨损失效分析与可靠性提升
潍柴动力战略布局燃料电池空压机业务
卡车赛收官对决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忙碌的卡车
卡车天地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英致品牌亮相 全面开启潍柴轻型车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