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币”在幼儿园游戏化、生活化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15-06-11 22:37梁丽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游戏币游戏幼儿

梁丽清

【摘 要】 在新时代下,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要让“小红花”形成持久的刺激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想到了既操作简单又有实效还挺时尚,能赢得孩子喜欢的方式——“游戏币”。“游戏币”在各种游戏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指南》所引领地利用活动区游戏来完成多项教育活动,达成益智、角色扮演、文明礼仪和社会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多项整合目标。

【关 键 词】 “游戏币”;游戏化;生活化

一、問题的提出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本文针对问题,结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从游戏化、生活化出发,在“区域活动”情境创设、活动形式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调整,让“游戏币”在情境的助推下,怒放生机,使孩子从游戏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更好的发展!

二、情境创设,让“游戏币”得而不易,变得有价值

(一)设立班级小银行

首先,我们给每个孩子设立一个账户(一个白色的塑料盒子)并且设计了不同的币值有1、2、5、10(即游戏币)。每张币值上都印有人民币的符号。纸面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在了解了孩子对于银行的基本认识之后,我告诉孩子们这个账户上存的不只是具有购买能力的钱币,更是大家平时的文明礼仪行为。每天表现好的孩子可以从班里老师处领取相应的奖票(有进餐奖票、午睡小星星奖票和大拇指奖票),奖票经过收集和兑换成“游戏币”——即“钱”存放到自己的账户里。我们以银行收支的模式来激励和评价每一位孩子。

(二)完善“奖励”制度,优化班级管理

经两位老师讨论后,初步确定奖罚细则:每天午睡表现好,进餐表现好,上课表现好的孩子能分别得到进餐奖票、午睡小星星奖票和大拇指奖票;将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归类、划分,将孩子的行规教育与钱币奖励和扣除相结合,整理出“文明奖励行为”10项(幼儿在园内外所做的好事等同于一项文明行为),“不文明扣款行为”10 项。

三、利用“游戏币”使教学活动游戏化、生活化

1. “游戏币”成为幼儿学习和游戏相融合的材料,使得“游戏币”深入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通过组织玩“钱币兑换游戏”,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

案例:班里的严严小朋友说:“我再拿到一张奖票就又可以换一块“游戏币”。说着小心翼翼地把奖票收进自己的铅笔盒。他的铅笔盒里面还放了几只袋子。里面分别放了进餐奖票、午睡小星星奖票和大拇指奖票。

说明:每种奖票分别集到5张就可以兑换1元游戏币。其实这里就涉及到各种奖票的分类和5以内的点数。奖票成为了每位孩子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奖励物、数学操作教具。因为这个奖票不同于“小红花”,它可以储藏和兑换。2个1块钱的游戏币可以兑换2块游戏币。要想兑换5元游戏币可以2+2+1=5或者1+1+1+1+1=5。10的游戏币兑换则涉及到更多。我们要求10元的大钱是可以存到银行里去的,不足10元就要求小朋友自行保管,它培养了孩子们的管理能力。

2. 第二阶段:当孩子有了一定量的“游戏币”储备,“超市游戏”深入学习活动

案例:因为考虑到中班第一学期孩子的数学能力,所以我们把物品简单地分为1元区、2元区、5元区。第一次的愉快购物经历,使孩子真实地感受到了交换和购买。并且第一次真正思考了如何去分配自己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游戏活动通过变换条件和角色可以进行较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训练。

3. “游戏币”促使区与区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其他角色互动

一开始,区域活动受传统“不能随意串区”的意识支配。各个区之间相对独立。以“小超市”为例:选择在此游戏的幼儿只停留在超市里面随便逛荡,至于选那么多商品干什么用,根本没有打算。有了“游戏币”的支撑,经过老师引导:孩子们一下开窍了:娃娃家里的宝宝奶粉喝完了,“妈妈”急忙上超市买奶粉;“奶奶”烧菜没有肉了,赶紧上超市买上一斤;露营该带点吃的东西,出发前上超市购一趟。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也嚷开了:“你们怎么不来取钱?买东西不都是要用到钱的吗?”大家恍然大悟,赶紧上银行排队取钱。“小超市”的经理也定期将收入的钱统计入账,然后存入银行。现在看来,整个角色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呢!

4. “游戏币”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评价系统,提高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指南》指出,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动态发展的,随时调整的,只有不断拓展游戏思路,不断深化游戏主题,才能不断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具体表现:银行游戏遇到瓶颈

案例:严严问斌斌:你银行里有多少钱?斌斌说:“10块钱!”严严说:我只有8块,唉,今天不能去买东西了,如果天上掉下2块钱给我,那该多好啊!那我又会是班上存款最多的“周冠军”。

分析:从孩子们的表现看,“游戏币的流通性”正在被遏制,几位较老练的孩子为了要评上周冠军有了比较的动机,萌发了“天上掉馅饼”的愿望,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及时抓住幼儿强烈想“赚钱”的欲望动机,努力为孩子铺设达成这个目标的路径,实现孩子的心愿。因此根据孩子对游戏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定在让游戏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生活情境,即让“游戏币”能进行货真价实地买卖,让“游戏币”激发孩子的创作激情。

四、取得的成果

(一)幼儿的改变

1. 由“游戏币”带动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中班儿童由于认知范围扩大并处于联合游戏阶段。他们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却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中班儿童在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的归属感,他们首先会给自己找到一个角色,然后带着这个角色做所有想做的事。“游戏币”正好作为了一种媒介,提高了孩子游戏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2. “游戏币”带动幼儿各项能力飞速发展

①“游戏币”的使用达成了“延迟满足”的教育目的。通过“游戏币”的方式,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到了银行的一些基本常识,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理财意识。孩子有了心中想购买的目标,知道要想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一定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延迟了孩子的满足。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 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 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 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②通过“游戏币”游戏,大大促进了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维果斯基指出:游戲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们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通过“游戏币”在角色游戏中的使用,促使了区与区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其他角色间的互动。同时,它改变了一种评价系统,在游戏中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能力。通过奖票的兑换、存储和“游戏币”在区域活动中的使用,培养了孩子的统计、比较、计算、书写等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理财意识,使得我班孩子在数学作业速度以及完成质量上明显高于同年段的其他班级。

(二)教师对社会性游戏区域有了重新认识

《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自使用了游戏币,通过对游戏币的深层次开展,教师们也更加理解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币”的使用既隐含各领域的目标,又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开展,将游戏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变得轻松有趣。

当然,在使用“游戏币”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问题,但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收获的宝贵经历,我会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笑着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早期教育,2013:242—264.

[2] 杨丽珠,于松梅. 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2(25):712—715.

[3] 李霞. 让区域活动真正地活起来[J]. 学前教育,2009(10).

猜你喜欢
游戏币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利用外挂制造、销售游戏币的行为性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破解”游戏
抓娃娃也有大道理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