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2015-06-11 17:28王树聚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验数学知识情境

王树聚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和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于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好奇,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案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位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篮子里,每个篮子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篮?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篮放3个,9÷3=3(篮);(2)每篮放9个,9÷9=1(篮);(3)每篮放2个,9÷2=4(篮),多一个;(4)每篮放4个,9÷4=2(篮),多1个;(5)每篮放5个,9÷5=1(篮),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5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的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題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了孩子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经验数学知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