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问”:源于教师对教学任务筛选不严

2015-06-11 19:29费明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规律马克思文本

费明富

虽然说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但是学生学什么,却不能完全是由学生说了算的。这是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的不同所决定的。语文学习,意味着学生要接触新知识,要具备较难具备的能力;而语文活动,则是学生依靠既有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训练行为,其中带有一定的自我娱乐色彩。如果将语文学习简单等同于语文活动,那么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权利便在无形中被剥夺。如此情形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时间权、兴趣权等所谓的权利即使得到保障,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正如余映潮先生所说:“教师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碎的提问,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在看似热闹顺畅的虚假分析中,完成对课文的所谓‘解读,其实只是从课文的表面掠过而已。”①

课堂知识的细碎,若有序列性,还是可以有效把握的;一旦没有系列性,甚而杂乱无章,学生“东奔西跑”,也会劳而无功,不学也罢。如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知识,就有这样的表述:“就这篇课文而言,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开篇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为什么不讲‘当代最伟大的革命家停止革命了?②第三段一句话成段,这句话讲了哪几层意思?追悼会用这么长的句子别人能听明白吗?(换成短句好不好?)③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可以具体概括为哪些领域?④第七段开头既然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什么不首先讲马克思的革命活动?⑤文章中‘不仅如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正因为这样等句子中的代词指代的是什么?⑥‘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怎样理解?⑦文章最后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⑧第二段开头称‘这个人的逝世为什么不直接说‘马克思的逝世?称‘这个人会不会让人觉得与恩格斯关系疏远?”②这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这样的问题直接进课堂,势必导致“碎问”现象的发生。

至于课堂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过分强调学生问题对课堂的支配作用。其实,教师要用自己的问题去统领学生问题,其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发挥。但是课堂若由教师的问题主导,则极易被误解成忽视学情;执教者则被说成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师似乎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活动,才是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自觉践行。另一个原因是教师们缺乏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读。如《课堂阅读教学的起点与落点》这样分析文本的内容:“马克思的历史功绩以及恩格斯对他的评价: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科学其他领域的发现;马克思对科学的认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③其中从“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并列或者“马克思对科学的认识”和“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并列看,就知道《课堂阅读教学的起点与落点》对教材文本把握不够准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按理不该出现这样的“并列”。“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是全文的总纲。既有句子是悼词中的习惯说法,若译成日常用语,应该说:马克思在科学和革命两个方面都做出巨大的贡献。恩格斯先评述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贡献有: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涉猎领域广,且所到领域皆有独到发现;视科学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后评价马克思在革命方面的贡献,认为他是非常优秀的革命家——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

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要“严格地选择”,根据不同的文本确定最有意义的训练任务。就《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我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任务就是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既包括语句的理解与仿写,也包括语段的压缩与表达。这样的语言训练,能很好统领学生问题,也能凸显悼词的文本特点。

先说语句的理解与仿写。

原文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理解:参上文。

仿写:原校长叶公宗穆先生的去世,是潢川高中的巨大损失,也是潢川县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

原文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理解: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此相似,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仿句:正像“掷铁饼者”一样,主人公在病苦折磨中坚守了生命的尊严,这就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塞尔泽《掷铁饼者》给我们的基本印象。

原文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理解: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基础,那么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变构成了基础……

仿句:党风,从而民风得以根本好转。

原文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理解:他的英名和事业将青史留名。

仿句:邓小平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样说,得体!)

邓老师(我们小山村的代课教师)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样说,不得体!得体的现实说法为: 安息吧,邓老师(我们小山村的代课教师)!)

再说,压缩语段,可以根据学情做出字数的限制。阅读文本,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马克思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马克思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家?

从语言训练角度说,这是压缩语段;而从阅读角度说,这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或者归纳内容要点。悼词,要评述对象人物;高考传记阅读材料,也具有较强的评传性质。从这个层面讲,这里的压缩,作为综合阅读能力,相对于阅读传记来说,也是很有针对性的能力储备。至于悼词的开头结尾,作为应用文,有较为固定的套路,老师可以点到为止;而结尾马克思智对“诽谤”和“诅咒”,则可让学生借助熟读以求潜移默化,得到积极的熏陶感染,而不必费时于课堂;至于开头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一般练习册皆有涉及,教师课堂可以暂时不回应,把感受其情感意蕴的机会完全交给学生,岂不更好?

总之,课堂需要“枝叶”的装点,也要选择最具特色的,最能“一叶而知秋”的语句。通过几个句子能让学生感受文本文体特征,是最好不过的,倘使做不到,就最好少死扣句子;而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上。当然,整体把握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选择问题,将另文再论。

————————

注释

①余映潮:《充分认识教材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1期。

②③杨士威:《课堂阅读教学的起点与落点》,《语文学习》2015年第4期。

[作者通联:河南潢川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规律马克思文本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巧解规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