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处的幽独自怜

2015-06-11 19:22谈胜轶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辛弃疾词人边缘

谈胜轶

边缘,一个幽僻、冷落的处所,其地理意义的风景也许并不美丽;然而,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边缘”的人文风景又常常是崇高、壮美的所在,因为它饱含着作者的孤独和愤懑,是高标独立、落落不同凡俗的人格象征。屈原的《离骚》,曹植的《杂诗》(其四)《美女篇》,李白的《美人出南国》,杜甫的《佳人》,凡此等等,皆遭遇边缘情境的幽怨发愤之作。他们被逐出政治中心,身处边缘,躬自反思生存的意义,不得不重新认识自我,于是便有了借香草美人之意象、男女君臣之比兴以抒写“政治失恋”的苦闷并将此种意绪与边缘情境有机融合的诗歌。边缘处的“风骚”精神,是这些诗歌共有的思想内核。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一首极富边缘意识、自怜幽独的词作。此词与上述作品的精神风调,可谓一脉相承。

辛弃疾这位资兼文武、矢志北伐的英雄词人,竟被南宋政府“边缘化”长达二十年之久,江西上饶之带湖,铅山之瓢泉,成了词人被迫退隐的边缘。他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奉表归宋之后,就一直遭受主和派的贬抑、排挤,再加上“归正人”(南宋政府把从北方起义南归的志士统称为“归正人”)的特殊身份,备受猜疑、歧视,乃至诬陷迫害,其抗金理想始终未能实现。南归后的四十余年间,素以英雄自诩的辛弃疾,或沉沦下僚,大材小用;或赋闲散居,雌伏乡里。淳熙八年(1181)冬,词人遭人弹劾罢官,随即被迫退隐于江西上饶城郊的带湖,开始了带湖十年(1182—1192)的隐居生活。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闽中短暂的两年起用之后,又以“残酷贪饕”的罪名遭致罢免,开始了铅山县瓢泉八年(1194—1202)的退隐生活。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复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改知镇江府。一年后罢归铅山。及至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然而已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请辞,这年的九月,一代英豪赍志以殁。综观词人一生,他在边缘绝境之中,一刻也不曾泯灭恢复中原的理想,他用自己峻美、高洁的人格丰富了边缘的内涵!

元夕观灯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民俗活动,词人却从热闹、繁华的场景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疏离,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痛苦猝然来袭,因而提炼出一位备受冷落、身处边缘的美人形象来表达自己坚守理想、绝不向当时的主流意识妥协让步的思想情感。不媚俗,不盲从,自甘寂寞,其实也是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词的讽喻寄托之旨,还是可以思而得之的;我们如果只是在婉约言情的层面上解读此词,那将会有失肤浅,倍显平庸!

词的上片极写观灯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起调二句运用夸张、比喻,首先给读者呈示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星火零落如雨点的燃放灯火烟花的背景图画,是色彩瑰异、实中有虚的总写。然后,词人分层铺染元宵佳节的狂欢场面。就视觉形象而言,宝马雕车拥堵于途,月光灯火交相辉映,鱼灯龙灯异彩纷呈;就听觉形象而言,箫管之乐有如凤鸣,彻夜未息,惊天动地;就嗅觉形象而言,风送暗香,沁人心脾。这真是一个声色歌欢、春风沉醉的夜晚!这样的场景描写,在喧嚣、浮华的背后,应该寄寓了词人对南宋政府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民众亦麻木无知的讽喻之意,是颇得风人深致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词人独醒于这沉醉的氛围中,隐忍着深深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应注意的是,“香满路”早已暗示这一热闹鼎沸的氛围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美女如云。这样便巧妙地逗引出过片“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二句。此处写美女采取了“不要脸”的侧面烘托的写法,即略去美女的面部,只写其新潮的首饰,轻盈的体态,喧哗的笑语,浮动的暗香。至此,元宵节日的热闹之至已映衬出一群美女的俗艳之至,而这些都是为了反衬“那人”的孤寂、冷艳之至,表现手法的确高妙!“众里寻他千百度”表明词人的关注点或审美倾向并不在浮躁的热闹和迷失自我的俗艳上,因为那是一种张扬作态、毫无个性的所谓的美;他认为沉静、朴淡又个性鲜明,才是真正的美。因而才“千百度”地苦苦追寻。这不正是屈原式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吗?词人蓄势已足之后,再用“蓦然回首”逆转直下,引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镜头。在词人苦心经营的这个镜头里,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这位美人形貌神色的描写,只知道她所处的环境是灯火稀疏的冷寂处。句中“阑珊”一词,颇具感染力,有双层意蕴:一是暗示了“那人”生存处境的孤绝,即置身边缘情境,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二是暗示“那人”青春老去,有美人迟暮之悲。再联系词人的身世经历来看,这位“冷美人”恰如作者的影子,有一样的人格,一样的悲感。“冉冉年华吾自老”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边缘赋闲无人管!一位极富军魂的词人,竟沦落为政治上的“弃妇”,其情志之苦又无处可诉。因而,词人只能托意于“那人”,借委婉以讽、怨而不怒的风骚传统来舒解自己的抑郁不展之情。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已看出本词的真正命意,他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若要具体点说,这悲感应该是词人长期遭遇边缘情境而芳心独抱的悲感。所谓边缘情境,也译作有限情境、边缘处境。这一概念源自于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的是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比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精神分裂、犯罪或堕落等,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的生存秩序之外。这是一种中西共通的具有悲剧之美的情境,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多含此境。

自古以来,真正的美常在边缘!此即美的极致,也是感伤的极致。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告诉我们读者的是:英雄流落民间,美人常在“边缘”!

[作者通联: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辛弃疾词人边缘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词人的职业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