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静默草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

2015-06-11 19:26余映潮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辽远草儿草原

地点:枣庄舜耕中学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经说得比较准确了,谢谢你。

生2:我认为这个关键词应该是苍茫。

师:苍茫,那样的辽阔,一望无际啊!

生3:壮阔。

师:壮阔。辽阔,因为辽阔,所以草原的景色看不完、看不尽。

生4:我认为应该是辽远。

师:辽远,辽远也是壮阔,辽远显现苍茫。好,谢谢大家。课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能够概括草原的特点:辽远、苍茫,还有辽阔。我们主要用“辽远”吧。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我们的课堂训练了。一起来把辽远草原的诗歌读一读吧。《敕勒歌》,读。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这就是辽远。

评点:教师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与情境,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在于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也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师:这节课我们用趣读的方法来学习、来积累。两次活动,第一次活动用词说话,第二次活动组句成文,都很有趣,都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用词说话”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

用词说话:请同学们运用“辽远”一词来说话,巧妙地将“辽远”与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融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也就是说,在课文的很多很多的地方,你都可以把“辽远”一词加进去,成为一个经过你改造的句子;于是我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句子的写法。

师:大家先看课文里面一个天然的例子: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你看,作者就把辽远和苍茫组合在一起,然后放在这个句子里面,这是原句。老师再改造一个句子你们看:草原如此辽远,草原上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好吧,拿起笔,每位同学都利用课文的内容再造一个含有“辽远”一词的句子,而且融合起来就是对草原特点的描述,开始了。

师:好,请朗读你对草原的描述。

生1:草原是如此辽阔,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师:辽阔,也可以;老师说是“辽远”,把它改一下就行了。

生2:草原无比辽远,它没有边际,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而给人以自由之感。

师:好,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辽远”一词是概述、是粗笔,然后后面就细细地写为什么辽远、辽远在何处啊,很好。

生3:置身于如此辽远的草原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是多么的局促啊!外地人来到草原,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了。

生4: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顺着那辽远的草原一直延伸至远方与天际相接。

师:嗯,辽远的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至远方。这个“辽远”可以很灵活地放在句子的各个地方。

生5:辽远的草原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师:从颜色的角度写辽远的草原给我们的美感。辽远的草原,它的颜色无疑的是绿啊,一直延伸到我们的视野之外。

生6:和海一样,辽远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师:嗯,把“辽远”和另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了,又利用了课文的原话,草原是多么地辽远啊,就像大海一样在单一中显现丰富。

生7: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一个“辽远”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旅行在辽远的草原上。

生8:草原如此辽远,因而使人有了自由和局促两种感觉。

师:好!这两个感觉我们还可以写得更全面,辽远的草原就是给我们这样宽广的、苍茫的感觉啊。

生9:草原的辽远不可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师:多好啊,这个辽远是感受到的。因为看,它永远是那么的苍茫,就像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看草原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想看清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点苍茫。

生10:在辽远的草原上,可以抚摸、打滚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师:因为……

生10:因为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师:对!加个“因为”这个句子就更完整了。

师:多美好的表达啊!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批美丽的“辽远”句。

(教师出示课件)

生:(读)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这就是辽远的草原。

师:观察这个句子,它的写法是:先细细地描写,再概括地描写。看,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细细地描写,然后概写一下:这就是辽远的草原。这种句子非常好看,层次分明,笔法到位。

师:我们再来读。

生:(读)草原辽远,蒙古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师:又是一种写句子的方法,先概写一笔,再细细地描述。看,草原辽远,这是概写一笔;然后再细细地写蒙古人是怎样看草原的。这样一种句式和我们刚才概括的那种句式表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同样都有表现力。继续读。

生:(读)在辽远的大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师:看句子的又一种写法。先定向:你看在辽远的大草原上;再接着往下描述,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这又是一种写法。比如:“在我们的课室里”是定向,“每位同学都在细心地、耐心地写自己的美句”是描述。好,继续读。

生:(读)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极辽远,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个“辽远”用在这里,成为描写中的一笔。极单纯,极辽远,极美丽……都是描写中的一笔,既不是总写,也不是分写,也不是概写,都只是描画了一笔。

评:这是课文教学的文意把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辽远”一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生动、有趣、实在。特别美妙的是随文教学之中对“句子”写作要领的讲析,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师:下面再进行我们的“组句成文”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组句成文”的要求)

从课文中自选词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出一篇微型美文。

师:请看老师的示例。老师从课文中自选词句组合的美文是“草原速写”。

(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草原速写

草原上,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多美妙的一篇短文啊!利用课文的句子来写文章,开头很漂亮,全文很有层次。而且还有一个美妙的标题:草原速写。下面,每一位同学都从课文里面找句子,然后把它们自由组合成一篇微型的文章,时间6分钟,开始吧,抓紧时间。

生:(活动:找句子,组合成文章)

师:紧张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是那样的快啊!好,每个人先轻声地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听,看怎么样,我们再来交流。

生:(轻声读自己的文章)

师:嗯,短、精、美!不要长。好,哪一位同学先来表述自己的创造?

生1:《人与草原》:草原是看不到的,也是看不尽的。天如同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尽,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辽远而苍茫的草原上,人显得可笑,显得可悲。

师:嗯,标题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显得多么的渺小。看,创造了一篇美文出来了。

生2:《观望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在草原中,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没有新的景物可观。但脚下的草儿幻化出了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观看草原,把写得最好的两处地方的景色融合进去了。很聪明。

生3:《草原》: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爱,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草原观感啊!

生4: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母牛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长鬃披散的烈马用面颊摩挲草尖。脚下的草原给人以自由感,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连绵不断中显示出壮阔。

师:嗯,你的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草原景色》。

生5:《我爱草原》:站在草原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茫,但是,草原没有华丽的浮躁、没有喧嚣的天气,它有的只是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原没有任何突兀的景象,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在起伏不平中显示辉煌。草原给人以自由、给人以奔放、给人以希望。我的草原,我爱你!

师:嗯,草原赞歌啊!谢谢,很好!

生6:《辽远而苍茫的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就是两个字:辽远。

生7: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也许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这叫草原遥思,面对草原,展开了自己的思绪,这个角度也很好。多美的表达啊!大家运用的这种奇特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课文创造美文。

评:这里是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运用“微型写作”的手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时间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的评点语言简洁精美,角度丰富,富有情趣,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学习场面。

师:同学们学到了好本领,利用课文内容写短文。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则本课的课文短文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草原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在克什克腾

草原,辽远而苍茫。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师:大家看,都是课文的句子,却组合得这样的精致。这样的创造锻炼我们敏锐的思维和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还有一则更奇妙的表达:《观者》,它蕴含着哲理的味道,一起来读一读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观者

拥挤而来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

清浅流水 草儿簇立

坐着或趴着

大睁着眼睛

单纯  壮阔

有风

衣襟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如长鬃披散的烈马

背景隐退

听不到啸声

勉力前眺,

辽远而苍茫

在静默中观望

只有未来

师:这里面的奇妙,就留给大家慢慢地品味了。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实践了一种阅读的方法:选句说话;实践了一种积累的方法:组句成文。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教师顺势引出更美的一组“组句成文”的短文,将课文运用到了极致,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总评:

《静默草原》一课,余映潮老师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用“‘用词说话‘组句成文”两大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占有时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关注对学生的集体训练,人人都要说,个个都要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实践的机会,都有学习的收获。整节课教学板块简明、实用、高效、雅致,课堂教学细节丰美,充分展示出“实、活、美”的教学意境,让人拍案叫绝。

[作者通联:余映潮,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一期) 2-7-301;李佳凤,广东东莞市中堂中学]

猜你喜欢
辽远草儿草原
讲解《草原图》
烦忧
草原的草儿
烦忧
烦忧
草儿,草儿
草儿,草儿
可可托海的草原
飞来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